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31 浏览:107194

【摘 要】文章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作了细小梳理,提出这一过程中的问题,并从文化角度阐述了这些问题的内在根源.期望在社工的“春天”能恰当处理这些问题.

【关 键 词 】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和职业,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中,其理念、理论、原则、实务及方法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乌托邦思想和福利国家思想等等,这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得不面临漫长与本土文化和经验相互调适的过程.社会工作本土化就是这一过程.

王思斌提出本土化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西方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一步和必要条件.

在国内,20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社会学及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传入中国,一些传教士在中国大学讲授社会学、社会怎么写作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怎么写作教学并从事怎么写作实践活动.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工活动.建国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实行“单元体制”,政府不但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也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责任人,这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工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怎么写作、社会工作的职能的话,那么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1979年国家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在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但是比较系统和规范地介绍最新和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则是在2000年后,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已经迈过了引进阶段,正在向本土化阶段转型,但对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的探讨从引入之初就已经开始了,这是源于第三世界国家在引入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前车之鉴,也源于战争以来对西学东渐的长期反思,更是实践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质疑.


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首先从中国文化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与家庭利益,推崇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与生存状态,这与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与自由竞争的价值是很不同的,西方的那一套价值理念有其意义,但未必适合解决中国案主问题.我们看到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权力冲突的过程.

从经济上看,中国发展具有明显区域性,东南沿海较发达,西部较落后,中部居中,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在中国,福利资金的由来主要来自于政府和地方财政,而不像美国等欧美国家有强大的民间捐助.所以我们看到目前主要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社会工作,要在中西部开展比较困难.

从需求看,东部沿海发展较快,开放程度高,接受外来事物较多,社会问题也更复杂,社工发展前景广阔.而中西部由于经济落后,扶贫问题居于首位, 同时在中西部广大农村由于有一定的传统救助、支持网络发挥作用 对社会工作团体的需求也不是很强,而较多依赖传统的政府政策照顾.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本土化也不是简单的中国化问题,也有区域化问题.

从专业权威看,社会作为一个专业已经被世界各国所承认,而且各个国家的专业社工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而前面已说到中国实际社会工作者是一批行政人员.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是帮助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有一个重要原则是“案主自决”,我国社工制度设计就有一种倾向,在公共怎么写作部门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社工,完善岗位制度,而公共怎么写作、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两大职能,这会不会使专业社工走向官本位和行政化道路呢?

社会工作是西方近代社会产物,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用了两百年时间,发展起这一社会化职业.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出因工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要从无到有来创建社会工作这门专业和职业,必然要引进西方社工教材、书籍,并学习先进理念、模式.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内地出版的许多教材基本上是对北美、港台地区教材的汇编,很少注重对本土知识、方法和实践的总结.这种直接的引进必然引起许多问题,许多学者抱着学习的态度,认同西方社工的专业性与先进性,强调社工中西方理念与价值的一般性,其背后的信念是“社工职业可以超越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解决人类共通的问题”.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中国是一农业大国,费孝通认为,中国一切围绕一个“土”字展开,安土重迁,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建立亲疏不一的差序格局,人们关注大大小小的关系圈,而非个人.我们的助人若以西方价值为指导,极可能遭到中国传统观念抵触.

针对这些本土化的现象和问题,笔者觉得应该认清中国国情,按王思斌教授所说,要想真正解决本国社会问题,必须在引进西方社工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性社工.本土理论来源于历史文化系统和现实社会基础,在进行社工教育时向国际靠拢又必须适应中国现实需求.即发展本土理论、模式、方法,这一阶段必然也是社工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同步进行阶段.目前这一块做得不尽人意.

在参与北碚区人口计生委与学院合作的中年丧子家庭社工介入活动中,很多同学明显感到了困难,案主把我们当客人而不是社工,她们也不懂什么是社工,每次去她们家里都觉得她们把社工当成义工或者是政府派来的干事,这种情况很普遍,这是活生生的例子,虽然与社工的宣传、实务知识不够有关,但也反映了背后的文化差异.

总之社工要想在中国繁荣发展,必须恰当处理本土化问题,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发展 探索 本土化——华人社区社工教育发展研讨会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工教育专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