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贴近现实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60 浏览:1799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9-0032-04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模式较往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了江苏一家依然坚守命题作文,其余16份高考试卷竟然清一色皆为“材料作文”.而且这些材料也一改往年多取自经典的做法,大多数材料都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甚至取材于草根阶层.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为人们所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的事进入到了命题专家的“法眼”,进而成为每一个考生必须正确面对、深入思考、作出褒贬的话题.以这样一种形式硬性地让年轻一代从思想上走出书斋,直面现实,不管这是否是命题者的初衷,我觉得它都具有一种让青年学子关注社会、让学校褪尽“知识工场”属性、让语文教学走上正途的引领性意义.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直面现实,关注社会,不应当仅限于宏观上的“放眼世界”,也包含着每个人对自身的审视,对自身生命、情感、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思索.纵观今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可以发现,命题者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方面,注意到了宏观与微观的兼顾,国与家的兼顾,社会道德与个人情感的兼顾等这些,使得今年的高考作文呈现出近年来鲜见的“写实性”,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崇尚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现实.

一、责任意识

生活里是没有旁观者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主人.因此,上自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对社会都有着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今年北京卷作文考题中提供的材料,就将一位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推向了“前台”——老计一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等

那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那庄重的敬礼,那久久回响的汽笛等这一个个场景不仅带给考生,也带给每一位读者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思考.初看这则材料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两个字:神圣!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今天,在以金钱定身价、以级别论成败的世俗观念下,我实在要向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巡道工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正因为有他们的尽心尽责,才有了我们的安全与便捷.可在享受出行的迅捷与舒适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那一个个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我们生命的平凡劳动者?

安徽卷作文题是引起诟病最多的一道考题,被网友一致推举为今年“最坑爹的作文题”.可我在看完那则材料后,不禁为命题者所选的材料叫绝——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未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我不敢对网友们的理解力妄加怀疑,但我要说,他们一定没有读懂这则材料的深刻内涵:细节体现品质,细微处见精神!那张“注意安全”的条幅虽说体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可那架竖立的梯子对行路者来说毕竟是一种安全隐患;而将梯子横放不过是举手之劳,却是一种防微杜渐之举.就像在大街上开车,与其将喇叭鸣得狮吼让行人躲避你,不如开车者主动避让行人?两种行为相比较,其高下立现.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都会多多少少领教过类似于材料中那条“注意安全”式的警告,而我们的职能部门为什么就不能把事情做彻底,把好事做好,让老百姓少一份“注意安全”的忧惧呢?对他们而言,那本是应尽之责.

说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使我想到了今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那则材料——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等”船主感激地说:“当我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读到这则材料,我最先想起的是刘备的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为船补洞,本非油漆工份内之事,但他做了.“顺手”一词,更体现出他的“为善”已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无意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顺手的小善都可能会带来大的回报.生活中小小的善举会给我们这个世界创造多少美好和幸福!同样值得肯定的是船主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他的行为正是对为善者的肯定和鼓励.这样的人多了,善意的花朵才会在我们这个世界竞相绽放!

在强调“责任意识”的作文中,值得说道的还有山东卷.山东卷作文素材选用的是中山先生的一段话:“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联想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提到的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我们就能体会到这道作文题的现实意义.改革才能发展.从理论上讲,改革对每个国民来说都责无旁贷;但实际上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基本上还属于“肉食者谋之”,所以指望着这群半大的孩子在考场上对中国改革提出多少富有创意而又不“越轨”(这一点高三的语文老师想必早已叮嘱再三了)的真知灼见我认为很难.除了教育改革、高考制度的改革,这帮一心专读圣贤书的孩子对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除了背诵政治教材外怕是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我们这些成年人(包括我们的总理)已呼吁多年,又有多大的进展?

如何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如何让行善成为一种习惯,如何将你力所能及的事办好等这不仅是青年学子,更是当下每个成年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至于“中国改革发展(尤其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之类的话题未免大了些,不仅学生难以驾驭,我辈夫复何言?

二、角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