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导

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23 浏览:81799

[摘 要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构建,不仅要受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而且也要受到中国国情的制约.本文从社会和谐、可持续增长和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对构建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讨论,提出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要以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主,同时又不能忽视非理性消费给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 键 词 ] 和谐社会 消费价值观 适度消费 绿色消费 非理性消费

一、消费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社会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为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消费价值观既受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与限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价值观进行操纵与导向的主角是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机构.消费价值观怎么写作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主义扩张需要依赖于消费的不断增长,因而出现了超前消费、“虚检测需求”消费,以及弗洛姆所说的普遍的“异化消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目标,客观上规定了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必须有利于两个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二、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这样一方面保证社会资源及基础消费资源尽可能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合理地分配,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社会消费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而推动社会生产顺利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扩大消费品的消费.对最终消费品的消费不是要无节制地消费,而是要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必要消费、反对枯竭型消费,这是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在基础消费方面,应该提倡实行适度消费.因为人类个体之间实际的必要需求差异并不大,亿万富豪与乞丐在每天所需要获取的卡路里、蛋白质总量方面基本是相同的;此外,基础消费是对资源依存度较高的消费.如果人们在基础消费方面过度消费,更多地占有一些实际并不必需的资源,从而使真正需要的人群不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这些资源,这样将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提倡在基础消费方面适度消费,就是要改变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提倡适度消费,就是要提倡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反对对社会及消费者本人都不利的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毫无节制的消费习惯,反对个人以占有大量闲置不用的住宅、交通工具、高级奢侈品为荣的消费观念,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社会和谐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基础消费方面的富足与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提倡适度消费需要建立这样的消费理念:个人的富裕与成功不是依据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区分,而是通过精神财富和对社会贡献来区分的.

无止境地追求占有大量消费资源是社会生活物资短缺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消费观.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无不穷奢极欲,据天下为己有,大量地消耗以致浪费资源.如中国古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人们过分浪费资源的真实写照.当今,资本主义为了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将这种奢靡的消费习惯推广到更多的人,但是仍然未能改变少数最富裕的人群占有世界绝大多数消费资源,而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的状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首先就要从消费方面的不公平入手,使全体人民获得基本的消费保障.

三、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遭遇了资源瓶颈与环境瓶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建立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盲目扩张造成“环境异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的认同.

绿色消费是上世纪90年代在欧州首先发展起来的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强调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强调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指出,绿色消费是指“提供怎么写作,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怎么写作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绿色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获得、使用、消耗或享用各种绿色产品和怎么写作的行为或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消费哲学和消费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汲取一切人类进步的思想和观念,所以,绿色消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消费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求减少消费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另一方面要求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选择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行为,排斥与反对破环生态平衡、过度剥夺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损害的一切消费品与消费方式,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跨越式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中国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按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而必须寻找对环境资源依存度较低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1992年中国国家计委就指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人们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人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增长呼唤着新的消费价值观.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是推动经济走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文化消费、符号消费、虚拟消费、以感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是世界消费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份,也是对资源环境依存度较低的消费模式.当然,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具有发展文化消费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千多年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对世界充满了魅力;世界各国文化在这里聚集、碰撞,不断产生出新的火花.我们不仅要积极发展国内文化消费市场,还要推动中国文化消费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国人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有能力走在世界文化消费产业的前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培养国民的文化消费观与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与知识创新,培植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广泛汲取及相互融合.这些,都仰赖于构建良好的文化消费观.

符号消费长期被冠以奢侈品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的恶名.而符号消费中凝聚了优异品质、良好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品牌消费,凝聚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概念消费,是消费品市场中最活跃、最具恒久吸引力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符号消费,无异于将孩子与洗澡水一齐倒掉.由于具有附加值高、环境依存度低的特点,以品牌消费与概念消费为特征的符号消费正是中国应该大力培养与发展的消费模式.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品质与文化内涵的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市场;要不断创新消费概念,推动高新科技产品走向市场.品牌消费、概念消费与知识经济相结合,将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消费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飞速增长.虽然网络电子游戏等有使青少年沉迷成瘾的不足之处,但网络经济、虚拟产品、虚拟社区具有低环境依存度、高附加值、低运营成本的特征,不但推动者现实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一种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中国不应当盲目地反对虚拟消费,而应该注重虚拟消费的合理内核,积极发展虚拟经济.虚拟消费是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科技与文化实力较量的场所,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增长的经济模式,中国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虚拟经济.

世界消费正在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以感性消费为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正以其动态的、多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迅速冲击着传统消费市场.美国学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认为恰恰是人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会影响到客观的市场,卡尼曼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为他赢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消费对现实经济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与挑战.不应该对非理性消费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超出个人能力,无益于消费者自身、环境与社会的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控制与摒弃;而有益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进步,有益于创新及个性发展,有益于人民生活改善的非理性消费,则应该大力提倡.

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的社会思想体系.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需要与政策建设、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同时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应当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要从两个和谐与中国国情出发,在基础消费方面提倡适度消费,在消费模式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并鼓励文化消费、个性化消费、虚拟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的建立与发展,在不断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地、跨越式地增长.

消费经济,2006,(1):85~88

[5]国家计委,中国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ECONOMETRICA, 1979, (2)263~291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