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92 浏览:85714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和输送人才的作用加以探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sociali harmonious society is our country 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s important development phase. In this proces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the influential role,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ffec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ance and transports talented person's function to discuss.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社会 导向作用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es the function

作者简介:梁中华(1966―)女,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马科斯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褚金芬(1963―)女,汉族,呼伦贝尔学院马科斯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NGJGH08098)阶段性成果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就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旨在培养教育对象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它是一种活动,旨在引导教育对象相应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它是一个学科,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等为己任”①.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提供导向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党的宗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通过思想教育,影响和改变大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态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努力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② .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聪明才智,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首先发挥着对大学生价值观、理想与信仰、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导向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大学生在社会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力;拥有比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是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思想还不太成熟,容易受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少数大学生行为失范、集体意识淡薄,少数学生党员、干部组织观念不强;社会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受到大量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恰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据学者研究表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过程正好对应人的青年期,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五期说”③.即从青年期早起开始的“培养期”,经过“体现期”、“扩展期”、“完善期”到青年期后期的“释放期”.“青年能力间断性的广泛释放进入到持久性的单一释放的层面,等标志着青年价值观确定的最高阶段”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主要是用社会价值导向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个体、群体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社会中利益主体,根据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者以其信仰所采取的思想、行为的一种走向,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大学生利益主体的不同、信仰的不同,在大学生中存在多种价值观,对于国家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核心,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元的价值导向,不可动摇.这一元的价值导向并不排斥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二者统一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导向的关系,并使之由浅入深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逐渐内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大学生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和坚实群众基础.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行为规范的导向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进步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凝聚作用.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时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⑤.理想信念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决定行为,对符合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予以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和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还要实践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与理想,理想信念的实现更要有奋斗目标来指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并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现实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逐渐完善的过程,主要是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等精神层面引导的同时,伴随着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导向活动.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导向.和谐社会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和谐美好的社会体现在每一位社会成员的行为之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道德规范的作用讲解和示范,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为调节方式;通过对法律知识的讲解、宣传和普及,以法律、法规教育、监督检查、强化管理为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引导、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境界,使大学生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用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⑥的重要论断,并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⑦.强调,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注意培养人,并指出真正关系到国家大局的是这个事.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希望当代大学生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同志强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为和谐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面向个人需要,而且要面向社会需要.作为服从和怎么写作于政党统治、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工具和手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受制于执政党的政治利益、社会发展长远目标和国家富强的整体事业.“服从和怎么写作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条基本规律” ⑧ .这一基本规律,既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上层建筑性质决定,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从人性基础角度来讲,这一基本规律有着深厚的人性依据,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工具性这一人性基础之上.

从人的社会性看,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质,从而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质,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于社会存在的性质.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因为现实中的人客观上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人的这种政治性和阶级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推进政权的延续和政治目标的实现来实现怎么写作于社会发展的目的”⑨.为本阶级培养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政治功能.从人的工具性看,现实的个人只有将自己作为社会和他人存在的工具,自身才能得以生存.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存与社会的生存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奉献,这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满足,这是个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于每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明白,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来说,一方面,他是主体、目的,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自己也是手段和工具,既是自己的手段,也是社会和他人生存、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手段和工具.现实的个人既是工具又是目的,即是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双重载体.同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与个体性价值的统一,其个体性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人格培养来实现自我价值,二是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性需要,使其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的素质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大学生的个体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个体自身的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主体自身的和谐,即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承担着培育主体的功能,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一是思想解放,就是把大学生从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现代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克服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只获取科学技术的“工具人”、迷恋宗教与迷信的“否定人”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据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⑩.二是完善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等等.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健康的心理品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三是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以往学习和实践基础上,以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熏陶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途径,培养大学生成为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合格的公民,并由此顺利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⑾ .这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最好总结.同样,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在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和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用.

注释:

①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9月,第389―390页


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9修订板,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82页

③谷迎春等:《青年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④苏颂兴 胡振平主编:《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第303――304页

⑤《文选》,1版,第3卷,190页

⑥《文集》,1版,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页

⑦《著作选读》,1版,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页

⑧⑨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期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1页

⑾《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124――125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