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42 浏览:69803

摘 要 :电影是呈现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方式.作为导演,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把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来,并以批判的审美视角来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让人类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所反省和彻悟,并使得人类重新定位自己,以爱的方式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的是一个电影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序言

喜欢我作品的人,大多都是从《北洋水师》、《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开始了解我的.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众认可,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在作品中强化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我的作品中强烈的环保意识,更多感受的是我所表现的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爱与恨这种人类永恒的主题.其实,我的这些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人性的阐述,同时体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环境与生命关系的思考,并且用我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手法表现出来,我要表达自己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而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群是非常值得尊重的民族栋梁.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他是处于导演的位置,还是设计师的位置,或者是导弹专家的位置,都不会注重个人得失,并淡泊名利.正是因为我放正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准确位置,才使得我能够在作品中真心地反映人性的真善美,或者把历史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这或许正是我的作品有别于低价商业大片的本质所在:感人,大气,不落俗套,有文化品位.

一、以电影的方式关注社会

电影是呈现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方式.20年前,在我决导演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把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通过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我为什么要拍问题题材的电影、不仅做导演还亲自写剧本的原因,因为这样做能最直接地表现我的真实想法.拍《嘎达梅林》、《红河谷》等片子时,我亲自担任编剧、美术、设计,这大概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吧.我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越拍越焦虑,越拍就越有想表现的东西.

我的作品如果说有什么共性,那就是它们都出自于我对我们的民族、对人类社会前景的一种关注和忧虑.1988年我第一次做导演拍摄了电视剧《病毒、金牌、星期天》,开始关注青少年问题;第二次我拍摄了电视剧《二十一世纪大爆炸》,涉及到中国的人口问题,我着重表现的是中国的人口问题将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中国发展的巨大压力都是因为人口过剩造成的;20年前在拍摄《大气层的消失》时,我就认为这部片子是对中国未来的一个警醒,果然,20年后,我们的环境日趋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记得当时拍片时,我自己就很震惊,亲自看到被污染得非常严重的水、空气和土壤,以及我们人类对动物的不尊重和残害,我在片尾字幕上显示的话语震撼了很多观众:每天全人类在排放着多少的废气、毒素;每天全人类有多少的森林在毁灭,有多少物种在消失等这是20年前的预言,很不幸,今天却变成了现实.

比较起来,我关注得最多的还是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生活高度物质化以后,文化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混乱和迷失.像前面提到的环境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但说到底是由于我们社会价值观的混乱造成的,唯利是图导致了中国环境的恶化.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和观念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观歪曲的问题.

二、以美术家的批判视角审视世界

无论是拍战争片,还是历史片,我都在电影中极力宣扬人性的真善美,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我的电影净化灵魂,并使得大家更加具有凝聚力.不仅是民族凝聚力,而且是人类的凝聚力,就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应该以爱相待,使得大家凝聚在一起,来面对我们人类共同的困难.在我手头即将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部环境灾难大片《超强台风》中,我想表现的是人类该如何来共同面对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全球气候变暖.面对超强台风,有人会问:大自然怎么了作为导演,我会代替大自然回答:你们人类怎么了这部片子是人类对自己与大自然关系作出的又一次深刻反思.


人与自然应是怎样的关系我很早就思考了.《北洋水师》、《红河谷》、《黄河绝恋》在拍到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感悟着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表现着大自然的壮美.我是一个学习油画的人,对于看到的丑陋东西,会用批判的角度去表现.在我的镜头当中,哪怕一个藏民衣衫褴褛,但我会去表现他的苍凉之美,而不会去丑化他.在表现少数民族的时候,我的出发点就是赞美他们,而有些打着艺术家旗号的人,却着力表现少数民族的脏、落后,来哗众取宠――哗外国人的众,哗华人的众,从而取宠,博得一些奖项.如果一个人把出名赚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就根本不会拍摄出具有思想性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的导演们为什么拍不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大片的原因所在.

我从我的圣经出发,以一个美术家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比如《红河谷》,我的镜头语言就是赞美大自然,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从而突出我的主题:人与环境的关系.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人不要太自负,不要太自以为是,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凌驾于别人和其他民族之上的.民族与民族之间,无论是进化得早的,还是暂时落后的,大家在人格和人性上都是平等的,如果用强迫的手段去征服别人,是不可能获得和平与安宁的.你要想生存下来获得和平,你就必须平等待人,而不能用武力去欺负别人.当我从人和自然的角度去审视《红河谷》的时候,同样也表现了这样的主题:大自然是最伟大的,雪山是最神圣的.作为小小的人,你以为你能统治和征服这个高原你办不到!那么大家要如何相处呢你就只能用和平和友谊的方法,这样大家都能做朋友.在大自然面前.大家要回归到一种人最本性的爱和最朴实的状态,我们要更加热爱大自然.服从于大自然,并融入大自然.

三、不敢反思错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记得最初曾有专家评论我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的导演;十年后,又有人评论我是一位具有责任感的战争片导演;再后来,也有人评论我是一位具有民族意识的导演.到现在,社会上有人评论我是一位具有环境意识的导演.以上无论哪种评价,我认为都是片面的.我要强调的是,我不是一个纯粹拍环保片的导演,环境与大自然于我而言,只是一个表现我思想的角度和手段,我会在我的影片中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表现这一思想.

比如我拍《嘎达梅林》.其内涵更加接近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征服自然,还是我们服从于自然,和谐于自然这是人类最根本的一个哲学命题.也是我通过电影的方式带给现代人的启示.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法,折射出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他们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而奋起反抗,那么反过来再反思,是谁在破坏大自然偏偏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向大自然不合理地索取,对草原过度开垦.这样的行径,甚至可以回溯到晚清,包括随后的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但是我们不要把责任完全推到那些昏庸的统治者头上,其实我们老百姓自己也在开垦,包括到了我们建国早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在疯狂地开垦草原.很明显,这个责任不能由个人去承担,而是我们整个民族.对此,我们的民族要反思,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所为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才有可能伟大.比如德国反思自己在二战时期犯下的罪行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前进了,当有些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模糊或者视而不见的时候,那这个民族就仍然有可能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在环境方面,同样如此.我们中国这个民族数百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一直在对北部草原进行疯狂破坏.再往前,千年前西北是怎样的景致“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家都知道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东西,写的是阴山下的美景,但是现在的阴山却是一片戈壁.河西走廊,千年前之所以能够成为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正是由于环境、水源较好,罗布泊当时都存在,而现在千年之后那里也完全是戈壁荒漠了,这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近千年来对这些地区的破坏.草场是几千年几万年形成的,你一铁锹下去,草连着根被挖了起来,而草根是盘结在一起的,你把它翻过来之后种上庄稼,到了冬天,一冰冻,第二年一刮大风,它没有草根互相连接了,就全部被吹飞,根被吹完了以后,最后裸露的是沙子,沙子被吹尽之后,底下的就是盐层.而且草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如果一个地方被挖开以后,其它地方就会跟着扩大,它不会自己封闭,因为千年的草根是互相盘结的,一旦被破坏,一年之内它自己是不会愈合的,结果就是中国西北部的严重沙化,甚至连邻国日本都受到了影响.所以草原是决不可以开垦的,这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的惨痛教训.如果有人问:谁敢指责我们中华民族的错误我敢!如果不敢反思自己整个民族的错误,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结语

现在,我们的政府出台了很多正确的方针政策,比如退耕还林,这是相当伟大的决策.退耕还林是对我们西北部生态恢复的第一步,这也是我第一次感悟到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把环境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我充分肯定我们国家现在的国策.从中,我看到了我们对于环境的思考和人与自然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 谭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