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家”赵永亮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01 浏览:19482

摘 要 :赵永亮是一个社会企业家,他的企业总是建立在为社会、为百姓创富的基础之上.而作为大学生创业导师,他亦希望能有更多的创业者在实现财富积累之后,有一个“兼济天下”的大胸怀.

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 赵永亮

这是一片不毛之地,堪称中国第七大沙漠.这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关乎着中国“心脏”地带的环境安危.

――然而,这个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叫库布齐的沙漠此刻正上演着一场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赵永亮的民营企业家.

赵永亮是谁?比起马云、柳传志、王石这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企业大佬,知道他的人真的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和中国成千上万创业者没什么不同的企业经营者,又在做着一件似乎和所有企业老板都不太一样的事:他孤注一掷,不惜抵押全部身家,在茫茫戈壁滩上建起一座生态扶贫移民新村;他自成一派,利用沙草产业,敢向沙漠要财富,成为唯一一位得到钱学森亲笔回信的企业家;他豪情万千,踌躇满志,放言要打造一个中国獭兔养殖业“航空母舰”.他甚至说,总有一天,他会成为沙漠里的比尔盖茨.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频频出人意表,每每引得周遭所有人的侧目.

严格说来,作为企业家,赵永亮如今的财富在中国企业界并不算拔尖.但今天我们若以财富论英雄未免有些落俗,我们关注的恰恰是他的这份事业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毫不夸张的说,在内蒙古地区,尤其是他的家乡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70%以上的当地百姓和其旗下的企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甚至还有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淘金者”,依托东达蒙古王集团的众多产业链,从年收入万元迈向了几十万元.

如果人生可以倒带,赵永亮应该还是会选择那条布满荆棘的路.尽管此刻早已功成名就,但回想创业初始,一路走来的委屈、彷徨、困顿、纠结,依旧令人刻骨铭心.赵永亮说,创业不易,单看“创”字便可知,一个人,一把刀,预示走在创业路上,刀光剑影没有回头路.这是一种痛,亦是人生难得几回的修行.

时至今日,那些曾经的痛也好,爱也罢,在赵永亮心里已一切坦然.富贵与他不能说是藐若尘土,但至少不是最重要了.这个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机遇的人,在脱贫致富的梦想不断实现后,猛然发现,原来还有比自己坐拥巨额财富更快乐的事――让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实现创富梦想.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也成为赵永亮二十多年来人生的警醒.或许,对于一个逐利的商人来说,不追求财富那是一种罪过.但同样,对于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家来说,不能为大众创造财富,更是一种罪过.

穷则思变

纵观中国商界,第一代创业者的发家史大多都是一部励志片:贫困,悲苦,极其渴望出人头地.这批人受困于时代,却又受益于时代,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酣畅淋漓地缔造着自己的财富传奇.赵永亮便是其中之一.

比较独特的一个现象是,在东达蒙古王旗下的诸多企业,即便是一个检测日酒店,办公楼走廊上也会设计出一块由不同照片组成的文化长廊.对于讲解员来说,每一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她们都如数家珍.

是的,那是一切奇迹的源头,是我们了解东达蒙古王创始人赵永亮,乃至整个东达蒙古王历史的出发点等

1957年,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境内一个荒瘠的村庄里,赵永亮呱呱落地.在那个全国都不富裕的年代,他们一家六口就挤在一个逼仄的不足40平米的土坯房里.

作为家里的老大,赵永亮时常会得到母亲额外的照顾,比如偷偷沾上几滴油的糖菜渣子.因为家里带有地主成分,小时候的赵永亮经常被村里其他孩子欺负,“那时候,只要母亲给我开小灶,我就想着要多吃点,免得出去老被人打.”时隔50多年,回忆起苦难的童年,赵永亮内心依旧有些唏嘘.他说那时候真的很穷,经常饿得睡不着觉,抓住什么都吃.

“能吃上一口羊肉”是赵永亮童年时期最大的梦想.“当时村里会分羊肉,但要有工分,我们家没有,所以分不到.晚上别人家开始吃羊肉,我就跑到顺风的地方闻着吹过来的羊肉味.”现在,对于这位亿万富豪来说,有羊肉吃的梦想简直是太微不足道了.但那段辛酸的往事就像长在心头的一块肉,代表了他人生奋斗的最初动力.

特殊时代、特殊环境、特殊家庭,造就了赵永亮特殊的青少年时期.他七岁就开始跟着干爷爷放羊,这样偶尔还能吃上一顿羊肉.干爷爷是赵永亮崇拜的第一个人,因为这位老人知道羊毛、羊绒以及羊的全部.

但到了14岁那年,赵永亮有一次给供销社送羊时发现,供销社的采购员竟然比干爷爷的本领更神奇.“他这个工作很神圣啊,说宰多少就是多少,我对那些把握精准的人特别佩服,他怎么能看得这么准呢.一只羊能杀多少肉,割多少毛,抓多少绒,从来不上称,全靠采购员的一双眼,他说多少就是多少.”

为了能多看看采购员的神奇本领,赵永亮就抢着给供销社送羊.从村里到供销社,一趟需要6天时间.这6天里,赵永亮就与羊生活在一起.所有羊他每天都摸一遍,暗暗揣摩着每只羊有多少斤肉、多少斤毛、多少斤绒,用心记下来,然后到了供销社与采购员对照,看看自己猜的准不准.“刚开始不如人家,后来我发现超过他了.”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赵永亮就开始展露出不一样的天赋.

――与其说天赋,不如说是不甘于平庸的渴望.这种渴望可以让一个人敢拼,敢学,敢在荒芜的如同沙漠的人生前景中奔出个未来.

16岁那年,作为长子的赵永亮辍学了.和所有家境贫寒的子弟一样,他必须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生计难题.因为能准确地估算出羊肉、羊绒、羊毛的重量,他被招到当地供销社任收购员.

然而,工作的第一年他就碰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有个老羊倌不相信赵永亮给自己的羊定的斤数,要跟他打赌.当时,赵永亮鉴定的是19斤净肉,老羊倌则认为是22斤,并放言要是没有,羊白送.收羊的季节,人本来就多,再加上闻讯赶来看热闹的,将供销社围了几圈. 在众人面前,两人决定杀羊称重.结果却是让老羊倌大吃一惊,赵永亮对了,18斤6两.经此一赌,赵永亮初战成名.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看似关闭了一扇窗子,却又开启了另一扇窗.因为家里穷,赵永亮早早离开学堂,步入社会,这是一种遗憾.但在外面的世界,他显然做的也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1976年,在伊克昭盟(现在鄂尔多斯市)畜产品技术大赛中,年仅19岁的赵永亮力挫群雄,摘得桂冠;1979年,他被先后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他被调到东胜绒毛厂提任原料部长,不久又被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破格录用,提拔为最年轻的副总经理.

上个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的羊绒风靡欧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衣服上的羊绒也来自鄂尔多斯.羊绒的巨额利润直接导致了羊绒原料的抢夺大战.当时,羊毛绒最高的每吨能达到100多万元,和黄金有的一拼.“掺检测开始不择手段,最后把当地的狗绒、驴绒都给挠完了,羊绒大战简直就是淘金子一样,全都疯了.”赵永亮回忆,有时候出去收羊绒,都带着护卫队,因为后备箱里直接放着500万.

做羊绒生意的人都知道,原料占企业利润的80%-85%,其它环节赚不了几个钱,全指着原料这一关,写好了赚钱,写不好就全砸了.不夸张的说,羊绒原料的真检测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原料收购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赵永亮进入鄂尔多斯集团后做的就是收购这个工作.

赵永亮很厉害,这是坊间公认的.有人说,谁要把赵永亮拿到手里,赚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太容易了.还有人说,如果要在当时的羊绒界推选出一个最精通的人,大部分人都会选赵永亮.彼时的赵永亮跑遍全国所有的羊绒收购点,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绒料他都熟得很,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面对一堆羊绒,他能准确的说出斤两,还能看出是公羊还是母羊身上的毛,甚至可以推断出羊绒是不是出自活羊身上.

所有的绒贩子都知道赵永亮,私下交流时会说,和他打交道可得小心点,骗不了他.

在鄂尔多斯集团30年大庆上,赵永亮作为一个重要人物,被标注在企业发展历程中.

赵永亮真的出名了.1984年,他和当时的助手张全祥,将两人长期的实践和绝活编成了一本书――《山羊绒毛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山羊绒毛的专业工具书.此书的出版彻底奠定了赵永亮在羊绒界的地位.

1989年,赵永亮33岁.就在那年的腊月里,他奶奶去世了.出殡前一夜,他与家人亲戚商量好,要给操劳一生的老人像模像样的操办一番丧事.回去的时候,赵永亮特意写了一个大喇叭打算放哀乐.没想到村里压根没有通电,这让他始料未及.

没办法,赵永亮只得把车里的录音机拆下来,解了燃眉之急.家乡的穷,像一根刺扎进了赵永亮的心.那晚,他跪在奶奶的灵前,沉思良久.

几天后,葬礼办完了,赵永亮也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下海经商,自己创业,为村子通上电.时隔多年,周围的人对赵永亮当初那个“不是英雄,就是狗熊”的自我宣言还颇为津津乐道.其实,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赵永亮最早的创业理念带有极为明显的使命价值.这个使命超脱了世俗意义上的财富观念,归根结底,是担负起改进社会的责任.

社会企业家

《如何改变世界》的作者戴维伯恩斯坦曾经这样定义社会企业家:“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构建一个理想世界的人.”进一步说,社会企业家是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并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社会问题,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盈利.

赵永亮是一个社会企业家吗?如果是,在创业的20多年里,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1990年,赵永亮下海后的第一站.严格说来,那一年并非是赵永亮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元年,因为彼时他远赴西安,在一家毛纺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据说,职务、薪酬、待遇都很不错.

在毛纺公司工作一年,他赚了3万元钱.为了实现自己在奶奶灵堂前的诺言,赵永亮把钱全部都拿了出来,联合政府为村里的百姓通上了电.

以当时赵永亮在羊绒界的名声,请到他,企业算是迎到了一尊“财神爷”.所以,不少实力雄厚的企业听说赵永亮下海了,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不过赵永亮有自己的打算,1991年他又去了大连的一家外资小企业.


说这家外资公司是小企业还真不为过,虽然它是由意大利、香港、中国内地兴办,但年销售额才80万元.从上亿的国营企业,跳到年销售额才80万元的外资企业,好多人都在嘀咕赵永亮的脑子在想什么呢?

原来,赵永亮去这家企业之前提了一个条件,而老板唐悦淋也答应了.“我说唐老板你想让我过去没问题,但我有个心愿,你要帮助我完成.”赵永亮的心愿是在家乡办一个羊绒纺织企业,因为他始终觉得心有亏欠,还是想为父老乡亲们再做点什么.唐悦淋没有犹豫,借了赵永亮20万美元,帮他在鄂尔多斯建了一个羊绒纺织厂.

事实证明,唐悦淋没有看错人.

赵永亮刚到大连时,这家企业年销售额是80万元.3年后,赵永亮把它做到了3000多万元.

1996年,70多岁的唐悦淋要回加拿大定居,她把企业的法人改成了赵永亮.“虽然她要走了,但我也不能亏欠她,我要报答她.”当时,唐悦淋让赵永亮把本钱还回来就行.但赵永亮觉得不够,他承诺每年再给唐悦淋50万,一直给20年,“现在已经给了17年了,还有3年.”

可以说,这一年对赵永亮至关重要.他在原有的东达羊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东达蒙古王集团,拉开了其事业版图的大幕.同样也是在这一年,他踌躇满志规划未来,却险些因为一个决策而折戟沉沙,翻不了身.这个决策直到今天还被集团党委副书记秦飞视为“赵永亮人生、事业中两大最难、最苦的节点之一”.

1996年,内蒙古包头发生了一场地震,随后黄河水泛滥到达拉特旗的一个解放滩乡,淹没了这片地区的全部村庄.那时候,赵永亮事业刚起步不久,全部家当加起来有40多万,“这四十几万块钱还是准备给他父母亲盖房的钱.” 得知黄河泛滥的消息后,赵永亮把钱一次性全拿出来,建了一个新农村.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还专门赶来视察过.农村建起来了,可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又成老大难.怎么办?赵永亮根据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得出养羊、养牛是出路.“但是养羊只能是圈养,因为内蒙古实行的是禁牧政策.而羊如果圈养,它的绒毛、肉都远远比不上新疆、西藏和东北.”最后赵永亮一拍板,决定帮助村里的百姓养奶牛.

养奶牛首先需要有资金投入.赵永亮以东达集团的名义向政府申请贷款,“也就是说养殖户不用掏钱,你养就行了,东达来替你贷款,写牛.”但问题来了,这些和东达签订协议的几百个养殖户很是缺乏经验,既不会经营,也不善经营,结果奶牛养不下去,全被宰杀吃了.

“这就将近3个亿.”秦飞直摇头.在1997年的时候,3个亿是什么概念――达拉特旗当年财政收入才1.3个亿.“这牛一宰杀、一吃,没了,你让养殖户给银行还贷,他拿什么还?他什么都没有.赵永亮是担保人,是他从银行贷出来的款,怎么办?”为了企业的信誉,为了人格和尊严,赵永亮不顾全家反对,咬牙卖了自己手里的三座煤矿,用他现在的话来说这三座煤矿他赔了310多个亿.“我们一些朋友都感觉赵永亮疯了,他精明一辈子,这件事做得怎么那么傻.但没办法,就是要还银行的钱.他说企业要发展不能因为这3个亿丧失了自己的信誉.”

是的,信誉对于企业而言就是生命.当企业遭受绝境时,企业家该选择一种有尊严的失败还是自保其身?这是拷问每一个创业者的难题.很显然,即便是失败了,赵永亮也选择有尊严地去承受.

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证明赵永亮当时壮士断腕般的决绝是对的.在近二十年的发展时期,东达和金融机构的关系维护得相当融洽.当企业资金运作稍有困难,只要提出申请,东达通常都会获得银行的贷款审批.

很多人说,赵永亮最擅长“下棋”.别人看3步、5 步时,他却要看7步,不愧是深谋远虑.与其说深谋远虑,不如说他的做事风格暗合了“社会企业家”的诸多特质.一般的企业家是为了利润才创办企业,而社会企业家的出发点则不同,是以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而创办企业.他们为理想所驱动,是有创造力的个体,具有持续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肩负着企业责任、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

这点在赵永亮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在采访过程中,周围的人对他最集中的评价是“善良”、“见不得人穷”,甚至“一见穷人就倾其所能”.“解决社会贫穷现象”成为赵永亮发展企业的推动力,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是他产生创新的源头.关于这点最好的案例就是他力主推行的生态扶贫移民新农村项目.

2000年以后,鄂尔多斯的发展开始进入黄金时期,赵永亮在壮大羊绒业务的同时,进军煤炭、房地产、酒店、物流等行业.到2001年,赵永亮旗下已经拥有6家地产,3座煤矿,5家酒店,资产达到30亿元,成为鄂尔多斯商界响当当的人物.

然而,谁也预料不到,就在那一年,赵永亮却忽然宣布要投资3亿元实施一个更大胆的财富计划.这个计划一经公布外界顿时哗然,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公司的股东,“你有钱也不能这样烧钱吧.”赵永亮的亲弟弟第一个站起来拍桌子,“干不了,企业不是扶贫办,不是治沙站,我们这么搞是为了啥?”原来,赵永亮所谓的财富计划,就是在鄂尔多斯周边的库部齐沙漠里种几十万亩沙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可容纳12万人的生态扶贫移民新农村.“做企业如果不为当地的百姓干实事,企业怎么生存?另外,这个完全可以找到产业化的可能.”

赵永亮怎么就想到了种沙柳呢?这还得从4年前说起.

1997年,赵永亮在达拉特旗造纸厂参观时了解到造纸厂因为环保不达标正濒临倒闭的处境,当时工人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其中一个工人突然晕倒在车间里,我给送到医院,医生说是营养不良,饿的.那个工人醒来后我带他去吃饭,你知道他吃了几碗面?6碗.”这一下,赵永亮坐不住了.为了造纸厂不倒闭,工人能有饭吃,他当即决定出资280多万元盘下这个厂,继续进行造纸生产.

厂子是写下来了,但毕竟做企业不是做慈善,还是要追求经济效益.一局死棋,如何盘活?赵永亮有些拿捏不准.为了寻找出路,他开始关注当地常见的沙柳.这种植物3-4年即需平茬一次,否则将会枯死.以往,平茬得到的沙柳被当作柴薪,甚至当地人盼着沙柳枯死,这样还可以挣到国家为复种支付的人工费.

赵永亮的商业思维再一次“灵光乍现”――沙柳为什么不能造纸呢!

经过试验,以沙柳为原料造纸成功.当时,国内高级包装纸每年缺口约400万吨,沙柳就是理想的高级瓦楞纸原料,利用沙柳生产高级箱板纸,经济效益将非常可观.最重要的是,沙柳是具有极强的抗风沙、耐干旱的灌木树种.

此外,为了进一步达到环保指标,造纸使用的是达拉特旗电厂过去强排入黄河的冷凝水,生产的用水量也大为减少,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同时,排出的废水含铵,有板结土地的能力,可用来浇灌沙柳,绿化沙漠.剩余的沙柳叶子则可以用作绒山羊的饲料.

以可持续的产业作为经济杠杆,带动当地老百姓提高收入.这是赵永亮那几年经常思考的问题.达拉特旗自然环境恶劣,可创收的项目并不多.但赵永亮心里明白,他身边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沙漠.

“沙漠完全可以创造大效益.钱学森就曾经说过能不能换一种思维,看待沙漠资源,把这个过去误解为包袱、祸患、灾难的沙漠资源,通过科学技术很好的经营管理开发起来.”赵永亮对这个提议很赞同.

说起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但他同时也是最早提出开发沙产业的人,他认为中国16亿亩戈壁沙漠,蕴藏着无限宝贵的资源,要当做一个百年大计来开发利用.

治沙,那应该是国家的事.一个民营企业想撑起那么一大摊子,外界看起来至少是有些不自量力,自讨苦吃.赵永亮很苦闷,感觉周围没有人能理解他.一天,他找到内蒙古沙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两人彻夜长谈.当晚,赵永亮突发奇想,把自己的沙漠财富计划写成一封信向自己的偶像钱学森求证.让他惊喜的是,当时已经91岁的钱学森在病床上给他写了回信,并认为东达蒙古王集团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部沙区开发21世纪的大农业. “连钱学森都认可我,还有什么可犹豫.”2001年,赵永亮力排众议,开始了改造沙漠的计划.时至今日,东达蒙古王集团已实施了1000多万亩库布齐沙漠沙柳综合利用产业化工程,与农牧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使农牧民按订单林业有了新的收入.同时,通过林沙产业的发展壮大,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工作,用经济杠杆撬动广大农牧民种植沙柳的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而取名为东达风水梁的生态扶贫移民新村也成为了达拉特旗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直接影响了几十万人的经济收益.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要想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具备三种素质:、韧性和责任,同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德养智,回报社会,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和有钱大老板的区别.”赵永亮直言不讳.

从创业伊始,赵永亮就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截止2013年,东达蒙古王集团累计向社会捐资达4亿元.尤其是2008年发生以后,集团投资8900万元,安置400户受灾群众到东达风水梁创业发展.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东达集团投入8400万,再次启动“安置四川雅安地震200户灾民”项目.

此外,成立于2006年的东达蒙古王救助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促进会,也在内蒙古地区影响颇深.这个救助会迄今为止已经帮助了160多位患者治愈康复.

最后,我们不妨再看一个片段:2006年,央视举办了“2006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赵永亮提名当选.当时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传志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对社会捐献得越多,是不是贡献就越大?赵永亮的回答是:“企业家要有责任,首先要对员工、股东负责,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回馈社会.我认为财富和公益的平衡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关键.”

作为社会企业家,赵永亮早期无意间踏进了这个被他誉为“刀光剑影没有回头路”的创业生涯.而随着自身财富的积累,他并没有丢失“为改善社会而努力”的使命.不管是他的沙柳产业,还是新农村计划,无一不是建立在先让百姓富起来,再带动企业效益的基础上.

古语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每一个企业家当以此为境界.

三次“家庭革命”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发展的瓶颈往往来自于企业老板自身的局限.而老板的局限在于他的思想境界和管理理念.和新一代创业精英相比,诸如赵永亮这样一代的创业家没有经过系统而规范的培训,没有在高等学府求学的经历,更不是海外深造回国的海归.

但是,恰恰是这样一群人,“摸着石头过河”,摔过无数个跟头后,总结出一套简单、耐用、适合企业生存的管理之道.

在赵永亮看来,企业如何跨越死亡峡谷?薄利时代下的蓝海战略就三点:诚信、创新和管理.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的动力,而管理是企业的基础.三者缺一不可.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几个层面,归根结底就是抓住人才.一类企业卖标准,像微软,挣的是知识产权的钱.二类企业卖品牌.三类企业卖产品,我们现在还是卖产品,所以要上台阶,上了台阶才会有人才.”赵永亮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决定什么样的企业.比如世界品牌当然需要有世界性的人才,国家品牌要有国家性的人才.以此类推,东达蒙古王要确立自己的品牌价值,就要匹配到同级别的人才.

创立之初,东达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族企业.父亲,兄弟,姐妹全部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弊端日益显现.高层的职位全部被自家人“垄断”,有能力的人怎么提拔,怎么吸引住人才?赵永亮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进行家庭革命,逐一把重要位置都腾出来.

这个“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着实引发了不小的家庭震动.“我前后进行了三次家庭革命,第一次先革去老父亲.”那时候父亲年龄大了,被“免职”还能接受.但当赵永亮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革命,请两个妹妹退出时,老父亲就不干了.“记得把小妹妹‘革’出去时,他都要用茶杯往我的头上扔.三天不吃饭,那也没用.”

私营企业最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滑入家族企业的泥潭.这方面有太多的反面案例可供警戒,赵永亮正是认识到这点,在三次家庭革命以后,又进行了财产革命.“我两个妹妹出嫁的时候,企业资产才几千万,我给她们一、两百万她们也能接受.但到了几十个亿后她们心里就不平衡了.”按照最初的分配机制,赵永亮占企业60%的股份,弟弟赵永明占40%.后来,赵永亮又拿出50%股份,分给了老父亲和两个儿子.并说服弟弟赵永明再拿出20%的股份分给两个姐姐.三次家庭革命解决了体制问题,财产革命又解决了资本合理配置问题.“这叫家族的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好上层矛盾,企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达拉特旗在鄂尔多斯北部,地处沙漠边缘,区域位置制约明显.为了能更好的引入人才,留住人才,东达制定了三大“留人”政策.

第一是感情留人.尽管已经站在金字塔顶端,但赵永亮和普通员工的交往还是比较频繁.他是一个看重感情的人,这几年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工人村民,他都能打成一片.就在记者去达拉特旗采访的前几天,赵永亮二爷爷去世了,前来追悼的人络绎不绝.人群中既有企业老板,当地政府干部,又有自发赶来的农民、工人.“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都是认同我赵永亮这个人,都是一份情义.”

第二是待遇留人.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待遇是很重要的方面.企业留人的前提必须是感情和待遇双管齐下.“如果没有这种感情,没有这种待遇,你让他给你无私的去做奉献,那怎么可能.”在达拉特旗,甚至是鄂尔多斯地区,东达的员工薪金待遇平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近几年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地不少企业开始裁员减薪,劳动力市场有所波动.但东达集团却顶住压力,承诺员工不减薪、不裁员.至于高管层面,则是采取股份分红的模式――自己拿一部分钱,集团再给你匹配一部分钱,然后购写企业的股份,每年进行分红.采访时,赵永亮透露,今年集团要在海南三亚给职工配置一批房子,“那个地方负氧离子最高.高管一个人一套房,开发完后企业少赚几个亿,再给职工一人一套.”赵永亮说,人得有义气,没良心的还是少.如果企业真心待员工,员工也会把企业当成家. 第三是事业留人.通常来说,员工和企业之间可分为交易、利益和荣誉三重关系.如何让员工从交易、利益上升到荣誉共同体是老板倾其一生要学会的智慧.作为老板,首先要让员工感觉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劳动是有意义的.通过这份工作,员工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和尊重.员工金钱上的满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其心里认可企业,进而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捆绑.一个工作和一份事业,两者间的份量截然不同.对于东达员工来说,赵永亮已经不仅仅是他们的老板,还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企业家,他在为家族创造财富的同时,更愿意承担起社会企业家的职责,这也为东达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品牌.“我们员工出去可以骄傲的说自己是东达人,这也是一种荣誉.”

赵永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度量决定格局.”道理不算新,但耐得住琢磨.在赵看来,一个企业老板,要学会超脱自我才能成功.“想做大事,必须具备大手笔,大手笔就得具备大胸怀”.

对于当年一起“打江山”的下属,赵永亮很信任,私底下,这有的和“赵总”还以兄弟相称.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入赵永亮的眼呢?他总结了4句话:德才兼备是最好,有才无德用不长,有德无才可培养,最怕没才又没德.在记者和东达几位高管聊天时,他们公认赵永亮“眼准”,很会用人,知道下属的性格特点,懂得物尽其用,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传承”抓得早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一个企业家连家庭都管理不好,何以管理企业.

赵永亮是孝子,也是个注重给孩子言传身教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老大赵智强,现任东达蒙古王集团总裁,被评为达拉特旗的“十大杰出青年”之一.老二赵智慧,是集团常务副总裁,爱好赛车,并积极将赛车和公益相结合,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在两个儿子七八岁时,赵永亮就带着他们一起去扶贫.有一次过年,赵永亮来到自己的一个同学家里.由于穷,那家人正在用米汤“糨炕”(因无席子,用米汤刷炕使之光滑),味道很难闻,两个儿子都用手捂住鼻子.这个同学娶了一个傻媳妇,生了两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当时,他正在给羊接羔,满手是血,看到赵永亮带来慰问金和物品,就拉住赵的手放声大哭.

回到车上,赵永亮发现两个人都不说话.他很奇怪.小儿子说:爸爸你太伟大了,我和哥哥决定从现在开始省钱做好事.“为什么伟大?”赵永亮问.“那么脏的手你都能握好长时间.”

“为什么我的孩子也能够投身公益事业?因为多少年来他们把我当做榜样.榜样和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儿子,赵永亮希望他们具备足够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未来真正成长为合格的企业家.

值得一提的是,赵永亮现在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家族第三代的慈善观念.他的小孙子今年才5岁,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基金.“我让他把这个基金赚的钱存下来,用来救助别的儿童,慈善不分年龄,不分国界.”

赵永亮特别推崇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一句话:“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财富如水.”当你有一杯水的时候可以自己享用,当你有一桶水的时候可以和家人享用,当你有一条河流的时候就得去和老百姓享用.“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财富观,人家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你现在就得给下一代布正道.”赵永亮相信,有一天,自己的孙子救助了上百个孩子时,对他会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人生就像一盘棋,会下的人看三五步,高手则得看出七步.不管是做企业的大家长,还是家族的大家长,赵永亮总喜欢未雨绸缪,比别人多看几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