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和谐社会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4 浏览:19111

2007年6月25日,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在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正值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总书记发表的6.25重要讲话在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从中央到地方,舆论普遍认为,这个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传递了有关十七大的一些重要信息.

6.25重要讲话的开篇即点明主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决定方向

的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决定方向,旗帜引领未来.举什么旗,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自创立之日,就郑重地把马列主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七大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产物,思想被明确写到党的旗帜上.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经历了风雨洗礼的中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后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中国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又一次理论飞跃――理论被郑重地写到党的旗帜上.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是历史的选择.

党的十六大上,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新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的旗帜上与时俱进的重要内容.

旗帜内容的丰富,反映了中国不断认识、利用社会主义规律的高尚追求.

在新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不证自明.经历血与火考验的中国人民,迎来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向世界证明,要建设富强、、文明的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问题上,强调中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重申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受到实惠的人民群众更加坚定了走这条道路的信心.

“四个坚定不移”: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

回顾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的发展,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精辟地概括为“四个坚定不移”: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四个坚定不移”分别点明了成功法宝、发展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层层递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改革开放;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为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强大动力;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我们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解放思想处于基础和关键的位置.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作为自己指导思想、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反映了这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而解放思想,内在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内涵之中.

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反对思想凝固僵化,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建党86年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加证明了解放思想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

实践的内容千变万化,决定了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解放思想是先导,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旧的思想障碍扫清了,新的思想障碍又会出现,要继续前进,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势在必行.继续推进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依靠解放思想这一强大动力,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差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必须以全面实现小康为目标,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要被一些盲目乐观的情绪左右,要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四个坚定不移”的链条上又一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是中国领导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可以说都围绕着改革开放的主题.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突破了束缚思想和实践发展的旧体制,建立了一个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体制.我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的、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逐步发展为一个较发达的、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短短的29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转折――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国家,变成了具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上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整体性跨越.

29年来,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人们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深切地体会到新变化、新气象.在改革开放中,正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极大热情推动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许多新事物新经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在承认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伟大创举,前无古人.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很多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碰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出现困难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四个坚定不移”链条上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

总书记在6.25讲话中重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并将其放在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上,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阐明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国内外有目共睹,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不及早重视并加以解决,将可能影响今后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耕地减少、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短缺问题给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人口压力在升学、就业、养老各个方面凸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等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不断应对挑战的过程.逃避矛盾的态度不可取,过分夸大矛盾的态度更不可取.

党适时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我们解决这些新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科学发展观,正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得到调整,能源节约和资源保护的力度加大,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健康发展,民生逐步改善.

总书记的讲话把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用六句话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即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事实表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福祉所在.在“四个坚定不移”的链条中,居于最高的位置.

回首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我们党曾多次提出过奋斗的战略目标: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1982年9月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

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面临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党的十五大提出了2010年、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发展目标.2020年之前,我们要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四个现代化”、“翻两番”、“三步走”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对于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目标也越来越具体.

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是我们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个国家/地区按人均收入水平分为4个组别: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少于756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756-2995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2996-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高于9265美元).中国目前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2006年人均GDP约2042美元).

数据表明,我国离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高低收入群体并存,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虽然都得到了发展但仍不协调,精神文明建设呈滞后状态.

我们要达到的小康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社会主义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综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主题,各国都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惟有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指导,才能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地位.

“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在6.25重要讲话中,约1/3的篇幅对我国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所做的具体阐释.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在关键时刻提出的目标都与当时的国情十分契合,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日益加深,经验日益丰富.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科学发展,关键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

总书记强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决贯彻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自觉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们要彻底抛弃“唯GDP论”,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讲求社会效益,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GDP持续增长的大好形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各种因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国际资本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以科技进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跻身世界文化大国和强国.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因此被放在突出位置.社会建设,是以解决那些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进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要实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6.25重要讲话的指引下,党的各级组织必将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执政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工作状态,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