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语看社会变迁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33 浏览:15603

摘 要:不同于欧美国家称谓语的简洁单一,我国的称谓语繁多甚至在很多时候都是敏感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中称谓语的用法也出现了诸多的改变.本文通过对亲属的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及新兴称谓语试图分析社会变迁与称谓语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 键 词 :称谓语;社会体系;社会变迁;语义演变

作者简介: 王鹤翔(1992-)女,河南郑州人,兰州大学文学院20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兰州大学青年传媒集团《兰大青年》责任编辑,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2

一、对亲属的称谓的时代变迁

中国自古就重血亲,21世纪之前大多还是大家庭生活,按照类别来讲,对亲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类:爷爷、奶奶、外公(姥爷)、外婆(姥姥);岳父、岳母、爸爸、妈妈、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姨夫、姨母;哥哥、姐姐、嫂嫂、姐夫、弟弟、妹妹、弟妹、妹夫、堂哥、堂嫂、堂姐、堂姐夫、堂弟、堂弟妹、堂妹、堂妹夫、表哥、表嫂、表姐、表姐夫、表弟、表弟妹、表妹、表妹夫;女儿、儿子、女婿、媳妇;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等可能各地方言的确切叫法又有所不同,但是这些通俗叫法却是为大家公知且最常用的.

其实,这些对亲属的称谓,从古至今并没有改变许多,而且像“爸爸”“妈妈”甚至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以相同的发音叫了成百上千年.然而,在新时期我们会发现,某些亲属称谓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例如“堂”“表”关系中如“堂哥”“表妹”,我们常常会省略“堂”“表”字,直接称为“哥哥”“妹妹”,导致现在的青少年没有“堂”“表”观念,从而“外”“从”“堂”“表”的使用虽然在书面用语上还能常常见到,但口语使用上频率却越来越低.再则,另一些称谓语的指意功能在扩大,例如现在许多人都将嫂嫂、大姑子、姨姐称为“姐姐”,婆婆、岳母都称为“妈妈”.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妈妈弟弟的妻子,也就是我小舅舅的妻子,按理来讲应该称为“舅妈”或者“舅母”的,但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表姐,亦或是我的表哥,我们都没有按照常规来称呼她,而是叫她“**姨姨”.按照我们的回忆,在舅母结婚之前我们都是这样称呼她的,而她过门后觉得我们叫她“舅妈”显得生分了,于是我们延续之前的叫法叫她“姨姨”.这种没有改口的情况还发生在我表姐夫身上,结婚之前我们都叫他“哥哥”,所以表姐表姐夫结婚后我们依旧称他“哥哥”.事实上,这种不改口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我家,据我了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从影视文学作品都能反映出这些.


这些称谓之所以发生变化,其实还是和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家庭剧减,三口之家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成员数量变少,因而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显现逐渐减少,一方面造成了诸多亲属称谓使用频率的减少,可能很多城市的独生子女一年才能见到远亲一面;另一方面甚至可以想象出,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后代将不会再有“表哥、表姐”“堂哥、堂姐”,这些称谓也必将逐步被遗忘、被淘汰.再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亲友之间可能不会像男耕女织时期有大量的时间来往沟通感情,大部分亲属在重大节日或过年才能好好一聚,因而会对亲情更加渴望,称谓上也会叫得亲昵.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随着社会发展、思想开放,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现象越来越多,例如对堂表兄、堂表姐,很大一部分人会以“名字+哥哥/姐姐”的方法来称呼.在许多地区,对于同辈份的人更是直呼其名,甚至对年龄比自己小但辈分比自己大的人更是如此.当然,这里的叫名字一般来讲都是小名,显得较正常称谓也更加亲昵.但其中最为特殊的例子是,现在许多城市孩子也会以父母名字取代“爸爸”“妈妈”的叫法,这种情况下有直呼父母全名的,有“老李”“老王”“小马”这样以大小冠之以姓氏的,还有“臭爸爸”“香妈妈”的叫法,此外,随着港台电视电影在大陆的热播,尤其是近期“爸爸去哪”节目的热映,“爸比”“爹地”等称谓在00后大为流行.这些现象的产生,反映了“家族本位”思想已经逐渐被“人本位”思想所代替――这也是一种空前的解放与和谐的氛围.

二、社交称谓语的词义转化

社交称谓语一向十分讲究,如尊称对方父亲为令尊/令严,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堂/令慈,尊称对方女儿为令爱/令媛,尊称对方儿子令郎/令嗣/公子;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父,自己的母亲为家慈/家母,指自己的弟弟、妹妹为舍妹/弟,自己儿女谦称小犬,自己妻子谦称拙荆/贱内,自己谦称为在下/鄙人.这些虽然一直保存到现在,在我们父辈偶有用到,但在80、90后中已经几乎不再使用了.

如“汝、尔、子、而、公、君”等尊称,我们一般做“您”来讲,而古时常常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称,现代人由于没有了表字,所以用姓、名表谦称的含义也不明显.自从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尊卑的阶级观念逐渐被废止,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因而现代文明给人观念的影响就是,对人有礼貌、谦虚、礼让,但也没有必要过分贬低自己,古时那些称谓大部分也就被人遗弃了.

现在的社交称谓语虽然少了古时那么多的等级要求,但也并不意味着随着古用语被废弃使用、实际社交用语减少了.相反,由于观念的开放,表达形式反而更加丰富而生动.最主要的形式,是姓名称呼类,可称呼全名,只称名的半称以及用“老/小”加姓的半称.第二种显得亲密,而第三种显得庄重,也最为常见.此外,无称代称也很常见,比如“喂”,“您好”“劳驾”“嗨”等等,倘若完全不了解对方,一般会用上述几种引起对象的注意.此外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为表亲昵,面对小孩子时常常跟随小孩子的叫法叫自己的熟人“爸爸”或“妈妈”.

当然,时代在发展,称谓语的用法也在不断改变.“同志”,“先生”“小姐”等词就是带有时代印记的,也是社交称谓语中意义变化最大的几个. 《辞海》中对“同志”这个词有三项释义:1、志趣相同的人;2、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员相互的称谓;3、我国公民彼此之间的一般称谓.在古文中,“同志”当取志同道合的人之意,如《国语》中写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也有“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因而这个词既可当名词也可当代词,都是较高雅的知识分子之间的称呼,也显示出了古代文人的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但终归是对友人的惺惺相惜的情谊.而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之间却开始互称“同志”.孙中山也曾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再后来,中国成立,“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于是,在领导的通信或是讲话中,常常能听到“某某同志”的说法.而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词带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与“敌人”一词词义相对立,无论是熟识的还是陌生的人,“同志”俨然成为了最普通的称谓,譬如“同志”“雷锋同志”.“同志”并同“师傅”这些称谓盛行一时,可以算上20世纪后半期的时代标记了.到了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同志”一词的含义被彻底颠覆,成为了“同性恋”的代名词.从1988年香港Lesbian d and Gay Film Festival时有人建议将“同性恋”翻译成“同志”开始,这一称谓便逐渐深入人心,甚至还被英语世界国家接受和采纳.相比早期的“基佬”“玻璃”“兔子”等对同性恋人的蔑称,“同志”一词更加包容,也显示出了时代的进步与开放.

而“先生”一词的意义也有很大的变化.古汉语中,它的意思是有学问的长者,后来逐渐被大量用在私塾老师的称呼上,在后来逐渐指先人、父兄、老师、文人、丈夫、管账的、行医的、算命的、的等等,在民国时期则大量用于对男性的尊称;80年代,人们称“爱人”为“先生”,显得十分时髦,这也和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关系;90年代以来的现代汉语中,则多指四种人:老师、学者、丈夫或一般男性的尊称,而这四种又以前两种最为常见.当然,现在则有十分特殊的一种用法,即在女士名字后附带“先生”两字以表对这些做出特别贡献的女士的尊敬,如宋庆龄先生,常香玉先生.这种用法出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而且越来越常见了.

对应“先生”的“小姐”,被称为“被国人毁掉的一词”,足见其意义的变化之大.旧时“小姐”指的是有钱人家里仆人对主人女儿的称谓,后来多用来指对年轻女子的尊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小姐”一词都是尊敬的褒义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的开放,一些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桑拿、按摩室等各种娱乐休闲场所的变味,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用在那些从事产业的年轻女子的身上,与“公关”一词一起,受到众人的鄙视,终于经过多年的深入人心,现在已经完成了含有更多贬义成分的变迁.而“”也与“小姐”一词境况相似,原本是指美丽的女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几乎可以指代所有女性的称谓语,例如商场中推销员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什么需要吗”等等诸如此类,甚至在发廊或美妆地段,60、70岁的女子也会被叫做“”,数见不鲜.到了现在,“”一词由于使用过于泛滥,渐渐有了贬义,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所谓“丑女”的身上,具有讽刺意味.

三、新时期媒体流行语发展成为称谓语

21世纪尤其是家用电脑普及、互联网高度开放与发展,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由此也诞生了另一种文化――网络文化,当然,在这种文化下,网络流行语盛行,尤其是诞生了一大批新的称谓语.这种情况反映了草根阶层迫切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呼声,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人们的自嘲与无奈的心酸.

由网络产生的称谓语首先要数“亲”――这个以往仅限于男女之间的特定称谓,已经被泛化为相当于“喂”这样的一般称谓,其使用者也扩大到90后.最开始是在淘宝上的卖家回应写家问题时,会用“亲”指代顾客,如“亲,你好”“亲,稍等一下”,显得礼貌而令人温暖,这最初可能只是作为营销策略的一种,但却逐渐普及到整个淘宝、所有电商乃至成为了日常用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除了关系亲密的情侣之间可用此称谓,陌生人之间也常常使用.由“亲”发展出“亲爱的”,也用于非情侣之间.需要提出的一点是,由销售行业发展出来的流行称谓语当代以来占据很大比例,如“宝贝”“乖”等,原本是父母近亲或情侣之间的称谓,却被使用在顾客身上,使人听之莫名增加亲近感,也更愿意在此消费,这也是营销手段在新时期的一大特点.

如果说“亲”只是新时期称谓语意义的丰富,那么“丝”“白富美”“高富帅”等词则是广大网民的原创了.“丝”,也写作“吊丝”、“吊死”、“叼丝”,最初源自D8元老级会员操笔帝一篇文章创新性的开创“丝”一词,后被雷霆三巨头吧会员用以嘲讽李毅吧会员,而李毅吧吧友欣然接受这一蔑称,并以“丝”自居,由于李毅吧人数众多,后得以火遍网络.它并没有确切的意义,适用范围十分宽广,任何一个生活中不顺心的人对自己的自嘲都可用“本”等.而与之意义相对应的,“白富美”与“女神”指漂亮的女子,“高帅富”指身高高、帅气而又有钱的男子.近日“高富帅”又有了新的说法――“土豪”.不同于旧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土豪恶霸,现在则泛指有钱人,“土豪我们来做朋友吧”的说法也变得流行.其实,这些“丝文化”不过是又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的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宣泄着对不公平的不满与自嘲,亦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具有了当代社会的鲜明特征.

受韩潮来袭,大量韩国电影电视剧进入大陆千家万户中,韩剧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大叔”的称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甚至在最近的益达的广告中白百合也是开口闭口“大叔”地叫.当然,“大叔”的意思已经不再是之前的亲属关系,甚至超越了年龄的关系,指女孩对同辈人的卖萌和傲娇.于是在网络上,我们越来越多看到大量女孩对青年男子也称“大叔”,这一称谓语随着流行也渐渐有了亲昵的因素在里面.

称谓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迁,究其原因,和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它也不仅仅只是语言学的范畴,更是牵扯到社会学、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从而,社会发展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在日常称谓语中,也不难看出社会的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