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视域下的城镇化战略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43 浏览:12737

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格局中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领域或社会事务实施管制、治理.城镇化是当代中国重大的社会变迁现象,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如何使城镇化的实践过程顺利进行,是当代政治家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来把握城镇化这一战略性课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一、“行政推动”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徙并由此引起的多方面变化,在现代化的这个历史阶段,城镇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之一.时下城镇化的实践既有令人欢欣的一面,同时又产生了大量令人忧虑的“城镇化问题”.

一是大力度地撤县建市、撤乡建镇.从上世纪80年始,撤县建市、撤乡建镇成为一股潮流,不少地区以建市、建镇为荣.1986年至1994年,全国每年新设市31个,1983年至1994年,县的数量平均每年减少36个,此后,撤县设市速度更快.照此速度,到2050年中国将消灭县的建制了.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市、县、镇、乡、村变动最频繁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城市、镇的数量有所增加是完全正常的,但问题是设市的市区、设镇的镇区内依旧是原来农村的面貌,辖区内人口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没有变化,城市的一套文明制度也严重缺乏,城乡公共产品的提供仍有着巨大的差别,改的只是市、镇的符号,城市化的本质并没有得到体现,对大量的人口来说,是“被城镇化”了.行政建制照例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宜轻易变动,而时下在改革的大旗下,要撤一个县建一个市,或并一个市、县似乎太轻而易举了,由此也引发了大量本可以避免的矛盾.不少撤县建市、撤乡建镇非但不是城镇化之功,反而成为城镇化之祸,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的“折腾”.


二是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多的时候全国高达4000万人,这些人大多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从统计数据上看,失地农民也变成了所谓的“城镇人口”了,但其生活质量比失地之前还差.一个时期以来,强制拆迁、失地农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件就是由于征地、拆迁而导致的.城镇化是时代的一个进步过程,凡是进步的事情一般是皆大欢喜的,而我们现在的强行拆迁、随意征地成为城镇化中的一个败笔.

三是推行并不具备条件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并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将不少农村人口轻而易举改为“城镇人口”了,可是,这些“城镇人口”享受不到真正的城市文明,没有养老、失业、医疗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公共产品的受用也与本来意义上的城镇人口有所区别,试问这样的“城镇人口”大幅增加有何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是大幅提升了,据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城市人口增加当然是好事,问题是所谓的“城镇人口”中有较大比例的“水分”,城镇化出现了“虚胖”和“伪城镇化”.

城镇化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有些地方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就是增加城镇人口,甚至动员行政力量千方百计来“造”“城镇人口”,满足于“城镇化率”的提高,造成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示出来.

二、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把握城镇化战略

那么,行政力量到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如何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思维把握城镇化战略?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把握城镇化这一战略性课题,有必要将城镇化这一时代主题纳入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视野中.

城镇化的规划.如今,搞好规划,根据规划有序发展,已经有条件也有可能了,而且按规划建设是后发国家的优势之一,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只有政府才有权威、有能力做规划,规划是政府应当做且必须做好的事.政府要着力做好区域、城市、县域等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做好全国的国土规划.城镇化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城镇地域结构、交通网络布置、江河流域整合等重大要素的配置.在现实中,规划已经出了比较大的问题,有规划不科学,经不起时间推敲的问题;有规划经常变动,随意性大的问题;有规划约束力不强,随领导人的调动而变动的问题.由于规划工作没有做好,轻则造成建设的反反复复,浪费极大,重则导致难以改变的后遗症,成为历史的笑话.处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阶段,应当有长期发展的蓝图,按照规划建设几十年、近百年.而我们现在的很多设施、建筑,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法成为“历史”,满足于今天建,明天拆,后天再重来.茅以升先生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建好70年了,仍很坚固,当年苏联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历经多次冲撞,仍巍然屹立,而我们现在建的设施不知有多少能经历50年、70年之考验?当然,重大设施、建筑的“短寿”并不只是规划的问题,但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普遍性地出现问题,至少说明我们现在的规划、建设的理念是不先进的,政府并没有很好地搞好城镇化的规划,对规划、设计的监管也没有到位.

现代型城镇的造就.城镇化的结果必然造就出大量城市、镇,但现代化所要求的城市和镇并不就是人口、物质设施的堆积,而是应当通过城镇化的过程造就出具有现代化气质、特质的新型城镇.这类新型城镇的特征是体制新型、结构合理、物质设施具有稳定性、管理方式上具有先进的理念.比如我们现在的城市,“社会”的发育非常不够.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其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三者都有各自的活动空间和运行规则.政府写作度,进行市场监管,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操作平台,凡是能市场化的尽量市场化.社会有着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分布广泛,行动自由、自如的特性,有着发挥作用的独有领域,还能矫治、弥补市场之缺陷,起政府难以起到的作用.现在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过强,政府常常“越位”,做了大量不擅长做的事,实践证明,政府“包打不了天下”;市场还不健全,市场运行中还有不少混乱、扭曲之处.社会发育严重不足,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社会组织数量少,现存的大量社会组织或成为政府职能的延伸,或只是徒有其名,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总之,要通过城镇化的过程造就起一批批体制新型、具有现代化理念的城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