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68 浏览:105046

摘 要: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提出了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0引言

高校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方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现实社会,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完善品格修养、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鉴于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发动工作,部分高校还把其列入教学计划中,其积极作用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而日益明显.

1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

1.2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进社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怎么写作社会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4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地和对象,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太多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敢于开拓、敢于创新.

1.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格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同各种各样的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既有活动伙伴,又有社会群众和指导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老师、群众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的与他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活动现场正好成为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2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

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还没能深刻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对青年学生的巨大作用,对实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做片面的指导.对大学生来说,因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对活动的盲目自信常导致行动上的草率和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加之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以致不能很好地开展下去.


2.2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一且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

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还是非专业活动,一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如每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等,活动内容相对单一.在部分高校实践与教学常被割裂开来,没能纳入到教学内的计划安排中,只是作为教学计划外的补充,没有以学分制的形式出现,加上对实践工作考核的不完善,所以实践活动很难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参与面窄、时间短

对大部分高校而言,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经费都相对有限,特别是专项经费,即便有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往往是学校拿一点,学院(系)出一点,学生自己掏一点,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经费紧张而导致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得有些实践内容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4社会实践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凭空编造活动内容,编写一份空洞的实践报告,或是因为学分的驱使,盖个公章敷衍了事,草率完成.这与实践活动的初衷严重背离,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很难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2.5缺乏社会的支持配合,尤其是得不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缺乏环境氛围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但是多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当地农民群众对实践活动不理解、不热情、不支持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我校地处西北,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在一些山区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当地农民群众往往比较关心给他们捐赠了多少财物,而对于我们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则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冷漠,不够热情,这种情况给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3对策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使其迈上新台阶.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改进.

3.1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对活动的引导

学校领导及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地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领导.高校共青团组织往往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更要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3.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

许多大学生对开展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认识,不清楚为什么要社会实践,仅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锻炼,这就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使学生明白社会实践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3.3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支持力度

要辟出专项经费对有价值、有成绩、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减轻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经济压力,提高其积极性,让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3.4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力争取得社会各方面支持

社会实践要开展好,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各高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更好的结合,也有利于学校的统一管理.

3.5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保持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力

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课外教育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上显然不够,应力争从单调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优势及学生特长,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同时,还要注意不流于形式,注重办实事,讲实效,将受教育与做贡献结合起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持实践活动的旺盛生命力.

3.6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保障活动质量

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必要、规范的考评制度,最好能与学分制相适应,以学分制的形式出现,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同时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等同看待,考评结果计入学生档案,且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另外,搞好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表彰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的质量.

结束语

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给高校师生员工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去研究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相信,随着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在大学生中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也必将在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