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村社会风气的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43 浏览:17930

摘 要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腐蚀社会的健康机体.在当今的农村,一些不良习俗的泛滥严重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致使村民失去了原有的和睦、朴实,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生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安定团结,阻碍着新型农民的培养,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何扭转农村社会风气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 键 词 :农村扭转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相互仿效和传播流行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的总称.它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是社会关系最外在的表现.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腐蚀社会的健康机体.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就是要在农村树立起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师重教、崇尚科学、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明礼诚信、勤劳致富、健康娱乐、奉献社会的风气等.但是,在当今的一些农村,尤其是一些逐步富裕起来的村庄,村民由于只强调脱贫致富,忽视、放松了抓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精神生活枯乏,甚至一些不健康的观念乘虚而入,不良社会风气悄然形成.

一、 不良社会风气正在农村蔓延

在当今的农村,道德观念弱化、集体意识淡化、利己意识增强、封建迷信猖獗、婚丧大操大办、成风、重男轻女、畸形攀比等不良习俗的泛滥严重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突出的有:

1、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单调.随着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也想求知、求美、求乐.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即便有吹拉弹唱的,也被看成是疯子.农民喜欢的露天电影、地方戏演出已基本消失,除了平时在家看看电视、唠唠家常便成了经常性的文化生活.馆、棋牌室作为主要文化娱乐活动“阵地”,悄然取代了图书室和文化馆,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最终导致农村打牌现象盛行,既伤了民财,也影响到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2、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成风.当前,农村的“人情风”越刮越猛,结婚、过生日、做满月、办丧事,甚至盖新房、子女上大学等都要请客送礼,而且相互攀比,排场越来越大,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另外,农村“厚葬薄养”现象也比较突出.老人在世时,子女为赡养费斤斤计较,为照顾老人互相推诿,闹得兄弟反目,妯娌失和,老人寒心;可在操办丧事时,却相互攀比,请阴阳道士念经超度、地方戏班演出等大肆铺张,仿佛这样才是孝顺、显得体面.

3、封建迷信现象日益盛行.许多村庄建起了庙宇、祠堂,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看风水、建豪坟、看相算命、驱鬼治病、超度亡灵也越来越流行.此外,信教成了一些农民的精神寄托.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在乡村的本地化趋势亦不容忽视,基督教堂吸引了一些农村老年人和有病在身的人,而且表现出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倾向,要引起高度重视.

4、不良卫生习惯相当普遍.目前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相当部分村镇没有垃圾池,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垃圾没人管理.有些农户室内整洁,室外脏乱;一些村社道路破败不堪,杂物随意占道、乱堆乱放.农村环境的脏乱差导致了空气、水源的污染,蚊蝇滋生和细菌的繁衍,村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5、村民利己意识增强.目前农村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多是外出务工,大多数人强调个人经济利益,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间短、沟通少,集体事务参与意识逐渐弱化.而宗族宗派势力、家族黑恶势力趁机在农村抬头,使得农村公共事务和权利受到操纵,从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农村宗族势力正在成为一些地方一些人插手当地公共事务,甚至成为影响村级选举的重要力量.

这些不良社会风气致使村民失去了原有的和睦、朴实,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生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安定团结,阻碍着新型农民的培养,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亟待改变.

二、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原因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事物(尤其是新事物)缺乏正确的识别判断能力,自己没有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回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也带回诸如黄赌毒邪、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糟粕,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农村少数人群中,出现了道德失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现象,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人有所弱化,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2、政府宣传教育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沾益农村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只注重抓农村经济建设而忽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普法教育经费等投入大多是数字游戏.有的地方虽然也抓农民的思想教育,但宣传方式因循守旧,教育手段单一,一般采用发资料、开会、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内容空洞,缺乏感召力.

3、农村道德示范效应减弱.那些本应代表集体利益、维护社会公正的员及基层干部,其中一部分人不能以身作则,自私自利,其积极进步的表率作用、道德示范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甚至受利益驱动与群众相对立,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广大农民群众因此缺乏足够的道德支撑力,从而使道德变化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走势.再者,政府官员的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崇尚迷信、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也为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最终导致社会正气得不到弘扬,不良的风气反而占了上风.

4、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体制,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都是国家投入,而农村的“公众事业”则由农民自己办,很少得到政府的支持.绝大多数乡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阵地;有的乡村即便有阵地,也因管理不善而不能发挥其效用,仅有的文化馆也大多沦为了歌舞厅、电玩室.

总之,造成当前农民思想道德变化、农村社会风气差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应当从众多的原因中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努力寻动沾益农村思想道德进步、扭转社会风气的对策和措施.

三、扭转农村社会风气的建议

如何推动农民思想道德进步、扭转农村社会风气呢?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倡导乡风文明,结合各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由点及面,扎实稳步开展好工作,逐步培育新风尚.

1、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为农村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通过职业在校培训、开办农民夜校、科学种养实地辅导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逐步使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都能掌握一两门农业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其次,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2、引导农民提高鉴别能力,培养公德意识.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引导农民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要以“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引导农民提高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其次,要在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员和基层干部中积极倡导社会理想道德,大力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同时,帮助广大农民从思想认识上分清哪些是应当继承的好传统,哪些是应当提倡的新风尚,提高广大农民对传统道德糟粕的抵制力和免疫力,逐步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3、营造健康高尚的道德环境,搞好示范引导.通过舆论导向,把农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及行为引导到适应时代需要的轨道上来.首先,要抓好农村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积极扶持农民合唱队、民乐团等民间文艺团体,帮助其提高艺术品位.引导农民自发成立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等文化体育组织,繁荣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不断拓展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其次,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例如,可以制定“乡规民约”,通过开展“文明社区”、“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等良好乡风民俗,用文明意识来抵制歪风邪气.第三,要树立典型,发挥农村道德模范的示范引导作用.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党员及基层干部自身形象的塑造,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新风尚的一个关键点.另外,还应树立典型、榜样,例如:通过树立大家看得见,日常接触得到的致富能手、爱岗敬业模范、尊老爱幼模范等来引导村民赶、学、比、超.

4、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搞好阵地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是交流、宣传文化的阵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才能“抓住”农民的思想.因此,首先要加大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尽量争取财政投入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市场运作一点,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网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村级组织要加强对健身房、图书室、表演设备、文化娱乐室等文化活动设施的管理和利用,明确专人具体负责管理.

只有结合当地实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因地制宜的扎实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使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变化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不规范走向规范,并将各种规范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逐渐扭转农村社会风气,并最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真正做到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