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一副牌里的社会乾坤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98 浏览:132662

把美国作家 DL柯培恩的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洋》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始于 1985年.是年,由夏淳导演,于是之、朱琳首演的《洋》并未获得社会影响意义上的成功,尽管两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功力可圈可点,但在当时,人们对剧作的主题意义尚缺乏客观解读的社会学立场和意识形态下的宽容心态,以及对于情节性依赖的审美习惯,使得《洋》的北京人艺首演未能取得该有的成就也就不足为怪.即便如此,北京人艺首演的《洋》仍不失为经典,仅从表演艺术层面而论,它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彩之作,它被封存在北京人艺的故纸堆里等待复苏的时机.时隔 29年后,由唐烨导演,濮存昕、龚丽君主演的《洋》再度唤醒这部经典之作,这不仅是北京人艺经典的传承,更是对剧作主题的复兴以及对于当下社会形态的切入,是一次社会性的深度关切与戏剧对接.

《洋》讲述的是美国本德里市一家养老院里,一个叫魏勒的老头和一个叫芬西雅的老太太在星期天探亲日这天躲进养老院的储藏室,两人不期而遇.他们或事业无成,或婚姻失败,都靠着救济金在这家养老院过着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两人相遇像是找到了彼此的慰藉,他们在废弃物堆集的狭小空间里找到添补空虚的纸牌游戏――洋.他们絮絮叨叨地打着牌,不经意间流露出各自心中不愉快的往事.颇有喜剧性的是,指点芬西雅打洋的魏勒总是输牌,而不大关心胜负的芬西雅却始终是个赢家.对于输赢的争执让他们相互揭短,彼此伤害,并且戳到对方最痛的地方,他们不欢而散,但两人内心里的深度寂寞却又紧紧维系在一起,难舍难分.

星期天探亲日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它所隐含的戏剧动因有着浓厚的戏剧性和典型性,正是这一有着典型意义的特定时间促成了之后的 14副洋的戏剧性展开.被家人、甚至于被自己抛弃的两个老人在这一特定时间里躲进养老院的储藏室,不仅透露出魏勒和芬西雅两位老人无人探望的尴尬和他们躲避尴尬的自卑,还带出了老年人孤独无助的社会窘境和老年心理中的敏感与惶惑,这是全剧主题赖以解构的基础,而看似平常琐碎的 14回合洋则暗藏玄机,意味深刻. 14把洋串联起整部戏的剧情既将魏勒和芬西雅的晚年境遇交集于一处,又显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人生际遇,彰显出主题意蕴.好精彩的 14把洋,两位角色斗的哪里是牌,分明斗的是他们凄凉的晚年人生.

经典作品的可贵之处是它们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和选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长久的影响力.《洋》即是如此,从它涉及的题材来看,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和身心健康的关注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也都会站到这个问题前,当社会形态进入老龄化,老年人话题犹可成为社会的焦点.《洋》呈现的老年人题材指向当下,中国观众已有了切肤之感,它所反映的生活好像就发生在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因为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问题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洋》在今天重新回到北京人艺舞台,较之 1985年首演,自然多了理解层面的社会基础,剧作主题也更加鲜明起来,而剧作关照现实的力度如此强烈,也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具备这种力量.

剧中,魏勒和芬西雅以他们孤独凄凉的晚景引入的戏剧主题,触及到社会形态和生命的,剧作主题揭示的老年人问题既深入社会又深入人性,其现实性和深刻性都是尖锐的,见出伤疤,见出隐痛.在生命老去的时候,社会的作为,家人的作为以及老年人自身的作为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健康幸福的晚年不只是某一个老人的所愿,而是整个社会的福祉所在.在谐谑而又苦涩的 14把洋的角力中,剧作主题抽丝剥茧一般散发出来,这里有戏剧的智慧,更有着主题的光辉.当老年人问题成为社会的疾患,由此引发社会的负面效应,陷人们于此种困惑之中,这一缕光辉的温暖尤为宝贵,它是警醒的眼力和关爱的启示,因为,剧作主题引发的关注将不只是个人的遭遇和情感,而更具有社会的属性和担当.《洋》,一副牌里的社会乾坤,它所蕴含的社会关切和主题光辉都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它的主题的普世价值将是持久的.

《洋》还是一部归属到极致的“表演艺术”杰作,它对表演艺术的聚焦将演员推向试金石,剧作的最大看点和魅力取自两个演员的表演,剧作塌陷的滑铁卢也在于演员的表演.对于演员而言,《洋》的挑战性是不容置疑的.整部戏由两位演员的台词和心理动作统领舞台达两个多小时,没有情节的波澜,演员被剧情限定在一桌两椅间,演员必须依靠强大的内心体验和丰富细腻的甚或是独到的角色处理去征服观众,让观众在过于静态的戏剧对话中感受两位老年人的生活沧桑和内心世界,并由此释放出主题意蕴.饰演魏勒和芬西雅,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此次人艺复排《洋》,由两位堪称目前北京人艺演员中的领军人物濮存昕和龚丽君出演也显出对表演环节的看重.

濮存昕饰演魏勒和龚丽君饰演芬西雅都有着不小的难度,不说之前有于是之、朱琳两位老艺术家的夺人光彩,从以往他们饰演的角色来看,濮存昕的儒雅和龚丽君的淑慧都与角色有着不小的距离,而柯培恩给出的魏勒和芬西雅都是需要身心合一才能完成好的角色.我们高兴地看到,两位表演艺术家不仅完成了角色的创造,而且极为传神地把魏勒和芬西雅两个老人形象活现于舞台,活现于观众面前,精彩,经典.走出剧场时,难抑激动,我给导演唐烨发去短信,向她表达了这是世界级舞台呈现的赞叹.

濮存昕饰演的“魏勒”脾气急躁、古怪,又不乏孩子气和幽默感,台词中不少骂骂咧咧的粗口,被以儒雅著称的濮存昕骂得如此自然贴切,不由得要让我们放下这个濮存昕而进入魏勒的世界.在两个人的戏份中,濮存昕饰演的“魏勒”无疑是动力型的,他是带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就说分牌,这是主导洋进行的基本动作,在14把分牌的表演上,濮存昕变化多端,风趣幽默,不仅传达出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变静为动,丝毫不给观众单调的感觉,通过细腻的表演,把人物的情绪变化丝丝入扣地带进剧情的发展,带进人物关系的发展.

龚丽君饰演的“芬西雅”对每一次赢牌的处理也是富于变化,从开始的惊喜、得意到后面的迟疑和难堪,都十分精准的表现出一个有教养但却失意的老女人的无奈与愤懑,并挑起淡淡的喜剧色彩,引发观众一阵阵笑声.她从一个顺从的女人到与魏勒争执,进而愤怒到抬手扇魏勒大嘴巴子,完整地塑造出芬西雅的喜怒哀乐,给观众以真实的审美愉悦. 注重细节的把握,尤其是注重心理细节的把握是两位演员贯穿始终的舞台生存情状,这从两个人的对手戏中不难看出,如戏中芬西雅对自己境遇的掩饰,当被魏勒戳穿后先是急于辩驳,接着愤而还击,最后坦然承认自己吃着救济金的事实,语言节奏随着情绪变化张弛起伏.再有,魏勒在牌局中一败再败,其满嘴脏话也从嘟嘟囔囔变得气急败坏以至于勃然大怒.用细节支撑的交流准确流畅,真实自然,两个人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对于停顿、抢白的把握恰到好处,舞台始终被这两个老人的情绪变化左右着,牢牢地牵动着观众的心,戏越往后走,观众被带入得越深入,老年人的内心世界触动了观众的心并引起强烈共鸣.

《洋》的艺术风格其实是很贴近北京人艺的传统的,濮存昕和龚丽君的成功表演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北京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魅力.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艺风格,仅就这一点说,他们很好传承了人艺的风格,同时,他们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造机缘,而不是简单的描摹老艺术家的表演,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经典.

我们回到主题层面,时代的变迁对于一个作品都会有新的解读.此次复排《洋》,导演唐烨眼里看到的和她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会是什么呢?用唐烨的话来说,她是“希望能把这对老年人的孤独和

无助推到极致,营造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让人觉得两位老人是闯入者,这里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无处可去 ”.

我很欣赏“闯入者”说,我们先来看一看他们闯入的地方:破旧的储藏室,昏调的斜面玻璃屋顶,杂乱堆放的老式家具,布满灰尘的桌椅,昏暗的灯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油然而生,舞台布景设计与主题契合,也与人物的心理状态十分贴切.两位老人躲进储藏室,打破了这里原有的寂静,他们的“闯入 ”,既是被社会被家人抛弃的象征,而他们的主动“闯入 ”又是自我抛弃的真实写照.不时传来的探视日嘈杂的人声和唱诗班歌声的音效,一方面渲染出储藏室和两位老人的凄凉,另一方面也寓意了社会的感召.社会和家人如何接纳老年人和老年人如何直面衰老的人生,这是主题指向的两个方面.被遗弃的储藏室不属于他们,那么他们心灵的家会在哪里,这是社会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年人自己的问题.


《洋》虽然只是客观地呈现了魏勒和芬西雅的晚景,但它包含的愿景却深刻地植入在了魏勒和芬西雅孤独无助的凄凉境遇中.唐烨版的《洋》一改过去对美国社会的批判角度,也没有去强调悲剧性的戏剧处理,而是忠实地面对社会与人性,遵从人物性格的逻辑,还原出该剧固有的喜剧性,并在剧作立意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中,探寻和思考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叩问老年人的情感归宿,而此种探寻思考是超越国度的,有着世界意义的普世情怀,这也正是这部经典剧作最重要的立身之本.我们从这一版《洋》呈现的结尾中不难体会到其浓烈的叩问和多维的思路.

唐烨给出的结尾是充满戏剧张力的,其笔力沉稳睿智,意味丰厚.较之 1985年版,结尾的变化显示了导演对于主题新的解构与主张.魏勒的最后一把牌以失败告终,近乎崩溃,他挥起拐杖狠狠地敲打桌上的纸牌,被吓坏的芬西雅不敢看他,而魏勒像泄了气的轮胎,他蹒跚着走出储藏室.戏没有就此结束,这时,舞台旋转起来,随着魏勒移动的脚步,场景转向屋外.储藏室外白晃晃一片,空洞迷茫,刺眼的白光反衬出储藏室里的昏暗,但同样的了无生趣,魏勒颓然坐到屋前的露台上,他走不动了.舞台继续旋转,重新回到昏暗的储藏室,芬西雅还在牌桌前坐着,她无处可去.魏勒蹒跚着走回储藏室,瘫坐在沙发上,显得更加苍老,更加凄凉,他也同样无处可去.两人无语,亦或无望.这一结尾,于无声处耐人琢磨,正如唐烨导演所想,她将老年人的孤独和无助推到了极致,至此,主题的追问和撼人的力量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伸张.

《洋》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残酷的.如何面对人之将老,这是摆在社会和每一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洋》所能给予我们的感动和影响或许就在于对这一问题的正视和重视,如若社会如此,每一个人如此,这将是以后的许许多多个“魏勒”和“芬西雅”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