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93 浏览:14550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角度多层次剖析适应社会需求的青年人才能力基础上,得出高校培养青年人才的启示,从而完善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行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青年人才.

[关 键 词 ]高校,青年人才,社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11 — 02

社会竞争的激烈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加严峻挑战,社会对新一代的青年人才的能力需求有哪些,高校应如何培育与评价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青年人才,建立合理完善的教育培养模式仍值得探究.

一、社会对青年人才的能力需求现状

1.强大的知识储备

过硬的专业知识理论,往往是青年人跨入理想职业门槛的重要因素.为了多角度、全方位锻炼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大趋势的需要,青年人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基础知识储备.青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栋梁,应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青年人才对国内外时政的关心和分析,将有助于青年人才培养爱国情操,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

2.稳定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青年人才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首先,能够准确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确认独特优势.其次,大学阶段是人才性格品格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人才将逐步从小我向大我方向转变,实现自我意识的独立.此外,对于挫折和失败,强大的心理素质会帮助青年由量变升华到质变.

3.熟练的实践技能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随时完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导向、思想方式和心态,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人际关系,处事不惊,积极应变,才能适应社会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在关系复杂多样的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青年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4.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

并不是每个青年人才都会从事专业的管理工作,但是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管理的哲学,如自我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此外,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等级差别.从历届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看中人才在高校担当的职务和管理的经验,这也就表明,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对青年人才成才成长至关重要.

5.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新知识推广应用步伐的大大加快,卓有成效的改变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面貌,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在和未来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1.文理分科的教育方式忽视了社会对人才通识知识需求

目前中国的大多高校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的确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另一方面,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难免忽略了通识知识的积累.高校重工轻文的教育理念,不利于青年人才的统筹发展,从而导致综合素质的下降和社会适应力的欠缺不利于人才立足于社会.

2.滞后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忽视了社会对人才主动性创造性的需求

一是专业学科设置与社会脱节.有些高校片面追求专业的多样性,一味扩招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因为专业设置的不科学也出现了专业的趋同性,既使老师工作降低效率,也让人才在学习中无所适从.二是专业设置落后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市场需求对人才需求时刻变化,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和老师缺少互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德育和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忽视了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需要及时准确地对人才进行心理引导和疏导.但是就目前众多高校来看,高校对德育的重视远低于对人才知识技能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除了马克西主义课程的设置,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环节多流于形式,忽视了对人才心理问题的真正解决.

(二)高校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相违背

1.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应试教育是目前社会高校的主流教育模式.以考试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仍然是高校考核人才的模式,青年人才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开发仍然欠缺.久经考场的人才培养了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但是到现场发挥和表现自我能力的时候,在口语表达和应变能力上就相对劣势.

2.实践教学环节欠缺不利于人才实践技能的锻炼

许多高校由于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不明确或因经费不足,实践技能培养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备满足不了人才需求.另外,高校与社会没有建立长期和合作机制,不能给人才提供现场实习和考察的机会,所以人才的所学不得以致用.

3.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单一

当前,高校对人才评价体系虽然加入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但还是着重考试成绩.高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统一和单一,不利于人才多方面才能的培养.很多评价的标准还不够公平合理,主观性较强,不可避免的培养出缺乏个性和主见,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最终也就更难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一)高校应该树立“综合素质是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1〕.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因此高校在培养青年人才时要注重两者培养相结合.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强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高校需要改进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一方面文理工科分科层次要明显,课程特点要突出,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公共基础知识和时政知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上,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主思考,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合个体情况的个人成长成才计划,鼓励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避免统一化和齐步走的现象.

2.加强人才的道德建设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近几年高校出现的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惨案屡见不鲜,加强高校青年人才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刻不容缓.

第一,高校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建设,让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在大学课程的比重,设置全校师生配合共同教育和学生集体自我教育的工作体制,齐心协力搞好道德教育建设.

第二,要把青年人才的成人目标和成才目标相统一.高校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关注每个青年人才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情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分层递进,适应人才多样化发展.

第三,设置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帮助有需要的青年人才.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在每个班级安排心理辅导员,密切地关注班级每位同学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帮助支持.

(二)高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社会实践强调的是自我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怎么写作社会,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判断、自我提升,从而获得对自身、对人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实现自我设计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自我奋斗与社会需要相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1.、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和体系,加强实践技能的评价比重

从平时考察、动手能力、作品评价等多个方面评估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把实践技能考核加入到总成绩的考评之中,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按比例加和,加强实践技能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积极组织与社会相接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技能锻炼

按期组织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推行科研训练“乐中学”、实践训练“做中学”和科技应用竞赛“竞中学”的做法.一方面,着力提高大学生实践水平,激发青年人才的实践热情,培养实践动手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青年人才合作竞争意识,自我管理管理他人的能力,应变应急能力和创新精神.

3.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要遵循人才教育发展规律.要做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协调培养两手抓,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上课和实验,学生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对初出校园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才至关重要,是决定人才是否能够发挥自我才能在社会立足的重要能力指标.

(三)高校应该完善培养机制建设,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更好地挖掘潜在人才,通过合理的机制也可以最大限度开发青年人才的自身潜力.

1.完善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高校竞争机制的构建需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科学正确的政策和竞争理论、竞争目标、考核监督、奖惩分明等要素.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要给他们灌输竞争意识,教导他们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法则.让青年人才时刻不忘为更好的适应社会而提升自身能力.

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富含竞争意义的活动,要注重优胜劣汰,明确竞争的目的,对于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对其努力结果进行测评,并且根据测评结果给予适应的合理的奖惩措施.

再次,高校也需要完善学生干部合理竞选机制,保障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怎么写作集体的同时,锻炼多种技能,实现自我的发展目标.

2.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减少人才的流失

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社会与高校联手,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依托行业、支柱产业建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同时,校地合作办学模式要求高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建立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3.建立创新机制,实现多种怎么写作社会的方式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机制的引入将会大大提高青年人才的创造力.高校是创新的摇篮,因为高校是人才和智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地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高校应改变以往为就业而培养人才的理念,更应该鼓励人才自我创业.

时代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作为高校应促使青年人才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我能力,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2〕宫敏丽. 基于现行大学教学模式分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攀登,2008,(06):161~163.〔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