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广播媒体的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99 浏览:69203

摘 要 :笔者通过观察多年来媒体报道内容的变化发现,广播媒体经济报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报道内容越来越宽泛,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广播媒体对经济类问题的报道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旨在通过对广播电台经济报道现状的梳理,找出弱项,探讨改进对策,推动广播媒体提高经济问题的报道水平,做好转型期的舆论引导.

关 键 词 :社会转型期 广播媒体 经济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特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在经历深刻变化.人类社会发展是渐进的,但是在转型期的变化相对又是急剧的,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社会出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而这些问题多数都直接与经济运行有关,它们伴随经济发展而来,也要依靠经济发展来解决.可以说,经济问题将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公众和媒体长期关注的重点,也是广播媒体报道的重点.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广播媒体经济报道还存在诸多问题,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广播媒体经济报道的现状

由于自身媒介特点和历史沿革原因,广播媒体与纸质媒体、互联网媒体、电视媒体相比,对经济类问题的报道呈现出独特性,整体面貌喜忧参半.

1.从报道数量上看,经济问题报道在广播电台日播节目时间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电台和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电台都设有专业经济频率,全国各省级广播电台、各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电台大多设有经济频率,明确承担经济类节目的制作播出.从专业频率自身节目设置来看,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特色明显.以电台经济之声为例,自2002年11月18日正式开播以来,以打造专业、权威的经济频率为目标,进行了数次节目改革,目前从早6:00到晚8:00,全面聚焦经济新闻和热点话题,带动了全国新一轮经济频率专业化热潮.从本质上来说,广播是以时间丈量内容的媒介,时间分配的加大意味着关注度和报道数量的增加.

2.从报道内容上看,涉及领域极其广泛,包括转型期多发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物价、房价、医疗改革、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具体到专业经济广播频率,根据对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经济节目(广播)工作委员会2012年度全国经济电台报送的经济报道类创优节目稿件统计分析,银行怎么写作、投融资、证券交易的报道数量位于前列,实体产业、农业等紧随其后,环境问题报道占比靠前,城镇化建设和国内外贸易也是关注热点.

3.从内容比重和报道格局上看,广播媒体经济报道还存在一些问题.内容比重上,国内经济报道多,世界经济、区域经济报道少;民生经济问题报道多,新技术潮流报道少的现象.报道格局上,就事论事的多,横向联系、全球角度报道问题的少.对公知等高端听众关切度高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对策调整等重大经济问题的报道上,宏观把握、深入探究、交流梳理的能力仍显不足;对民众关切度高的复杂经济问题如物价、房价、股价的波动,记者和编辑驾驭选题、引导舆论的能力还不够;对经济数据的解读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此种种,使目前经济问题报道在认识高度、分析深度上受到一定限制.

二、广播媒体经济报道如何改进

那么,如何弥补这种种不足,使广播媒体的经济报道在高度深度、广度上有较大提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艰巨性,将经济问题置于社会转型期的大框架里加以观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层出不穷的经济事件和现象,充分认识其复杂性、艰巨性提升经济报道的认识高度.我国面临的社会转型,是多个层面的转型.从文明形态上看,是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发展,还有一部分地区没有完成这个转变.而此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全面向信息文明迈进.可以说,我国社会面临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文明转型的局面.从文化形态上看,我们处在从传统文化向现代和当代文化的转型期.受制于中国悠久的小农经济影响,保守的、僵化的思想模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去封建化尚未完成,五四以来的科学自由的文化追求并没有完全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价值观经受了一次次市场经济的洗礼,面临着价值观的重建.从经济发展模式上看,我们处在由资源破坏严重的、追求数量的粗放发展阶段向环境友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阶段转变.显然这种转变是极其复杂和艰难的.而实现转变才能谋得持续发展.

在这场转变中,媒体要充分了解中国转型期的复杂国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来关注社会进步必经的阵痛,做好经济问题报道.编辑记者在头脑中建立起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转型的架构,以此观照具体经济现象和事件,使报道具有空间感和纵深感.当社会转型的概念建立之后,我们发现“创新型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等概念实际上是实现转型的途径或具体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就是打赢我国社会转型的第一场“硬仗”.

2.以世界的眼光观察中国经济,关注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点、难点,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深度、频度.

(1)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把世界带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新经济时代,一国经济已经不能独善其身.在新一轮发展中,世贸组织、贸易联合体、区域经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跨国、跨界、融合、反倾销,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驰骋世界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报道经济问题没有全球眼光和世界格局意识,就不能揭示当代中国经济的深层意义.报道必须综合比对地域、国家、世界潮流、行业发展等诸多综合因素,才能将报道的视野放开,格局做大.

(2)发掘经济报道的深度

寻找事物内在的联系,挖掘经济新闻背后的本质,发现规律性的东西,报道才能展示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的真相.在形式上,广播可以将经济新闻动态报道与深度调查、评论等结合起来,对典型事件、现象的前因后果、直接影响、潜在影响甚至在世界潮流中的占位,进行采访挖掘、分析评论,对重要经济政策、数据做深入解读,从而增加经济问题报道的深度感、厚重感. (3)增加经济报道的频度

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事件、现象等做持续的关注和呼应性报道,保持报道的频度.对同类问题的高频度报道,有助于推进问题的解决,提升媒体的专业形象和影响力.时间是改变的开始,你永远不会踏进同一条河流,同类事件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再次出现一定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最能体现媒体水平的是,不仅能发现其中的联系,还能发现其中的变化和发展.

3.充分认识社会转型期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转变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以现代传媒理念做经济报道.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落后时期,虽然30年来有了飞速发展,但总体说来还处于追赶阶段.经济模式上仍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状态,但市场的力量逐渐强大,市场意识逐步增强.这样的条件给媒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媒体有了受众市场,出现了竞争;另一方面,社会各要害部门还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竞争并不对等.

近些年,一些地方平面媒体引入了市场机制,如《21世纪经济报道》实施核心人才股权激励制,《财经》实施股份制企业化运行,实行首席记者制,人才管理完全市场化.而广播媒体由于是事业体制,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员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思维先天不足.由于历史沿革,记者还按计划经济时代的规矩“跑口”.做经济政策报道时,满足于发通稿;做政策解读时有意无意地受限于条块思维,较少进行横向比较;做产业报道时又常发成就报道和生产报道.这些都是制约广播经济报道水平提升的人为因素.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广播只能低成本运转的传统观念,借鉴市场化媒体的管理方式,尝试新型的广播运作模式,从根本上推动经济问题报道跃上新台阶,是广播媒体必须尝试的转变.

4.开展经济政策、经济理论专业培训,整体提升广播队伍专业素质是保障经济报道水平提升的根本.具体培训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1)掌握国家最新经济政策、基本指导思路,掌握现阶段我国经济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关系,以便在面对经济事件、现象时头脑清楚,判断准确,正确发声,避免失误.

(2)系统了解主流经济理论和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事物,赋予经济报道理论深度和逻辑思辨的力量.

(3)追踪国际国内经济动态,密切关注重要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观点言论,关注重点企业的市场行为,寻找观察经济动向的风向标.


(4)培养经济敏感、新闻敏感、政治敏感,及时发现经济领域的新闻线索,并做出有深度的分析报道.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广播媒体特别是专业经济广播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思想认识、运行模式、队伍素质等方面寻求再提升,使经济报道更上层楼,为促进经济发展、平稳度过社会转型期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人民广播电台财经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