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93 浏览:13256

摘 要 :在和谐社会成为时代最强音的今天,教育不公平现象却依然存在,构成这个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前提和重要支撑.因而,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要群策群力,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32- 02

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今天,十七大报告又把“和谐社会” 定义为时代的最强音.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一、教育不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教育平等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然而现实却总有许多遗憾和无奈.近年来,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公平现象也相伴出现.

(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造成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是“四重四轻”:一是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二是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相对来说,城镇占用资源多,农村占用资源少;三是重发达地区,轻欠发达地区.据统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一半多,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显性失衡;四是重少数重点学校,轻多数普通学校.一段时期以来,各级政府都在大、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人为地扶持了一批重点学校,而其他的一般学校则成了薄弱学校.

(二)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首先体现在基础教育经费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是中西部的近两倍.另外,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东部迅速上升,西部则大幅下降.高校招生人数相对于各地人口比例来说,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三)弱势群体受教育不公平

据1996年10月国家教委组织的对北京丰台、上海徐汇、天津河北、深圳罗湖、浙江义乌、河北廊坊6市区的流动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中得知,6市区流动学龄儿童的人学率介于94.43和96.02 之间,且接近94.43 的水平,低于全国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平均水平[2].流动人口在城市建设、以及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他们的子女应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而事实上,他们很难进入学校读书.

二、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

建设和谐社会,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举措.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性因素和基础性工程.(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是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人相同的教育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和释放,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否则,和谐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二)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与知识在社会发展及国际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科技与知识的竞争从根本上说靠人才.因此,我们要打破身份、地位、性别、民族、年龄、区域等界限,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大量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公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三、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存量部分在本地区均衡,增量部分向薄弱地区倾斜,才能在教育产品这一公共属性上实现起点平等、普遍受益.首先,要建立政府主渠道投人的平衡机制,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总量平衡.严格落实2006年9月颁布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经费保障问题的规定,通过对教育的刚性投入来实现地区教育资源总量的相对平衡.其次,建立教育主管部门配置教育资源的公平机制,实现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总量平衡.

(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促进农村及边远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多层次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的同时,落实高等教育和职业也教育中的奖、助学金制度,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从而使教育事业在加快发展中求公平.

(三)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实现教育体制创新.首先,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为教育公平提供质量保障.在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弱势群体关爱机制,使所有学生得到最充分发展和成长.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改变目前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额配置,逐步过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数和考分分配各地招生名额,保证招生环节的公平公正.最后,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在基础教育上,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重点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另外,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通过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等方式,保证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改变国运、家运以及个人命运的根本之道,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当“应用和谐社会”成为响彻神州的最强音之时,让我们共同为中国21世纪的教育事业许下最美好的祝愿:希望教育让所有人――无论贫富、不分地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希望教育给每个人均等发展的机会和不断向前的希望;更希望教育担负起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保证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