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86 浏览:144632

【摘 要】社会职业的分类,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种类和专业结构,专业必须依据社会职业来设置,否则职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社会职业分类和劳动专门化,是专业存在的前提.本文从社会职业和专业设置的角度,论证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基础,并阐述了根据社会职业分类的需求变化来设置、调整专业.

【关 键 词 】社会职业 高职 专业设置 岗位 结构

前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人才培育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更是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特色及人才培育的标志.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划分,应该以社会职业和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基础.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应按学科分类标准来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需求变化分类为基础.其实质是社会生产与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与细化为原则.以社会职业需求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其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怎么写作,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一、社会职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1.社会职业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社会性工作的类别.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和劳动角色.社会职业是一种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职业又具有经济性.职业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它既体现出精神追求.又体现了一种物质追求. 职业发展的过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个体精神价值、物质利益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体获得更高的价值实现.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必须与社会工作岗位对接,使得个体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的才能、技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职业所接纳,从而不断创造出精神、物质财富.职业的内涵表明:其一;职业体现出专业的严密分工,演绎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门类.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追求,使得社会劳动变得专业化,不仅使整个社会被分为多个部门,各部门内多个单位组织也被分为多个职能部门.尽管各个部门组织活动目标与内容千差万别,却都可以将它们的职能标准划分为各种专门职业,从而形成了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社会职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其二;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与物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要求个体对它尽职尽责、无比忠诚.职业门类的增添和削弱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出现调整和增设,一些专业随职业岗位的消失而被淘汰,一些传统专业被赋予新的内涵,更有一批新兴专业相继产生.社会职业的变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综上所述,社会职业具有如下特征:


(1)目的性:既职业以获得货币报酬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这是个体生存和谋生手段.(经济利益).

(2)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事务,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结成相互关联,相互怎么写作的社会活动,而且具有顾客至上,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性质.(职业素质).

(3)稳定性:职业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形成的,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稳定性(职业的稳定性).

(4)规范性:首先,社会职业的从业者多数受过专门训练或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其次,社会职业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职业规范).

(5)群体性:社会职业必须有一定的从业人数,既社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职业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职业的本质属性,其实质是职业的社会需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是社会职业需求,它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分类与变化不仅制约高职教育的专业种类和专业结构,也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口径和专业覆盖面.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应按学科分类为标准而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客观标准,其本质是根据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来设置专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努力学习如何劳动的历史”[1]高职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教育专业的内涵: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整合学科知识、技术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通过职业素质、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实践,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需要而设置的.高职教育专业的内涵强调的是,首先,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愿望.其次,根据社会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向,强调社会职业导向,强化教、学、训、用的实践性,强调职业训练,尽量满足未来社会职业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的内涵,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即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文件指出: “高职专业设置要根据地区、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3]专业设置强调了以实际需要为主体,以社会职业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强调高职教育专业的职业化、社会化与专业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特征;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需求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按社会职业需求(怎么写作对象)和技术领域的社会岗位而设置的,从其课程体系按排就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即以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社会职业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社会职业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随社会职业发展变化而进行变更调整.但是,专业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却必须与社会职业紧密结合,既符合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又要符合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既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科技发展方向, 又要与社会职业发展同步.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强调社会职业需求. (2)高职专业设置稳固性与灵活性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完善并逐步形成特色专业非常重要.如果专业设置发展过快,变化过于频繁,缺乏相对稳定性,就不可能逐步发展专业,形成成熟和特色的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纷繁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们又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高职院校不可能为每一个社会职业岗位或者每一种职业分别设置相对称的专业.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覆盖面必须宽泛,考虑社会岗位需求因素,教育市场生源因素,院校教育资源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专业设置的稳定性.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保持灵活性的原则,因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和开放性特征.依据高职教育内涵,为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人才,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愿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经济活动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新兴的社会职业岗位,谋生手段层出不穷,社会上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取决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所以,除了保持专业的稳定性还应根据动态的社会职业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保持专业的灵活性.做到专业与社会职业相呼应,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专业与职业岗位相挂钩.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首先,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社会职业范围,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做好原有专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专业开发两方面工作,确定好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虽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不可能一一对应,但至少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专业.让专业设置始终和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就会避免所设专业和社会职业需求脱钩、设置面过于狭窄、囤积毕业生的现象.美国的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明确提出以社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美国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所在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发展这一职业范围.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目前,科技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迅速,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变动非常频繁,对高职教育及人才的适应性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在进行专业分流时,要使专业具有对社会职业岗位发展适应性,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前瞻性,及学生就业的宽口性,使学生有就业弹性,不会因为社会职业的内涵变化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专业设置时应该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社会需求性,职业的社会需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必须协调、适应、互动而共同发展的.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为基础,但是高职专业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却与社会职业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社会职业的专门分工又要依据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一个专业可能是一组相关社会职业的集合,专业的核心要素要与某种社会职业需求相对应,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与社会职业的劳动过程、社会环境相一致.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育模式、社会职业三位一体.构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社会职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教育模式是教育的内涵,专业是具体表现形式,三者构成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是为社会职业怎么写作的.高职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职业需求为基础.

二、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

1.社会职业分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类和专业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必须依据社会职业的需求来设置,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虽然高职专业不可能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但至少是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社会职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划分大多是依据职业分类,一个专业包含几个职业岗位.应该针对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对于变动性大的行业具体岗位,但需求量不大,岗位比较密集的职业岗位群,可以根据岗位群设置专业,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这样将扩大专业的社会需求面.

2社会职业门类制约高职专业口径的宽窄

社会职业门类和劳动专门化,是专业存在的前提,而专业口径宽与窄又是社会职业劳动的复杂程度所决定.人类社会实践经验证明,越是先进的社会部门和行业,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越是专业化强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不经过系统的专门化职业训练是难以胜任的,面对这样的职业要求,其专业面就不能过宽,专业就应窄些,目前开设的一些专业,不论口径的宽与窄,起决定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分类及其发展变化程度.

3社会职业门类的变化影响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职业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社会职业岗位的演化轨迹显示是第三产业职业门类不断变化更新增加,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在缓慢中有增长,许多传统产业如轻纺、冶炼和保管等行业作用日益减小,而一些新兴行业如电子、材料与能源、旅游、营销等社会职业日趋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旧的职业岗位在消失而新的职业岗位在不断涌现,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高职专业设置来说,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

结束语:总之,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社会职业的发展、演化,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而调整,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注释:

[1]美国·罗伯茨《职业教育的起源》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3]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