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区的街头音乐与社会意义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28 浏览:20478

【内容摘 要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城墙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在城墙四周均修建了环城公园,最近几年,在环城公园形成了诸多街头音乐活动,成为古城的一道文化景观.这些街头音乐在为市民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以特有的生存方式存在于社会中,承载着自己特定的社会功能.

【关 键 词 】西安城墙 街头音乐 街头艺人

一、西安城墙

在中国传统中,几乎每个主要的大城市都会修城墙.城墙位于城市中心的位置(图1),在现代化未到来之前,城墙基本上是这个城市的重要建筑.西安现存的城墙修建于唐朝,经明朝重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城墙周长13912米,原来的城楼有4座,城门4座,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西门相距约4221米,南北相距约6682米,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城门,分别是尚德门、中山门、和平门等,形成目前的布局.城墙起着保护城市等的作用,但现在与原有的修建目的大不相同,城墙无形中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一个场所.人们可以在城墙上进行日常活动,在节日里,城墙则成为庆典主要的活动地点.围绕城墙四周的是护城河,护城河是死水,随着近年来政府治理护城河,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围绕着护城河,修起了一圈环城公园,成为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西安城墙区域的街头音乐活动概况

目前,围绕城墙区域的街头音乐活动较有规模的分别在永宁门(南门)、和平门至建国门一带,还有朝阳门、中山门(小东门)、玉祥门和安定门(西门)等地,其中以西、南方向为主要活动集中地.

1.南门的自乐班音乐活动

西安城墙有四个主门,老百姓习惯以方向来定名称,分别是东、西、南、北门.其中以南门最为古老和繁华,地处商业中心,游人也多到此地,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华访问,如果到西安,一定到此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里的街头音乐活动主要包括卡拉OK、秧歌、传统器乐表演三大类.所有的音乐活动从19:30左右开始到22:30结束.卡拉OK由一位姓谭的师傅自发组织,他告诉笔者,退休后,他每晚带上自己写的简易音响设备(两个麦克风,一台音箱),谁想唱歌都可以,不收一分钱,大家都是清唱,没有伴奏,演唱曲目都是当下的流行歌曲.谭师傅这样做已经有近10年了,来城墙公园唱歌的多是收入较低的外来打工人员,时间长了,就会有一批常客,每晚相约唱上两首,大家彼此都熟知了,并称呼谭师傅为“叔叔”,“谭叔叔”也玩笑地回应,如在报幕的时候就会说:“下面请著名歌手××为大家演唱等”引得周围人鼓掌大笑.据笔者随机采访得知,大家都很喜欢来城墙公园唱歌,一是不花钱,二是能放松心情.谭师傅也说,他来城墙公园玩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一种纯粹的休闲娱乐方式.

南门的秧歌表演阵容强大,总共有两处这样的表演,一是在南门广场的入口处,另一个则是在最里面.秧歌是陕西的传统民间舞蹈,这两地秧歌的组织情况基本相同,都是以陕北人为中心自发组织起来的,锣鼓队的乐器(大鼓1—2个,镲、锣6—8面不等)都是大家合写的,只要会敲的,都可以加入,整个过程,锣鼓队的乐手们相互替换着演奏.每个秧歌队的领头人都是陕北人,他们熟知秧歌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变化.跳秧歌的民众都有自己的正式职业,每天组织老百姓跳秧歌,全为了业余爱好,不收取分文.参加的人也多是附近的居民,以中老年为主,也有一些游人因为觉得新鲜而加入其中,他们的音乐活动已经持续五六年了,在这里器乐表演的人流动性很大,经常会有新面孔出现,如笔者在几个月前所见到的萨克斯、电子琴的表演都已不存在了,现在常来的是吹笛子和葫芦丝的一些老年人.吹笛子的刘师傅已经退休,每次来演奏,周围都会有观看的人一起伴唱,吹奏的曲目都是传统歌曲,如《来到了咱农庄》《小白杨》《茉莉花》等,而吹葫芦丝的乐手是一位来自河南的真正的街头艺人,50多岁,靠在街头卖葫芦丝和笛子为生,他一直都在从事这个职业,近两年到西安,原本是投奔在西安打工的亲戚,但单靠卖葫芦丝和演奏的手艺有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现在大城市里很少有人喜欢这些乐器,吹葫芦丝挣不了什么钱,多是围观的,写的人很少,所以对于生计而言是个现实问题.

2.西门的秦腔茶社

西安的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①在西门外德环城公园里的西南角,每晚8:00—12:00左右有一个露天的秦腔茶社,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西安人,已经退休,是个秦腔爱好者,她自费购写音响设备和桌椅板凳,聘专业乐队,在这里支了这个戏台.每次来看戏的人多是老年人,还有民工.来喝茶看戏的规矩是,给演员“披红”的戏迷可以享受茶水招待,可以坐在最前面.一条红5元,一般最少披两条红,数目往上不限.每晚会有20多位专业秦腔演员在这里演出、赶场子,演唱曲目全是传统秦腔选段,如《三滴血》《杨家将》《周仁回府》选段.演员和老板将“披红”的钱对半分,所有的演员都是外县小剧团的成员,剧团效益不好,收入低,就来西安城区演出赚得收入,维持生计.据笔者调查,基本上一晚下来,老板能收入500元左右,据演员说,好的时候会收入上千元,但不稳定,有时候还会亏本.演员们不只在城墙公园周围演出,还会到其他类似这样的秦腔茶社演出.每次有戏迷给演员“披红”,工作人员就会通过麦克风说“感谢××给演员披红×条”,演员下来会主动和捧场者握手道谢.这里的老板会主动向戏迷“拉红”,演员也会和常客们攀谈,给自己“拉红”.演员的收入存在极大差别,能说会道且声腔圆润的演员一个折子戏就能有20—30条“红”,有的只有2—3条.

3.玉祥门的音乐自乐班

玉祥门城门洞外正前方约200米处的圆形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三处风格不同的街头音乐活动.广场的正伫立着张骞出使西域的巨大铜像.铜像的西、南、北三面分别是陕北秧歌、群众大合唱、秦腔表演.每晚广场上聚集数百人,大多是周围社区的居民以及一些打工者.陕北秧歌有一位陕北个体老板出资购写乐器,几个陕北人负责领头,教大家动作和队形变化.他们也均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只是爱好秧歌,每晚到此自娱自乐,同时也为大家提供娱乐的机会,不收取任何费用.这里的秦腔表演,是几个老戏迷组织起来的,谁想唱就唱,不收钱,没有音响、灯光设备,所以气氛稍差一些.而大合唱属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大家围成一个圈,指挥站在,一边指挥一边带领大家唱,所唱的歌曲全部是经典老歌,如《牡丹之歌》《南泥湾》《咱当兵的人》等,其间还有人伴舞.这里有5—8人的乐队,使用的乐器包括手风琴、笛子、二胡等,所购写的音响设备和板凳都是乐队成员共同承担,一些固定的“铁杆”粉丝们负责搬运,这里的音乐活动持续两年多了,除了刮风下雨外,逢年过节都会定时进行. 4.建国门至和平门的秦腔、豫剧茶社

建国门是1986年开通的,因直对建国路而得名.和平门与西安火车站、大雁塔处于同一南北轴线上,开通于1953年.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取名和平门.在这一带的环城公园的沿街处,有着较为集中的四处戏曲活动,有豫剧和秦腔露天茶社,艺人们都知道这个地方,常来这里赶场子.总体上看,豫剧表演商业性目的较小,主要是业余爱好,而秦腔茶社同西门的一样,商业性很明显.豫剧表演分别由一位姓金的大四学生和一位姓金的个体女老板组织,所有的设备都是他们个人出资,来看戏的人如果坐他们提供的板凳,收取一元钱,多则不限,但大多数人都是自带板凳,仅仅是围观.据金女士说,她每天的收入都不能补贴聘乐队的费用(大概有300元),但她得到一位豫剧爱好者宋老板的赞助,所以维持了近一年的时间.而那位姓金的小伙子,没有固定的私人赞助,所以他每晚都会主动走进围观的人群中,请大家“慷慨解囊”以资捧场.围观的多数是老年人,所以能给的赞助都很有限,一般在一两元.偶尔会有出手大方的老板,一次给几百元.据小伙子讲,他是河南人,纯粹是喜欢豫剧,所以办这样的音乐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常自己贴钱,现在稳定一些,也会出现淡季的情况.他说只要有时间和能力,就一定会坚持这样做.这里的演员有跑场子的艺人,还有业余爱好者,戏迷点戏的钱(一般在50元左右)和老板对半分,他们每周六、日都会请专业演员来唱化妆戏以调节气氛.


两处秦腔茶社的演出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进行,情况大致相同.其中以陈老板的秦腔茶社生意最好.陈老板的秦腔茶社是在白天演出,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来此演出的多是西安周边县城小剧团的演员,还有个别西安名剧团的退休人员,乐队人员是聘请的专业人士.陈老板自己也能唱秦腔,这里讲究“披红”的规矩,由于陈老板能说会道,人际关系十分活络,这里的常客特别多,而他们受到的待遇会好一些,除了茶水、瓜子,还有其他小吃的招待.每位演员演出完,都会或多或少赚得“披红”,多的有50条,少的有10—20条,演员和老板对半分,收入都令双方满意.陈女士还雇有3名工作人员,每月300元的工资.

三、西安城区街头艺人的特点及生存现状

在西安城墙周围,有相当数量的街头艺人活动在像秦腔茶社这样的街头音乐演出中.除了一些生活在本地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大多是来自西安周边县城小剧团、河南等地的艺人.平均年龄在20—45岁.他们都为了生计而每日奔波于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

在中国传统的观点里,街头艺人是位于艺术文化圈内最底层的人,一提到街头艺人,人们多不会把他们看得太高.在访问过程中,所有的人不管是剧团还是业余爱好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是专业人士或是音乐爱好者,尽管他们的演出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反感别人称他们为“街头艺人”,而是更喜欢在演出前被人介绍是某某剧团的著名演员,这恰恰说明他们的内心害怕别人视他们为街头艺人.有一位姓马的笛子手告诉笔者,这样的音乐活动其实就是给经济条件较差的观众看的,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都去高档场所,而他们和过去旧社会的街头艺人、卖杂耍的人一样,只是现在不这么称呼了,他们也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还有一位乾县秦腔剧团的专业演员赵老师,他师承名家,参加过省级以上的戏曲比赛,上过电视,算是这个圈子里的名角.赵老师对这里的演员和演出活动的评价是:“来这儿的人都不算是专业,我平时从不来,除非他们老板请我,这儿的演员们水平都一般,只算得上是业余,纯粹是图个热闹.我来西安3年了,剧团解散了,我光是在园子里唱戏的.”③艺人这样的心理同国外人相比要显得保守许多.在美国,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也会经常到街头表演,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羞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大光明地付出劳动,都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在他们眼里,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一旦来到特定的场所,个人的身份就会发生变化,演员承担的角色也有不同.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在这些艺人中,也存在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并且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这些规矩.首先,是场地的划分,几乎每一处都会同时有两到三种音乐活动,如在建国门100米之内就有4个戏台,刚开始在时间和地盘上会出现冲突,而现在,大家彼此形成默契,把时间错开,有的每周一、三、五,有的每周二、四、六;有的早上演出,有的就在晚上出来演出;有在西边演的,那其他的就自觉地在东边演,总之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矛盾.这样一来,也避免同时近距离的演出导致观众的分散,影响收入.其次,来赶场子的艺人无论到哪一家,都会遵守老板的分红规矩,对半分,或是四六开.钱一般都是当天结束时分给艺人,艺人都会在演出休息的间隙给客人倒茶端水,热情招待.这些约定俗成的“行规”确保了公平的竞争,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体现.

艺人的生存现状.除了自乐班的成员和戏曲表演的组织者都有固定的职业(有的已经退休)和收入外,这个群体的生存现状总体上还是很不稳定的,其社会地位在当今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也处于底层.这些演艺人员的居住环境和演出场所都不稳定,可以说是哪里能赚钱就到哪里.艺人的收入存在很大差距,且他们之间也竞争激烈.一位姓陈的秦腔女艺人,声音很好,性格十分外向,和客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和乐队的师傅的关系也特别融洽,像这样的艺人总体上来说收入算是较高的,每次一场折子戏唱下来,都会有10条以上的“披红”.而且能说会道,由于做过主持人的缘故,也常有一些县城的小企业请她去主持节目,较大的戏园子也让她去唱戏,她还有一批固定的戏迷经常捧场,她每月的平均收入有1000多元.但是,也有遭别人“红眼”的时候,有一些人气较差的艺人常会说一些嫉妒的话,以示心中的不满.在台下,艺人们都会和戏迷主动攀谈,拉关系,套近乎,期望获得更多的捧场和“披红”.一般情况下,名气不大的艺人月收入平均在300—500元之间.通常情况下,老板也会获得相应的收入,除了音响设备、桌椅板凳和乐队的开销外,使用环城公园沿街的场所是免费的,加之他们都是定居在西安市,有能力组织固定的演出场所,而艺人中很少有人自己办茶社,大多因为他们在此地没有固定的居住地. 四、西安城区街头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在精英文化圈内,街头音乐、底层老百姓的音乐生活历来都是被忽视的,据传统记载都是由精英人士来完成的,他们的描述不免带有个人主观意识,街头音乐本身及其承载者缺乏一定的话语权.街头音乐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延续.在西方,街头音乐早在中世纪就已形成,经过不断发展,即便是在西方经历现代化的发展和影响下,街头音乐依然存在于世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呈现出多样性.在中国,从宋代的勾栏瓦肆、元代的说唱音乐的记载就可以说明这种音乐活动的传承和延续.可以说,街头音乐具有极鲜明的社会功能及存在意义.

文化传播的功能.音乐圈一向推崇精英文化,对一般的大众文化,如街头音乐少有人问及.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指出,“大众文化、流行音乐被视为是与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低俗的‘商品化’产物,因此它们并不具作为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现在,已经有学者提出应当重视社会底层人的音乐生活.西安的街头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对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不但为老百姓提供了自娱自乐的场所,也起着音乐传播和普及的作用.在这里,传统音乐,如秧歌、锣鼓,西洋音乐,如小提琴、电子琴、萨克斯、卡拉OK,不仅使当地人学到了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也因此了解了西安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人类学家华英德(Barbara Ward)说过,“戏剧是中国文化和价值的具体表现”和“非常成功的老师”.在西安城墙周围的街头音乐活动以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秦腔和豫剧为主,其经典曲目的内容主要是宣讲孝道、英雄和爱情故事.带着孩子来听戏的老人常给孩子讲,要孝敬老人,还会给孩子讲杨家将的故事.潜移默化之中,街头音乐也起到了教育的功能.

因此,笔者认为,多数的街头音乐和其他大众文化一样都具有商业性目的,也形成了一批消费群体.在相互的价值交换中,使双方——老板和艺人都获得了经济上的利益.街头音乐为一大批底层音乐艺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计问题,使知识水平较低的人能够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凭借一技之长,公平地获得经济收入,让他们觉得社会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而5元或10元钱并不能真正体现艺人的全部价值.重要的是,作为底层消费群体,他们可以在付出最低限度的费用或者可以不出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精神类的消费获得生理与感官的满足.

结语

在与一些艺人相处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去表演,他们也有一份对音乐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但是,他们的生存现状仍是不乐观的,其主要的欣赏群体多是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他们失去这样一批支持者时,怎样从年轻一代人的身上再看到昔日的热情和鼓励?街头音乐和艺人将何去何从?这都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专业音乐文化业内的学者和学生,我们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

注释:

①陕西旅游资料网:http://.xtour.. 2004.

②笔者2007年对乾县秦腔剧团专业演员赵老师的部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