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社会救助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75 浏览:5916

近日,母亲溺死双胞胎脑瘫儿案在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公开庭审,被告韩群凤当庭认罪.三十七岁的韩群凤曾为一家银行大堂经理,婚后生下一对双胞胎,两个孩子均患脑瘫.夫妻俩为孩子治疗倾尽所有,韩群凤也辞职全心照顾儿子十三年,最终因心生绝望将两个儿子溺死并未遂.

医疗与教育、住房并列为三大民生问题.如果说教育和住房问题还有可能被人为避开的话,不可预知的疾病对于任何家庭来说却根本避无可避.令人痛心的是,目睹了太多困顿与抗争之后,沉重的医疗费用渐成少数人无法承受之重,乃至于因此而成为扭曲人性的催化剂.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每个人都羞愧难当――弱势群体的挣扎与困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疾病的残忍与可怕、医疗费用的冷酷与无情,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保障的软弱与无力.这恐怕也正是公众自发为韩群凤发出求情签名信的关键所在.

据报道,在庭审现场,韩群凤称,十三年来虽然经常陷入经济窘境,但申请补助的感觉让她很难受.由于孩子片刻离不开身,她和丈夫没有时间申请补助和救济.根据东莞市残联的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韩群凤申请补助,家庭最高可获补助一千二百元.韩群凤透露,她曾先后两次努力尝试将儿子送往特殊学校进行教育和培训,然而前一次的“高额费用”及后一次的“排不上号”,终结了她的努力,也让她最后放弃了寻找社会帮助.


毫无疑问,韩群凤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否则她就不会辞去工作倾尽所有悉心照顾孩子十三年,更不会在送走孩子之后服下烈性.然而,和很多类似的悲剧一样,时间的推移成为压垮韩群凤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一无所有的柔弱母亲,究竟靠什么在呵护儿子的生命与顶住生活的压力之间找到一个着力点?

毋庸讳言,此类悲剧已多次上演.如果能改善当事人的现实处境,重建其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事态的发展并非没有改变的可能.反之,如果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体系不能真正得以完善,谁又能保证类似的悲剧不会继续上演?

行文至此,想起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一位母亲因为贫穷而偷食物给她的孩子们吃,结果被起诉.在场的该市市长说:“这个女人因盗窃有罪,判罚×美元.而在我们的社会里居然还有一个母亲需要靠偷窃来养活儿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冷漠有罪,每人判罚一美元.”并第一个站起来,掏出一美元放到桌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惊了,人们自发地排起长队,交出了让人终生难忘的一笔罚金.

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不仅仅在于该市市长人性化的判决,更在于人们对福利保障这一生存底线失守的反思――当人们排队交纳这笔终生难忘的罚金的时候,他们何尝不是因福利保障体系未能庇护这个贫困的母亲而感到羞愧?

韩群凤溺死亲生儿子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话题之沉重不在于她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而在于那些身处困境者能否讨回做人的尊严.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往往会以法律制度的失守作为代价.面对由此酿就的悲剧,韩群凤的儿子固然是受害者,她本人又何尝不是呢?

【原载2011年6月10日《中国审计报一周观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