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生问题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90 浏览:69715

[摘 要] 民生问题是一个建立在经济问题之上的政治问题.改善民生,是当今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之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

[关 键 词 ] 和谐社会 构建 民生问题 解析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又是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改善民生的明确目标.报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体现了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根本宗旨.

1.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法治与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成功与否.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以及法治观念的增量发展,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也日益强烈.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危及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上.

2.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核心.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难有国家安定,也不会有社会和谐.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程度.政府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关切民生的问题,人民必然对其权威性、合法性表示认同.如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则必然对管理者和统治者的能力和权威产生怀疑,并随着民生境况的进一步恶化,而掀起推翻既有统治的运动,选举产生令其满意的新统治阶层.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尤其需要稳定的政治秩序,执政党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威望,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基石.因此,民生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其后果必然影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二、民生现状:冲击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就学、就业、就医、养老等生活必需上面.

1.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群众获得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我国坚持把就业作为民之根本来抓,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讲,妥善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看病难.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关系千家万户.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上学难.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但由于我国城乡、地区间差别的存在,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使得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不同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保证适龄入学人群能上学、上好学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分配不公.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保持和谐态势的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制度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呈相对拉大趋势.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当务之急,更是社会公平的需要.

5、社会保障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国国民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如何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是一项相当迫切的任务.

三、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大报告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稳定6个方面对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指明了具体措施,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可操作性指南.


1.大力发展生产力.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解决关切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民生领域尤其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方能为政府的“支民、惠民”政策提供经济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真心实意从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出发,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就改革来说,也应当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针对当前由于民生问题而滋生出的内部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的市场调节,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的唯经济论以及实践中忽视社会均衡发展,是导致当前民生问题显性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一体发展,民生问题方能不断化解.同时,对于政府运作过程中制度缺陷导致的民生矛盾,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评估制度等,必须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化解民生冲突.再者,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以不变应万变.政府应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带动发掘全社会资源聚各方合力来共同做好民心工程.只有更多地发挥各组织、团体、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发展网络,推动民生问题化解,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基石.

3.完善制度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发展权成为摆在人民面前的民生之要.由于相关制度的相对滞后,民生冲突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化解民生困境的另一要务.首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在初次分配中充分体现追求效率的精神与原则,而在再分配中充分体现公平的精神与原则,第三次分配则要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与道德水准.其次,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要真正发挥出制度的刚性作用.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要让一项惠民制度因人事的调整而改变,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要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

4.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安全阀”和削减社会不满情绪的“泄洪器”.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本位主义的影响,人民利益诉求和表达的渠道受到阻隔,导致群众对政府的不满,阻碍着和谐、安定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要将人民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和蹲点调查,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百姓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以制度来保证人们诉求渠道的畅通.要维护制度的公正性,进一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并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突出制度的公共怎么写作性,大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怎么写作职能,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方面倾斜,健全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怎么写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办好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大力改善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总之,民生乃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之根本,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才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