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中构建学习型社会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210 浏览:160286

摘 要:伴随着日益精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处于一个知识膨胀的时代,单纯的靠正规制度化的教育时限内所给与的教育并不能满足现今社会之于人们的要求,因此开始出现一种倡导延续性学习的“终身教育”思潮,而“学会学习”也成为教育里一个先进的口号.在全球终身化教育思潮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对于处在急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教育与社会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党面对新形势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指导思想,构建一个全面的学习型社会,倡导学习的终身化与延续化,形成全民学习的热潮.

关 键 词 :终身教育,十七大精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50-002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这既是一个中国迅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转型和变革、各类发展矛盾突显的挑战期.在促进发展和变革的各种因素中,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建立适应这种增长需求的、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和学习体系,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终身思想的内容、观点,以便在实践过程中更切合实际的应用.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终身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三杰等人的哲学及教育思想中,而近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成人教育活动实践和理论也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特点.而发展到20世纪初,终身教育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欧美各国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沃土中.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的最早明确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人,他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1926)一书中指出,教育应该贯穿与人的一生,但是他仅仅从宗教的调度论述终身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主义与教育》等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但是他的“生长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性,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其“生长论”等思想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哲学范式.

二战以后,随着社会和经济复苏,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变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单一的制度化教育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开始了对制度化教育进行改革,对非制度化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于是在60、7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真正被确认.

其中以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郎的著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为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诚如保罗朗格郎所说:“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连续性的要求.”他认为,终身教育就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而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与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是对终身教育颇有独到见解的一部著作,它从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来论述教育问题,对教育的微观领域较少设计,根据对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的研究和思考,根基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实际,从更广阔的视角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以下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终身教育建立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之上.它明确指出,终身教育除了继续重视它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它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

二、终身教育思想分析及影响

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连续性--整体性(一体化).这一原则要求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都要变成接受教育的过程,这样就要求整个社会变成有体系的教育场所.达到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社会化或社会的教育化.而在对学校教育方法的启示方面,要求重视个人和小组的兴趣、配合,建议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使整个社会正规教育及非正规教育的联系,相互影响.积极运动社会各种媒介和设施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效果.

终身教育作为60年代以后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它能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能真正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它贯穿人的一生.使人们“学会学习”,具有非强迫性的意义,更重视人们的自我更新,使人随时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和兴趣.终身教育强调“学会生存”“学会消闲”,鼓励一种闲暇教育,闲暇学习,有这种转台,能提高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也能使人们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的提高自己,满足自己的发展,帮助人们保住自己生存的地位.

三、终身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和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党的执政思想的升华和进步.中国旨在建设和谐社会、旨在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因此发展终身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建设有更重要的意义.中国正在与世界更深入的融合,我们也正面临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也要及时的调整脚步以应对全球教育热潮.于是当今的时代教育潮流建设改革进程中,也对终身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我国教育体系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还不适应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二、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比较薄弱.三、学校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尚未建立起合理和有效的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关系,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和谐社会是一个和睦协调、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所体现出的最本质的内核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要在各个方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方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符合终身学习理念的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真正的教育应该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机会和途径.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就要从社会和广大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才成长的道路和规律出发,大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校的教育功能方面:要根据终身学习的要求,以学习者发展为本,促使教育内容、方法、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转变.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学校教育功能应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校、课堂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去寻找、选择、挖掘社会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培养人的成才渠道方面: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努力拓宽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成才的渠道.应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加强教育制度的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并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使用制度改革,变单一的、只有通过进入大学才能成才的“独木桥”为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努力学习和创新都可以成才的“立交桥”.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实际上是搭建一个能惠及十几亿人口多种学习需求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学习平台.

建设中国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好预防针,通过各种渠道更好的倡导全民学习的思潮,不仅仅在教育领域要求延续一生的学习,也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自我知识、技能更新的观念.同时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完善关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推进机制,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打破教育资源的部门壁垒和封闭性,加强各类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加方便、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学习机会.同时结合日益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事业,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我国利用后发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措施,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怎么写作,真正做到构建一个“学会学习”“学习生存”的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学习型社会.

45;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