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家卢作孚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47 浏览:56417

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近三年来,一个外来名词“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在中国逐渐流行.这个名词,源自美国记者伯恩斯坦的一本《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作者对社会企业家作了如下定义:“他们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群为自己的事业,执着地经营所认定的‘社会企业’,不投机,不放弃.他们选择的‘社会企业’领域,多处在非主流的社会边缘地带,经营目标就是要改变这些艰辛、荒芜、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群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和权利.他们的普遍认知是,自己要争取的权利是普适的一种人权价值.”

社会企业家的当代楷模,是孟加拉小额信创者尤努斯,他因扶助穷人自立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如今,已有很多的中国企业家认同这个概念,并以此作为自身的定位.那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呢此前我曾写过一两篇谈卢作孚的文章,现在扩展一下话题,谈谈作为社会改革家和社会企业家的卢作孚.

卢作孚以“怎么写作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宗旨,于1926年创办了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业时仅有一艘7吨的小轮船“民生”号.由于经营有方,公司当年赢利.在卢作孚的领导下,民生公司先后涉足煤炭、钢铁、铁路、机器制造、贸易、纺织、食品、保险、新闻、建筑、金融等多个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实业公司.

卢作孚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过四川保路运动,五四时期又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他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但认为中国需要“先建设后破坏”,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变革社会.卢作孚提倡“事业中心论”的企业文化,强调“个人为事业怎么写作,事业为社会怎么写作”,“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利润的”.民生被称为“穷朋友公司”,制度设计上有意识地“节制资本”,所有权、经营权、股权三权分立,除了银行股无大股东.公司章程还限定:股东每股有议决权.但一股东而有11股以上者,从11股起每2股有一议决权,150股以上之股东概以80权为限.

卢作孚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理念的践行者,也接受了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职业教育、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思想.他对中国人“一盘散沙”式的“国民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中国的根本困难,主要源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可以效忠的,只有家庭和亲戚邻里朋友.他主张创造一种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集团生活”,以取代以家庭为中心的散漫简单的社会生活,在集团生活问题解决之前,学习任何国家都不会取得成功.

民生公司成功经营,为卢作孚的社会改革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巴县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一带,本是盗匪横行的贫困地区.卢作孚1927年出任当地峡防局局长后,提出“化匪为民,寓兵于工,建设三峡”,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他从发展经济入手,投资兴办铁路、煤矿、染织厂等经济事业,继而创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运动场、俱乐部、医院、银行、邮局、报社等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并规划城区,扩宽街道,绿化环境,令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抗战期间,卢作孚还不失时机地延揽专家学者,促成中国西部科学院落户北碚.

20多年的现代化文明建设,使北碚从一个野蛮的穷乡僻壤,变成一座拥有美丽市容和宽阔街道、公共建筑及市政设施完备的精致城市.“北碚试验区”也成为民生公司员工的主要训练基地,从企业文化到乡村城市化,“现代集团生活”的社会改革模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出于某种思维定式,过去有些研究者将卢作孚思想归入空想社会主义一门,我认为是需要重新研究和反思的.

卢作孚一贯主张“建设应以经济为中心”,并在1934年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四大运动”――生产运动、交通运动、文化运动、国防运动.1964年,中国领导人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改革开放时又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取代“阶级斗争为纲”.时代背景和内容虽略有不同,但卢作孚无疑是中国最早提出“现代化”理念及目标的先驱.


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中国实业救国先驱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拓展事业的同时,推行企业文化,发展教育,推动地方公益建设,这与社会企业家的理念是相当契合的.

当代中国的企业家们,你们能做点什么吗

章立凡:现代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