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54 浏览:15345

【摘 要 】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意识不强,课时任务划分不当,教学活动设计不当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三读一理念四关于”的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运用“三读”,恰当划分课时任务,找准教学目标;贯彻一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选好学习方式;落实“四善于”,结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有效性;策略;目标;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①《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可谓不重要,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

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重教参,轻课标

教师或者以教参目标为准;或者仅看教材,根据课题、标题、图文、活动等,随意确定教学目标;甚至照本宣科,心中无标.很少有教师深入研究课标,以课标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教材、学生、生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2.课时任务划分不当——重局部,轻整体

教师要么根据教材一篇课一课时上,要么“上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对单元目标、一课目标和课时目标没有深入分析,我们的教学要么会内容繁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华而不实;要么内容不足,枯燥无味、浪费时间、效率不高.

3.教学活动设计不当——重模仿,轻独立

教师完全根据教材、教参上的活动设计,不加选择,不加改进地照搬照抄;或者搜集网络上,书籍上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学活动设计依样画葫芦.并非是教材上、教参上、网上、资料上的活动设计不好,只是各地有各地的情况,各班有各班的情况,重模仿而轻独立,始终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那么,怎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三读一理念四善于”的策略.

3.1 策略一:运用“三读”,恰当划分课时任务,找准教学目标

划分课时任务,找准教学目标是老师的一个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三读”法.

3.1.1 读教材,了解单元架构及每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通过读目录,读单元提示等,我们可以知道:本单元是由《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自己的身体》三个部分组成,遵循了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原则,从世界(美丽的生命)到人类(我们的生命),再到自己(呵护自己的身体).对照课标相当内容“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①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三篇课文,《美丽的生命》是总述,重在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尊重自然界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是认知重点,重在让学生明白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宝贵.《呵护自己的身体》是行为指导,重在让学生学会爱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3.1.2 读教材,了解课文内容及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的第一课《美丽的生命》为例:通过读主题“生命使世界更美丽”,我们可以把握编者的意图是知道生命的意义.通过读课文第一段文字“小草在风中起舞,鲜花在竞相开放,小鸟在树木里歌唱,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等”了解其意图是从对各种生命的感受中,体会生命对世界的作用.通过读图,了解意图是丰富文字内容,启发学习思考.通过读对话框“除了人,我们身边的生命还有哪些呢?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生命,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等”了解其意图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交流讨论,理解生命的作用.通过读资料“3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等”,了解其意图是拓宽视野,从多角度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我们可以把本课目标定为:

①交流感知生命是美丽的,生命万物组成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②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不同生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给世界带来美丽,带来活力等.

③要尊重各种生命,与动植物友好相处.

3.1.3 读教材,了解各主题关系,划分课时任务.

以四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为例:这一教材提供的学习主题下面有三个话题:“追根溯源”、“到农村去看看”、“到工厂去看看”.通过这三个话题达到的学习目的有:了解和归纳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自哪里;了解工农业生产;知晓吃穿用的物品是怎么生产的,农民、工人是怎么劳动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将本主题的教学分为3个课时,也就是一个话题一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就确定在“追根溯源”.教学目标就定位在:

①知道来自农村的是农产品,来自工厂的是工业品.

②通过系列活动,对“生产”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初步感知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关系,这就是:生活离不开生产,生产是为生活怎么写作的.

也就是说,了解工农业生产;知晓吃穿用的物品是怎么生产的,农民、工人是怎么劳动的.这些任务留在了第2、3课时.

我认为,这样的确定比较恰当,能使教学落到实处.

首先,这符合学生的学情.“追根溯源”这个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有一个难点:生活物品的归类.我们必须花时间,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入手,了解生产.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到抽象的生产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他们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而他们对生产比较陌生.如果我们把生产过程和方式的内容放在这一课,那可能什么都弄不清楚.

其二,既能着眼整体,又能夯实基础.虽然要控制教学内容,但我们心中要有整体布局的观念.要在教材中挖掘单元重点的元素,有机渗透,打好基础 ,做好铺垫.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出了“通过系列活动,初步形成“生产”概念,初步感知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关系:生活离不开生产,生产为生活怎么写作”这样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里的两个“初步”,既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又显示了本课教学的分寸,还顾及了单元的重点.体现了每一课的学习都必须围绕单元重点,贯彻单元重点. 3.2 策略二:贯彻一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选好学习方式


在教学目标明确之后,我们应该思考:根据本节教学的目标可以组织几个学习活动?每个学习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每个学习活动主要采用哪些形式?

新课程改革纲要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 那么,品德与社会课怎么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仍以四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用哪里来》为例:

本课可以进行三个教学活动:“现场采访——话衣食住行用品 ”、“送回老家——生活用品来自哪里”、“夸日用品——明确生产、生活关系”. “现场采访”活动就是在呈现学生已有经验,“送回老家”则可以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同伴学习交流——说说它的名称,探讨它来自哪里,这些都是学生先学;教师则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你为什么说它是来自农村?”“你是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工业产品?什么农产品?”教师的引导则是后教.

在三个活动中,既有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又有教师引导;既有创设情境,体验感悟,又有探究交流.这样的学习是生动的,有趣的,主动的,水到渠成的.

3.3 策略三:落实“四善于”,结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究得到的,教师不要代替;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以促进学生发展.但在自主探究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拨;该问得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该指正的还是要指正等”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将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那怎样进行价值引导呢?我总结了 “四善”.

3.3.1 善于运用教材语言.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引语,课文文字,对话框中有很多精心设计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成为我们与学生交流的引导语.如《珍爱生命》一课中有这样的语言:“除了人,我们身边的生命还有哪些呢?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些生命,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这两句话,第一句将学生引向生活实际,第二句则将学生引向自主探究.

3.3.2 善于借助学生语言.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会涌现出许多可借助的语言.当学生语言与教学目标不尽一致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辨论,也可追问原因,了解情况;当学生语言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方法时,可归纳强调,推广普及.

3.3.3 善于使用评价语言.评价的功能之一就是导向,不恰当的评价会将学生引向岐路,而优秀的评价则将学生引向光明.如下面这段对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老家看到的.”

师:“这是你的生活经验”.

生:“我从书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

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

生:“我读了包装上的说明知道的.”

师:“你善于处理收集的信息”.

教师将学生引向对学习方法的关注.

3.3.4 善于设计过渡语言.活动与活动之间必要的、精彩的过渡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如要学生想办法时,可告诉学生比一比谁的招数多,谁的办法妙!如要引导学生体验时,则要充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这些引导如滴滴泉水,日复一日,浸润学生,浇灌学生,那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它一定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