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70 浏览:44137

摘 要 社会实践对研究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都具有课堂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研究生社会实践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保证研究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的措施.

关 键 词研究生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培养指标的要求下,研究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进社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或团体实践.研究生社会实践对于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合作精神、检验专业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使研究生社会实践这种研究生教育机制健康发展,在看到这项活动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使社会实践这种有利于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素质的教育培养环节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观念陈旧,研究生对社会实践认可程度不高.

首先,受传统教育的模式和思路的影响,高等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偏于理论上的学习,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系统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其次,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停留在任务式的发放,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指导,这种方式虽然易于学校的管理和执行,但这种随机性强的任务式实践很难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同时,高等学校开展活动主要是围绕少数骨干开展,得不到研究生的广泛认可.

(二)学校、社会、家庭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监管失“控”.

由于多数培养单位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学分列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去,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必须安排研究生在毕业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研究生从学校走出后到底都去了哪里?去干了什么?效果如何?这些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似乎都在管,又似乎都管不上.在被动的实践过程中仅凭学生个人的“自觉”或“慎独”、一两个实习带队教师的“跟踪”或“遥控”、家人的“过问”等,恐怕都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监管力度,不能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目标.

(三)评价失“度”.

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可能太长,多为一个月左右.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实践单位的特点,也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及个人特点.同样,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也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只能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 ,而无法达到社会实践应该达到的效果.而现行的高等学校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更多注重的是实践结果,对于社会实践过程的考核,和社会实践实效的评价并不多.对于许多实践内容不丰富或者实践过程中缺勤的研究生,如果他们实习报告写得丰富多彩,也可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二、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及对策

(一)打破旧观念,加大投入,提高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

研究生社会实践是研究生认识社会的大课堂,也是研究生怎么写作社会,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课堂上,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创造性思维得到了磨练,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检验;在这个大舞台上,研究生接触社会,怎么写作社会最后融入社会,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社会实践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经费保障,在年初经费预算中应对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所需经费予以单列,设立专项经费,明确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并根据社会实践实施进程分批拨付,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

(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践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


加强与导师的合作,发挥导师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研究生导师最清楚研究生各个环节应该完成哪些任务,他们知道研究生还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但是,由于各高校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难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此,可以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折算成教学工作量,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对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果,按照获奖等级给予奖励.凡是承担了指导教师工作的,可在评定职称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这些措施可以为建立和稳定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提供保证,使社会实践的过程目的更明确,过程更加科学、规范,促使研究生社会实践朝着预定目标顺利推进.

(三)构建复合式评价体系,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和质量.

应建立多层次评价组织架构,强化政府对学校实践育人绩效评价、学校对教师实践育人质量评价、教师对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效果评价.重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兼顾普遍性和差异性原则,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多元化评价,实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自评与他评结合,校内技能测试与社会职业能力鉴定结合.成绩的考核标准不能仅凭学生的一纸“实习报告”或实习单位的一段“评语”来定夺,而应当主要通过实习答辩、实习经验交流、建模等形式,考察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考察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的见识与才干.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