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基于积极国民心态的视角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75 浏览:18230

[摘 要]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国民心理问题,从积极国民心态的视角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理论探讨.积极国民心态对社会管理有其重要价值,是其实现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基础,能够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目标的题中之义,最后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路径应从先进思想文化建设、国民心态监测与疏导体系建设、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与完善、社会管理队伍自身建设以及积极国民心态培育与塑造等方面着手.

[关 键 词 ]积极;积极国民心态;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39 — 02

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在现代国家“成长的烦恼”中,国民心态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经济结构到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这对国民心理、国民心态产生了全方位、高密度的强烈冲击,国民经受的心理转型和社会适应压力是数倍叠加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完成极其艰巨的心理解构与心态重构.当前国家“成长的烦恼”期,正是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也是社会管理难度日益加深的时期,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单位制社会下的单一社会管理方式和模式日益不能适应矛盾冲突和风险多发的社会现实,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国民心理问题,从积极国民心态的视角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另辟蹊径实现社会管理效果的优化.


一、国民心态与积极国民心态

对于国民心态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关注和探索.关于其概念界定,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邵道生提出了:“国民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 〔1〕.国民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既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又受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积极国民心态是积极心理学话语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者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于1998年在题为《构建人类的优点:被心理学遗忘的使命》一文中指出,心理学应该具有三项使命,即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以及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同时他也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2〕.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学产生了分野:消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和平时期要发展的科学.积极国民心态也正是基于这种语境引申出来的概念,它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由此,积极国民心态可以归结为是关于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积极品质、积极心理状态的名词,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积极、正面的、符合历史潮流的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一个涉及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系统研究课题.

二、“成长的烦恼”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国民心理问题

“从历史经验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人均 GDP 3000 美元阶段,既是经济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时期,很容易遭遇‘成长中的烦恼’”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经济方面,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建设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却缺乏对国民心理、思想层面的足够重视,形成了“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家园的探询也越来越急迫”的局面,国民心态出现了不良的趋势,邵道生先生在《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书中,分析总结出了我国面临的六大病态社会心理,包括“令人心跳的物欲化倾向”、“缺乏理性的群体躁动倾向”、“人性衰退的冷漠化倾向”、“反文明的粗俗化倾向”、“使社会无序的无责任化倾向”和“祸国殃民的虚检测浮夸化倾向”等.正是源于国民心理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件、社会治安事件、个人事件等频繁发生,影响到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了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最终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产生不良国民心态和情绪的因素是错综复杂和多种多样的,导致当前国民心态失衡或病态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悬殊,限化,道德观念弱化等.

三、积极国民心态对社会管理的价值

1.积极国民心态是实现社会管理有效性的心理基础

社会管理的最深层次就是从心态开始,良好的个体心态是一个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的重要标志,积极国民心态则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行、和谐康宁的重要条件和心理基础.只有全面掌握了社会管理对象,才能明确其管理目标,增强其管理实效.社会管理的有效性表现为社会公共政策既定目标和社会管理方式预期作用的实现.而国民心态主要通过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表现出来,会直接影响国民的行为取向和决策行为.不同的国民心态会影响国民对于特定问题形成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会使实际的社会管理呈现不同的效果,积极国民心态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理性的决策,促进社会管理沿着既定目标前进,取得预期效果,而消极国民心态则对社会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社会管理功能减弱甚至失败.

2.积极国民心态能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国民心态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积极国民心态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社会矛盾必然会集中出现,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风险期,如果运行不当,可能会导致“拉美化”的陷阱,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风险社会存在的危机,必须采取防范和缓解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国家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3.积极国民心态是社会管理目标的题中之义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要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而营造积极国民心态正契合了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积极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管理亟待实现的目标,有了积极的国民心态,诸多社会管理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积极国民心态视域下之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1.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一个社会的运转不能光靠制度,还要靠约束人的心灵,而约束人的心灵则需要靠理念、文化和道德.不良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信仰的支撑,缺乏先进思想文化的价值引领.思想文化体系来源于社会心理,又对社会心理和社会管理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管理应当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倡导,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培育,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用文化的感召、浸润来建构理性精神和安放精神家园,使人们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民心态的引领、激励和调适功能;必须创新理念,秉承以人为本思想,坚持“硬管理”和“软管理”相结合、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实现社会管理人性化、社会化、多元化、精细化、信息化、系统化.

2.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社会管理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它能够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进而维护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善治.我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出现了某些断档和真空,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当前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应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导向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导向相结合,既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调节和化解制度和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义,需要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公开的社会体系和公平的分配体系.

3.加强心理监测与疏导体系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途径

国民心态是社会管理有效性的心理基础,“知其心,专善而救其失”,只有全面掌握了国民心态的动态和嬗变规律,了解人们的心理需要和接受方式,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增强社会管理实效.因此,需要建立国民心态评估指标体系,比如编制国民积极心理品质测评量表、建立计算机测评系统等,对其加强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国民心态疏导和调适机制,促进国民情绪表达交流渠道畅通.在此基础上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需要吸纳公众参与,体现以人为本;需要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功能,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善于运用最新潮的技术、最鲜活的话语、最流行的手法,以赢得国民最广泛的支持,最终才会获得最明显的成效.

4.加强社会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改善干群关系,提升公信力

社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公众,其行为表现和工作效果会对公众产生重大影响,其不良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会引起不良国民情绪和心态的形成和蔓延,进而影响干群关系和政府公信力,最终影响社会管理的成效.当前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滥作为甚至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直接导致了诸多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的出现,比如仇官、仇富的心态,普遍的弱势心态等.因此,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社会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重点是做好自律建设和业务培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改善工作作风,维系社会共识和社会互信,特别是要做好官德教育,坚决地将败斗争深入下去.

5.培育、塑造积极国民心态,实现和平时期社会管理的本质目标

“‘积极’一词源于拉丁语 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积极意指每个人所具有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 〔4〕.它是在对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的理解基础上而建构起来的一种“客观上”的必然力量.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繁荣昌盛的和平时代时,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会特别关注创造性、良好道德品质以及高质量的生活条件等一些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我国目前正是处于民族复兴的和平时期,培育、塑造积极国民心态是合乎“积极”要求的,也是合乎和平时期社会管理本质目标的,最终目标的是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生活,打造“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社会管理者要引导国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建构积极的国民品质,为其熬制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要为奋发进取的心态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理性平和的心态营造一个法制的社会环境,为开放包容的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王新波.积极国民心态的探究、测评与引导:当代中国心理学的重要使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77-84.

〔2〕〔3〕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115.

〔4〕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1,(11):103.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