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幸福社会的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9 浏览:8570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大同”和“小康”的理念,追求幸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诉求.文章从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对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解析,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索,解读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下的幸福观.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对如何建设幸福社会提出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现代社会 社会生活 社会幸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要实现“中国梦”,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设幸福社会成了众多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成了民众的期盼.①但是,建设幸福社会,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幸福.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大同”和“小康”的理念,追求幸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诉求.笔者从建设幸福社会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的幸福作一探讨.

幸福观涵义

传统幸福观.幸福的含义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古今中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看法.在西方,柏拉图、康德等理性主义者认为幸福是按理性行事,不存在普适的幸福标准.感性主义者德谟克利特、霍布斯等认为,幸福是的满足,包括生理方面的与精神方面的的满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崇尚自然和自由,以顺其自然为人生幸福最高境界.儒家则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幸福观,把道德修养等同于幸福生活.佛教与禅宗则认为人生只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人的,主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甚至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来倡导“来世幸福”.

传统上,中外幸福观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存在禁欲主义的幸福观.孔子的“居陋室不改其乐”的精神后来发展成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以及佛教的苦修精神,也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有一致的地方,都认为人对现实与利益的追求是与道德不相容的.中外幸福观上也都存在正视人的的幸福观,如中国道家的自然随性与西方的满足学说.

单纯以个人感官的满足为幸福,必然会发生人与人的冲突.其原因显而易见: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是无限的.可见,以完全满足为幸福标志,从个人层面上虽然可以自圆其说,但在实际施行上是有缺陷的,如果这种幸福得以实行,则幸福必然只限于极少数人.而从道德修养与理性生活出发的幸福观,则常常伴随着对人的正常需要的扼杀,这种幸福观发展到极点,便会出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情况.这两种幸福观都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蕴藏着社会革命与人性畸形的种子.至于一些宗教主张的“来世”与“天堂”,虽能在心理上对人们起到抚慰作用,但并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

现代幸福观.人是社会性的,幸福不单是个人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从社会层面来看,幸福表现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公正的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认为幸福概念的源头即需要.马克思主义从物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要想创造历史必须先能够生活.因此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是首先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并主张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问题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机体的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类.缺失性需要包括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成长性需要则涉及到人的生活意义,包括认知与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②从个体角度来看,幸福是人的缺失性需要基本满足,成长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能进一步追求满足,因而产生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愉悦状态.

从人类幸福的研究角度来看,社会的功能便是为个体幸福提供一个平台.社会的幸福是由个体的幸福构成的,若社会出了问题,则个人的幸福也难以保障.

社会幸福.社会幸福,从社会功能上可理解为社会是个人幸福的平台.这就意味着要有一个公平、公正和高效的社会制度,以及各项制度得到公平、公正和有效地执行.如我国的公有制,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当然实现这种公平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障碍.社会幸福还可以从社会的构成上探讨,大的有国家和民族层面上的幸福,其次有阶级幸福和阶层幸福、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幸福、家庭的幸福,最终将落实于个体的幸福.社会幸福是总体幸福,不是个人幸福的简单相加,而是另一个层面的幸福.社会的需求表现为社会理想或目标,若得到满足则能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社会整体通过实现其社会理想和目标而使其成员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

社会幸福在微观层面以个体为主体,在各种宏观层面则以不同的社会组织或群体为主体,以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幸福指示,社会群体最大可以指向全人类.从组织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群体可以看成是感受幸福心理的单位.

现代社会生活涵义

广义的社会生活指人类社会的总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物质生活中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具根本性的内容;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存和发展方面的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也是物质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精神生活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科学研究、宗教与艺术、道德、民俗习惯、教育等精神产品生产,以及社会交往、旅游、琴棋书画、体育保健等精神产品的消费活动.社会生活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互相融合和渗透.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家庭,而家庭也是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者.狭义的社会生活指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社会生活就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社会生活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结了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社会生活相关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与劳动、信息的交流方式、不同层级、不同组织形式的群体.

现代社会生活是在现代条件下的社会生活,科技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社会在物质生产活动方面以专业化生产、机器生产和非生物能源消耗为核心特征,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并且具有国际化特色.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消费内容方面,除了传统的生存消费外,多了很多不同的消费内容,并且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精神生活方面,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巨变.以人际交往为例,随着网络的普及,以虚拟空间为平台的交流越来越多;交流的内容也与现实世界的交际内容不同.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较为自由甚至是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关于某事件的看法,出现了网络暴力现象.教育、政治、宗教、艺术、建筑与服饰等,几乎每一个消费领域都浸润着时代与科技的特征.人们日常生活也与传统大相径庭: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很多人的工作和家庭居住地可能距离较远;视频、微信等代替了传统的问候形式;红白喜事也有了网络形式;银行怎么写作、电子商务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着备受争议的基因技术,甚至人们生儿育女的方式也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社会结构方面发生了剧烈分化,贫富差距成了重大社会问题.明显的变化使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发生了巨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了高度的人员流动性,留守儿童、空巢家庭以及我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的独生子女发展问题及因变故造成的为数不少的失独家庭等不一而足.传统的血缘姻亲结成的家族关系和地缘中心社会关系淡化,社会风气更加包容,个体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然而,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发展和生活便利,社会生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某些学难题.掠夺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一些地方出现了无可饮用之水,无可耕种之地.高楼大厦把人们装在笼子里,人类生活的自然空间极大地变形;快节奏的竞争造成了人们心理的异变;功利化的人际交往导致了人们的隔膜.

如何解读现代社会生活的幸福

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则呈现退缩的趋势,这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幸福不但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从个体来看,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因此,有必要从多个层次需要满足的角度方面,对个体幸福进行讨论.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导致物质极大丰富,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或者说是温饱问题,有了充分解决的可能.因此,个体在基本物质需要满足方面较之前的各种社会形态有了质的进步,人类不必为了生存而整天忙于与自然界、天敌等进行斗争了.可以认为,整体上个体的生存问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但同时存在各种攀比风气,一些封建意识的残留在不少个体思想中仍有很大作用.生存得到满足之后的个体,面临着另一个尴尬:怎么生存?同样是吃饱,吃粗茶淡饭和山珍海味显然是不同的.这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意识中并不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为那时候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认为由阶级划分形成的分化是正常的.但是,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现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不是个别的呼吁,而是全社会的共识,这就带来了幸福感分化的问题.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温饱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便会产生.人们在安全方面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认知和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体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归属感以及性格、态度等都与幸福感关系密切.


从社会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幸福是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与和谐,物质资料基本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并能为了社会理想和社会目标而奋斗.公正是社会幸福的最基本需求,公正的规则也就是社会幸福得以存在的和维护的原则.③由于社会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因此,社会幸福最终会体现为各群体的幸福.公正也就是要在不同群体间和群体内得以体现.但是,公正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社会正义,是道德层面的东西.公平则相对而言,可以在分配领域得到体现,是公正在经济和政治权力等方面分配的实现.稳定与和谐则是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一种保障.

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分工造成了以行业为划分的群体,国家制度,特别是城乡二元制、公务员体制以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区分也导致了差异较大的群体划分.这些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公正、公平,便是社会幸福与否的标志.实现公正的方法,则是依社会公认的准则公开执行社会的规定.所以,公开是实现公正和公平的一种方式.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各级政府关注民生,以使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施政理念,依法行政.公检法系统的作用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给人民以安全感,满足人民安全的需要.各行各业依法经营,给民众提供各种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消费.

如何构建幸福社会

推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的就是为了民众的幸福.经济上的改革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或者说是物质方面的幸福.政治上的改革则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权利得到彻底实现,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要,属于精神方面的幸福.开放的目的也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继续推进改革.改革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建立幸福社会,从而实现社会幸福和人人幸福.这就要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中问题的标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改革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以GDP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的做法.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完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制度,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首先要满足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弱势群体要让他们从制度层面的改革中获取稳定的现实利益,确保不出现因制度缺陷而导致的生存困难群体.

在改革的内容方面:一方面是从社会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公正、公平的原则.改革中难免要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要从社会幸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克服困难,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另一方面,要从制度执行方面进行改革.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的不公正不是由于无法可依,而是由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造成的.因此,监督机制的改革也是社会幸福得以实现的保障.

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社会幸福的另一项内容,也是改革得到民众支持的关键因素.社会稳定关系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内容就是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社会稳定,还在于国家和军队要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使中国人在国际上有地位,每个公民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的良好传统,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不可多得的精神力量.公民感受到了国家的尊严,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幸福感也会得到加强.

推行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架构.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不以对后代人的损害为代价,既要发展当代的经济,又要保护好资源和自然环境.发展是前提,可持续是关键.因此,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GDP.人与环境的和谐是社会幸福的重要前提,居民的幸福也不能指望耗尽所有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制定和执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科技手段实现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发展.

实现公民的监督权.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本质是为了公民的幸福.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利益输送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机构易导致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严重危害社会公正和公平的现象.实现公民的监督权,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公权私用的现象.这就要求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根本福祉出发,对既得利益集团的不合理权益进行限制.在施政方面,大胆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施政理念和方法,在不危及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以公开来促进公正和公平的实现,从而促进社会幸福.

(作者为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邓闽军:“建设幸福社会的目标必须先缓解社会焦虑”,http://focus.hubei./original/201211/t2312129.s.

②李红:《现代心理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第184页.

③何良安:“为了幸福—亚里士多德德性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1页.

责编/王坤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