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地域歧视现象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217 浏览:43943

【摘 要】地域歧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歧视”就是“区别对待”,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刻板、片面的观念和错误倾向.

【关 键 词 】地域;歧视;文化差异;中国社会

1.现象简介

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同一个地域,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中国人对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的刻板印象;日本人和关西人之间的偏见,以及台湾人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丑化.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较多人移动到另一地域时,偏见和妖魔化的问题便会开始明显,并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自然造成地域性歧视其背后也是有着它的根源性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国人这样一种地域性歧视现象的呢?其实,如果你只要仔细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这种地域性歧视不单是因地域而分,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范围或者表现形式不一而已.

我们先把地域性扩大,把省份上升到国家,那么你就会发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像什么河南人、上海人、东北人的地域性区别是被抹煞的了.取而代之的是骂美国人,骂日本人,骂韩国人.我们再把眼光的地域性进一步放大,从国家上升到东西方,于是你又可以发现,这个时候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之间的区别又是被抹煞了的,角度开始换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比较上来,自然东方文化又是要被我们盛赞自夸一通,而西方文化自然也是要被贬低下的.这是地域性歧视扩大方面的一个现象.

反过来,我们再把地域性缩小,从省份的地域性降到县城,我们也同样会发现同一个省份,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会因为县城这个原因呈现出地域性歧视的特点.到镇到村也是如此,就是到了家,同一个村子里人家与人家之间也是会一样的,我们家比他们家如何如何,他们家又怎么样怎么样.总之也还是免除不了有色眼镜的存在的.

地域性歧视不单存在于省份,只要有地域的区别,那么这种歧视是存在于各个角落的.那么没有地域性区别,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歧视的存在呢?也不是.比方说,我们时常见着很多大学生嘴里动不动就是:“我们清华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北大怎么样怎么样.”“他们那个学校怎么样怎么样.”又或者某些公司的员工也会这么说:“我们公司如何如何.”竞争对手的“公司又如何如何”.

也就是说,于中国人来说,只要有分类属性的存在,就必然有一种与分类属性相配的范围类的歧视存在.从这个结论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各类这样的现象了.诸如过去文学界的“海派”和“京派”之争,今日的“80年代后”作家和“80年代前”作家之争,又如历史上的各种党派学派之战,无非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这种特性.

2.社会危害

地域歧视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以河南为例,地域歧视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一部分河南人的生存权,形成了社会不公,而且还容易使一些素质较低的河南人破罐破摔,从而对社会构成新的危害.流言飞语,重于利剑.如果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大国,有一亿人口被不公平对待,这些人被激怒之后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地域歧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

地域歧视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它不利于人权的保护.任何一个社会,不要说发展,就稳定来讲也是起码的基础.一个公平的社会起码有三个层次的公平:一是起点的公平,二是过程的公平,三是结果的公平.如果一个人处于被歧视的境地,会给个人造成消极的心理影响,甚至会使个人采取一些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而地域歧视会孕育一些潜在社会矛盾,很容易给和谐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正义的.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地人,去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

第二,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地相处.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第三,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地域歧视会使社会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的“断裂社会”.“断裂社会”绝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3.原因初探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方式是很矛盾的.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由小而大的方式过程.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这很符合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但是,这过程里却隐含着一种很矛盾的东西.


这种矛盾体现在道德的个体性和思想的群体性上,儒家思想很着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符合儒家思想标准的完人,你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的存在最为体现的是道德上的个体性,而不是随波逐流,那么什么才不算随波逐流呢?自然,社会上的一切现象,你得思考辨别它们的存在是不是符合儒家标准.作为个体性修养来说,儒家思想要求你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但是从大的层面,群体性即国家天下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又是抹杀了个体的思考的,只有儒家思想才是一统天下的思想,任何其他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这时又必须是抹杀了个体思考的. 这样的一种矛盾性造就了中国人的另外一种特性,传统文化思想个体的修身过程决定了中国人个体性的自我特征,而传统文化一统的思想对思考的抹杀又造就了中国人自卑的特征.自我和自卑这两个矛盾的特性就在中国人身上融合在了一起.

于是,因为自我的特性,对一切外在的,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也就不足为怪了.几千年的文化优越感和闭关守国其实都是这一自我特性的表现,历史上,无论中国的文化对外来的文化融合或者拒绝,不都是建立在我们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这一心态的基础上吗?自卑的特性自然也就使中国几千来只有那么三两个的思想家哲学家,因为群体性思考的丧失的环境下又怎么能有新的思想出现呢?

自然,由此而及的地域性歧视也就很自然了,地域性的歧视其实就是自我的特性,一切只有自己的优秀,那么别人的自然就差了.同时,因为思想的自卑性,所以这些地域性歧视的人群在地域性歧视的时候都绝对不会是以个体的方式个体的思想存在的.所以,王朔在骂80年后的时候,自然是要拉上50、60、70年代的作家的,这是骨子里思想自卑的自然反应,同样80年后回应也是要以80年后这个群体作为思想的支撑的.所以,骂河南人或者上海或者山东人的人,同样也是要拉上一个自己省份的人的.所以学派之间的论战拉上同样级别的学派也就正常了,自然当男人说女人怎么样的时候会加上句:“我们男人”,女人反驳也是会带上“我们女人”这样的话语的.至于那些动不动就“我代表多少什么人”都无非是思想自卑的一个反衬.

也就是说,这种地域性歧视的真正根源并不在地域性,而在于这个自我的范围,以地域性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地域性歧视,以年代自我为范围属性就有年代属性,以学术观点自我为范围属性那么就有学术性歧视.

归根结底,这是中国人自我和自卑的体现而已,而这自我和自卑都是独立思考的丧失.这真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