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53 浏览:13381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71-02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生活中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并对比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功能有哪些缺失,以及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建有何启示意义.

关 键 词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性 社会功能

对“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与用法.本文所讲的“公共空间”仅公共空间是不用附加任何条件,任何人都可进入并享用的,即它的进入权和使用权是人人都能获得的.人的使用是公共空间的最大功能.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这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就可进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一、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它又展现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城市公共空间怎么写作于大众,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等非居住要求的公众性的场所.

(一)社会交往的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把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为城市人之间并不能够在私人的空间里形成的有意义的、面对面的互动提供一个平台.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爱、归属、自尊的需要等等,但人又非常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交往就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因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能够合理的掌控和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发生互动,防止社会交往卷入彼此的私生活.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对私人空间不受侵犯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不是对立的,公共空间的适量存在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享受私人空间.

(二)社会化的场所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特性.不同阶层、收入、职业、民族、年龄的人都可以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进入.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各种社会互动,展示自己、观察他人,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为规范,因此这种异质性使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社会化无疑是最全面最真实的.特别是对于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社会化是在学校、家庭、同龄群体等专业机构中进行的社会化所无法取代的.他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玩耍嬉闹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三)形成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大型集会、宣讲、动员的场所.参与其中的是不同阶层、职业、收入、民族、年龄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意识.但在这种大型的公共活动中,参与的每一个人通过场景的渲染,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目的、信仰,大家都是集体的一份子,这样集体意识得以形成.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同与在传统社会里表现为具体行为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1].这种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景渲染,参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促进社会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这种集体意识,虽然不能整合一个复杂社会的所有成员,但它们对充满整个社会的无数初级群体来讲却是团结的主要来源.“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是社会的粘结剂,有潜力把各种各样的团体集合起来,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成为一个能容纳多个阶层、多种文化、非均质的、拥有最丰富特质的社会[2].”

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以西方国家为例,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城市公共空间数量多、功能比较完善.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完善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少、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相对也低.有条件建设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2)西方一些大城市都是由传统的国家首都发展而来的,那么原有的广阔的皇室土地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转化为公共用途.(3)西方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才进入现代社会,其有时间进行城市大规模的重建,建设一些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与重建

(一)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

1.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缺失的表现

中国城市传统的公共空间是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没有大规模修建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历史.解放后我国建成了一些城市广场,也多是为政治集会怎么写作的,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容纳多种功能和社会生活的市民广场.而原先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茶馆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形式,建国后便不复存在.在市场化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仍然非常稀缺,且在城市中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大型节点空间少,而且少数几个大型节点公共空间都是以大广场或者公园的形式出现.这些地方一般都远离人口中心,许多这类空间在设计和经营上都要首先为政府和其他一些特殊功能怎么写作,如文体表演.这样也就造成普通人不能把这些场所当作公共空间,无法真正使用这些地方.在我国线性空间占据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主导地位,大街小巷成了最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指出:“尽管东方城市缺乏广场之类正式留出的空间,但是城市中的街道成了聚集的场所[3].”

2.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缺失的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及之前,中国的个人、家庭与国家浑然一体,个体自由和权利湮没于极权之下.中国社会内部没有出现过西方世界里的市民阶层,也没有产生作为西方社会“国家―市民”二元对话的城市公共空间.解放后因为计划经济,全权制的政治结构约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和发展.在市场化的今天,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依然缺失,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国不同西方国家,我国人口多,人口密度也高,同时建筑密度也高,这些明显会造成公共空间的开放面积非常有限.其次,西方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才完成工业化,而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快速的工业化,使我国根本没有时间像西方城市那样,重新改造其前工业化时代的物质形态,不允许城市大规模的重新建设.此外,由于我国城市核心区的密度从过去到现在都持续偏高,政府没有强烈的意愿或能力在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拥挤的地方建设或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因此,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能像西方的城市公共空间那样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重建

1.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本土化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使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本土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考虑当地的个性需求,应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要根据当地的人口密度、居民行为方式等,因地制宜的开发建设.首先,城市公共空间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不要拘泥于仅建设大型广场公园.我国人口密度比较高,大型节点公共空间在我国不大适用,而遍布城中的迷你型小广场、小公园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上也可以多样化.根据附近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建设适合当地居民的小型公共空间.

2.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人性化,可达性和使用权平等化

人的使用是城市公共空间最大的功能,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要以方便、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公共空间规划经营应人性化.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选址时应选择离人口中心比较近的地方,方便步行到达的地方.这样才能使更多普通人方便的使用城市公共空间.只有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数、人群的异质性都得到提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才会全面.只有可达性、使用权的平等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才有意义.不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立就会成为一个摆设,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还会浪费社会资源.


3.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公众参与.为了使城市公共空间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其规划设计时应确保社会各阶层市民都能发表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应邀请公众参与并对公众提出的意见给予充分的考虑.如果仅靠一些精英,即使他们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有经验,仍然容易夸大某些需求并忽视其它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对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有帮助,而不应该成为领导者的纪念碑.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