和谐社会构建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的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77 浏览:97366

[摘 要 ]在当代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的中坚力量之一.拟就“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关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旨在引起社会的共鸣与重视.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 责任感 现状 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深入进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如何卓有成效地培养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对于提升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准,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的概念是由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提出来的.“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涵义,“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社会”一词,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高度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宝库.其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构建和谐社会亟待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责任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条中轴线,没有责任感,也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来说更是如此.今天,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与否将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第一,社会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和群体意识,还要求其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克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与自我膨胀的不良倾向,培育和强化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关注与重视,更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

第二,社会责任感是当代脑、体劳动者必备的重要素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中,各国的市场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纪律观念、全局观念和团队意识是当代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必要素质.当代中国,一个没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劳动能力,而且有可能会将自我能力用在不合理、不合法的方面.相反,一个社会责任感十分强烈的大学生不仅会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其专业技能也会受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不断优化,做一个文明、高尚的脑、体劳动者.

第三,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呼唤社会责任感.人类同住地球村,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日益广泛,其个人的利益和命运与他人的利益和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带来了效益,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及其恶化,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危害甚至灾难.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浪潮扑面而来,使得所有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科技工作的主导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所做的贡献.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强烈呼唤社会责任感的到来!

第四,信息网络化社会对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责任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正经历着弱化趋势的考验.中国当代大学生是网民集中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否,国家的安全与否,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与否.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据相关学者对京、津、冀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问卷调研资料表明:2009年,2010年分别有80.4%和80.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缺少”或“十分缺少”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把原因归结为:社会风气“不好”(30.1%<2009年,30.2%<2010年),学院人文教育与关怀“不到位”(20.1%<2009年,20.5%<2010年),家庭教育“弱化”(30.2%<2009年,30.1%<2010年).两年的问卷调研结果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三、关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是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之一.怎样卓有成效地培育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社会、学校、学生、家庭都应高度重视、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氛围.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与自我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付诸实践.笔者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实践证明,传播决定影响.首先,需要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出版,电影娱乐,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先进思想文化的造势与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团结拼搏、奋发向上、和睦友爱、开拓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中得到熏陶和启迪.最后,运用市场的、法律的、行政的宗教的各种方式,促使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巩固.尤为重要的是,大力开展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紧随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特别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紧密相连的现实,贯穿于高职院校对其开展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巩固.于此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环境对其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与作用

大学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方面的能工巧匠,更应当是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其科学真理追求的社会精英.具体地讲,这种具备了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道德、健康的心理人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勤奋负责的生活态度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更应当如此.因此,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开展对社会责任感形成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和科研基础方面的优势,强化对社会责任感产生、发展、巩固、提高等机制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有效机制,进而规范学生在校园中的言行,促进其社会责任感及行为的养成.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这一社会群体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拓展形势与政策等主题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其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等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群、BBS、网站、博客等延伸课外教育的效果.最后,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桥梁作用,通过先进组织的引领,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

2、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教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其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会产生出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反之亦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典型示范案例的解析等等,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引导启发其发现、完善自己.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和辅导,促使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巩固.

3、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结合,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高职院校可以成立督导团,加强对其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地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旨,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同时,应当发掘、树立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先进典型,宣传其先进事迹,发挥其引导、示范效应,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学风、考风、学生公寓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现象,分析、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提高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能力,进而增强和巩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着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团队.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论与行动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起着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构建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核心的教育者思想道德体系,将他们的理想、抱负、师德与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相结合,促使其在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自身的思想改造和道德修养及其社会责任意识.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让教育、教学管理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实践,真正体现其“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传道、授业、解惑”与“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价值.

(三)重视利用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学生

在学生个体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尤其应当重视学习,更新观念,树立起科学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对学生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与培养.

1、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自我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对自己完全负责,才能对家庭、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负责.家长应创造条件,营造科学、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和机会,使其明白自己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培养学生敢于负责任,应当负责任,必须负责任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家长应当让学生知道,在家庭生活中,仅仅做好自己的事情还不够,因为他还是家庭的一员,理所当然的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家长可以从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等做起,来培养其家庭责任感,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其关爱他人、关爱家庭、关爱群体和关爱社会,使其领悟到自我对他人、家庭、群体、社会的意义和责任.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长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验社会生活,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加“希望工程”、“扶残助残”、“爱心行动”、“青年志愿者”和“扶贫帮困”等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灌输、法治的观念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意识教育,引导其认识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4、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修养的强化.自我修养的培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但这些都是外部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归根到底还得依赖于其主观世界的改造,依赖于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这些才是不可或缺的内部因素.因此,首先,应当学习和领悟各种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书籍.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其次,应当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提高自我责任的认知能力,认识和把握承担社会责任是其体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最后,学生应当树立感恩或知恩图报的意识.对于正在接受初级阶段大学教育的高职学生来说,这种感受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父母、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等等责任感方面.同时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抱负,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树立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底蕴的动力,使学生的感恩成为一种意识、理念、思想境界和一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