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科学传播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76 浏览:143277

【摘 要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充分印证了风险的无处不在与全球性.核辐射的恐慌蔓延到国内,谣言四起,要平息公众的情绪只有通过科学的解释来实现.科学松鼠会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澄清谣言,并传播关于核辐射的知识.科学松鼠会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转而使用通俗话语并与公众及时互动,迎合了风险社会下公众对于科学传播的要求,进而能够形成相当广泛的传播范围.

【关 键 词 】日本核泄漏 科学松鼠会 风险社会 科学传播模式

一、日本核泄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巨大海啸.据报道,地震造成电力瘫痪,核电站由于无法循环冷却水,导致核燃料过热.时间3月11日晚8点45分,日本要求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辐射半径2公里以内大熊町、双叶町的居民疏散避难.3月12日,日本首次确认有放射性物质外泄.3月13日,女川核电站内测量到的放射性物质辐射量是正常标准的400倍.3月15日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与4号机组附近辐射数值增10倍,风向突变致核辐射物向内陆转移.自3月17日起,日本当局一直对发生泄漏的机组实施注水降温,情势得到一定控制,但仍不容乐观.3月26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表示,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海域检测到的放射性碘含量已经超标1250.省略)上贴出一系列关于地震、海啸与核辐射相关知识的文章,并形成一个专题.专题内不仅有松鼠会成员写的文章,也有翻译自BBC,日本科学通讯社(C),英国《经济学人》,《科学美国人》等国外媒体的报道.

自3月12本确认放射性物质外泄起,在科学松鼠会的新浪微博(t.省略/songshuhui)上,各种关于地震、核辐射的言论都被快速传播着.

在3月15日和3月17日,松鼠会还各做了一个微访谈.微访谈以微博为相似度检测,网民与松鼠会成员就访谈的主题进行提问与解答.15日14点至16点的主题是“科学松鼠会谈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发展及影响”,共提出2598个问题,其中的203个得到了回复.17日16点30分至19点的主题是“制止谣‘盐’,辟谣‘核辐射’”,共提出745个问题,293个得到回复.在这样的微访谈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专业人士与普通公众的平等交流,虽然提出的问题并未全部得到解答,但是至少比传统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更进了一步.

在社交网站人人网上,科学松鼠会有自己的主页(page.省略/60051

2459ref等于minifeed&et等于2013&fin等于18&ff_

id等于600512459&feed等于page_photo&tagid等于432045933).松鼠会关于地震与核辐射的系列文章也在人人网上贴出.

在嫣牛网上,科学松鼠会也有自己的博客(.省略/blogs/songshu-


hui/).

可以看出,科学松鼠会在全面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时,确实形成了一个相当广的受众范围.公众能够更加容易地通过各种渠道,在任何时间获得对于疑惑的解答,并且松鼠会的科普文章也不像一般科技论文般晦涩难懂.《南方周末》就曾这样评价过:“在这里,科学不再遥远冷漠,科普亦不正襟危坐,他们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②

三、风险社会中科学的传播模式

乌尔里希贝克将工业社会的科学称之为初级科学化,初级科学化时代的科学相对于传统知识基础、民间知识和日常实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科学的传播遵循着一种线性模式,科学家们的任务就是将实验室里的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并不考虑到各时各地的特殊性,科学理性往往成为这个社会决策的最终依据.但是在风险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许多未知的风险,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知识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科学被解神秘化了,不再与真理齐名.于是公众对科学家提出质疑,并且将和各种社会性因素提升到更高的位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公众无知,而是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专家和普通人间合理性梯度的冲突性平等化趋势”③.

专家的形象已然崩塌,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不再.而在反思性科学化的条件下,信任的生产变成有效性要求的社会推动力的一种主要来源.④那么应该如何重塑对于科学传播的信任呢?

英国《科学与社会》( science and society)报告⑤倡导的基于公众参与的新型的科学传播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道路.这种模式将科学传播活动理解为一种公众与科技专家间的双向沟通过程,通过公众与科技专家就科技风险问题的讨论、商议达成共识,从而建立相互的信任.贝克也提到,接触和通向媒体的途径和个人说服能力也是得到信任的要素.

相比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科学松鼠会不再以正襟危坐的专家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平和、轻松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用通俗的外壳包装严谨科学的实质,因而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与赞许,并且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风险社会的科学传播不仅要求严谨性,也需要充满人文关怀,以利于普及,让公众接受.当科学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专家与普通公众的区别渐趋磨平,科学的语言呼唤与大众道德的结合.新兴媒体的出现契合了科学传播的这一要求,正在成为新时期科学公益团体重要的传播媒介,也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优质载体.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还有助于公众与专家的交流互动,科学松鼠会在日本核泄漏之时利用网络媒体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正是风险社会下科学传播模式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