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社会管理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48 浏览:13280

摘 要: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等多维度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一方面,新媒体以便捷、高效、即时、互动等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在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关 键 词:新媒体;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3)11-0045-04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简介:金艳荣(1964—),女,吉林榆树人,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职能、危机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HZKT076.

每一种生产工具都呼唤着与其相适应的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生产工具与社会管理方式二者在互动同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等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1](p2)当前新兴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2]同时新媒体带来的汹涌澎湃的网络舆情,也对既有的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进而改变着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视域下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度,尤其是互联网所营造的新型的公共话语空间,形成了网上网下互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融合的格局,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互联网自身的初始功能,使政府管理面临新的形势.


⒈新媒体激活了公众政治参与的原始冲动,使网络空间出现了众声喧哗的景象.传统的话语体系基本上是单向度的,话语秩序是平稳安全的,主流话语体系占有绝对优势,从大政方针到百姓民生,政府主导性地替民决策,民众被动地听从指挥.网络论坛为公共领域建构了参与者可以充分沟通的媒介平台.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受众成为平等的个体,他们自由参与话题的讨论、发表意见,不再因受身份、地位、种族以及所属群体的约束和影响自己真实意见的表达.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冲击了原有的话语秩序,由于网络参与的低门槛和匿名性,使网民们能够像“黑夜政治”中的市民一样踊跃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能手握麦克风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广受民众欢迎,人们不再只崇尚主流声音,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可以通过各种论坛、博客、微博、空间、发帖等多种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一遇有公共话题网络空间便哗然一片.

⒉新媒体开辟了新的公共话语空间,助推了公众参与.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论坛时代、博客时代已升级到微博时代.人们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了虚拟的“广场性质”的话语空间,尽情互动交流、讨论.这是新媒体自组织力量的发挥.不带有意志的争辩:有的可能是草根自己的主观想法,有的可能是专家的权威解释,有的可能是网络名人的一家之说等.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发表见解没有职位身份的约束.经过讨论争辩,有些观点可能会占据上风.此时,网络已经不仅是传播媒介,更是一个重要的话语平台、一个开阔的公共空间.比尔·盖茨从“理想市场”的立场出发,明确表示“信息高速公路带给人们的美妙事物之一始在于,与物理世界相比,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公平.”[3](p206)他进一步指出:“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都在为平等而努力,我们也可用这种平等来帮助我们认清一些社会学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物理世界中并未得到解决.网络并不能歧视和不平等这些障碍,但却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4](p206)

⒊新媒体增强了社会联络的广泛性,使虚拟世界里的人们逐渐走向联合.新媒体使人们进入了重新联合的时代,“在‘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常用‘脱域’(解辖域化)来指称‘个人和团体摆脱压抑性社会规则之控制、创造新的生活和存在模式的必由之路’”.[5]新媒体的社交网站等使人们能够跨时空、跨阶层、跨种族地进行自由交往,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寻找交往对象,通过网络可以即时沟通,网络语言没有了繁文缛节,沟通没有了寒暄客套,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虚拟社区使交往联络更为便捷.在网络先进技术平台的支撑下,通过某个兴趣一致的议题或网民普遍敏感的事件,人们便迅速地聚集到网络社区,这个孕育和发展过程往往在瞬间就可以完成.这个虚拟社区形成之后,就为网下社会活动打下了基础.网上议题一旦出现,就会激发网民参与的热情和冲动,从陈述一件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到情感的交流,从追究事实真相到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就事论事到探讨事件背后的相关问题,随着网上热点事件的不断发酵,网民往往会由最初的一个个松散个体逐渐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组织,并从网上走到网下,由此展开社会活动.

二、新媒体视域下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改变了政府治理的环境,而且新媒体自身属性所呈现出的特性,从不同侧面暴露的社会问题,对既有秩序产生了冲击,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

⒈新媒体去中心化弱化了公权的权威.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挑战了公共权威.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认为,数字化生存使“传统的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6]网络上人人都可发声,开启了以个体为核心的华山论道新时代.一些腐败现象或个别领导干部失职渎职行为,通过网络媒体无限放大、渲染,网民们以自媒体形式积极参与其中,对政府权威提出质疑甚至是抨击.随着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特别是一些“公知”发表的各种政治见解和治国主张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加之一部分网民紧紧追随成为铁杆粉丝,使一些没有基本判断力的人混淆了事非.人们开始崇尚新的权威,或自以为自己就是权威,或推崇意见领袖为新的权威,自然使原有的权威受到质疑,或失去原有的绝对霸主地位. ⒉网民的非理性表达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网络的匿名性使很多网民根据或真或检测的只言片语信息,通过微博、BBS、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主观推断,有的借此恶搞,发泄自己的情绪;有的进行人身攻击,形成了网络语言暴力.这种在网络上采取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7]网民们以其“朴素的正义观为出发点,以朴素的善恶、对错为标准,基于道德要求,对司法审判工作与个案工作和个案裁判作出评价,所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民众意愿.”[8]当事人在非理性攻击下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网民们对其进行道德审判,从而影响到司法公正审判.更有甚者,采用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这种极端狂热的方式,对当事人及其祖宗三代进行追查,并将其职务、出身、住址、财产等进行,使之精神受到了极大伤害.这些行为是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的一种侵犯,微博、微信等新载体又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侵犯行为的传播速度.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进而影响到社会秩序.

⒊新媒体蝴蝶效应强化了民权的效度.在现实生活中,网民在遇到不公平对待及权利受到侵害时,新媒体无疑为其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网民如果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境遇传到网上,就会形成非常强的蝴蝶效应,迅速引起网民的围观,此时,在舆论的压力下,公权力便会介入,使网民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于是,人们注意到网络的力量,开始无限制地利用网络主张权利,无视所辖政府的存在.有些问题在当地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传到网上.正常的执法工作在网民的断章取义之下通过随手拍直接转到网上,于是就出现了与事件事实真相相反的解读,公众将矛头转向政府.特别是在网络监督助推之下使一个个落马后,网络监督公权不仅成为时尚,而且使监督超出了一定的边界,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⒋网络公共事件从网络虚拟世界走向现实.所谓网络公共事件,“是指由特定突发事件引发,以互联网为主要活动平台,众多网民共同参与,围绕特定目标展开,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对事件当事人或相关责任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危机事件.”[9]网络公共事件本身具有双向功能,一方面,具有正向功能,网民发挥其监督作用,积极地推动事件呈现出原貌(如“纸老虎”事件、“”事件),同时进行的网评,针砭时弊(如辽源环保局长不当言辞事件),推动了政府治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具有负向功能,网络公共事件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一些情绪化的表述,很容易导致事件被放大和失真,遮盖、混淆了公共事件的本来面目,导致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容易衍生出其他严重的社会危害.网络公共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最大挑战是其导致的网下行动.网络公共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在网上的促动下开始串联网下行动,如黑龙江省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事件发生后,就有网友自发地到方正县往纪念碑上涂油漆,并通过网络微博直播.一般来讲,网络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是因为出现了某一热点问题,而且通过现有的体制框架解决不了或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网民通过网络沟通信息,激发人们普遍的认同感,形成一边倒的趋势,进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之后再通过网络联络走向现实社会,形成有目标、有组织、跨地域的行动,有的还得到了网民自发的资助,形成浩大声势.由于多数网民对事件不甚了解,热点事件离自己又有一定距离,只是出于“正义感”,通过即时通信工具沟通交流,迅速产生了共鸣,于是就产生了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抨击事件背后的相关政策、体制、制度等问题,并以此给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施压.

三、新媒体视域下政府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新媒体在为政府管理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利用新媒体来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同时还要适应这一形势,在社会管理方面把培育机制、搭建平台、发挥作用作为新媒体视域下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⒈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形成广泛运用新媒体的思维.首先,用开放思维广纳民意.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家长式”的“替民决策”,忽视民意的作风.新媒体时代不同阶层的人都在发声,因此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可能来自草根阶层,也可能来自精英阶层,还可能来自当事者自身.新媒体时代的这种民意更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来搜集民意,倾听民声,将其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参考.其次,用合作思维实现政府善治.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现代政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下广大网民对国事家事十分关注,对各种敏感事件抱有热情,并能够发表评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是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发端,是公众参与应具备的素质.因此,政府治理要扩大主体范围,让百姓为自己的事情拿主意、想办法,一方面,让他们更了解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其增强主体意识,不再仅仅当看客,而是激发其潜能和智慧,实现共同治理.再次,用放权思维实现监督管理.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内的各职能部门和对外的市场的监督管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监管经常有断档和不到位的地方.民众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主体,囿于信息封闭和监督渠道不畅通发挥作用有限.当前庞大的网民队伍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应该充分利用这部分社会监督力量,在网上进行监督管理,当然,其前提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引导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⒉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式.首先,要开辟现代化网上办公新平台.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开设政务微博.随着微博功能的拓展,如微博将逐渐增加文件传输、音频视频直播功能等,微博将成为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中心,并在怎么写作民众、亲民沟通、网络问政、舆情引导、应急救援、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利用政务微博增加政府公信力,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进行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它能及时地反映出社会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及网民们的基本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但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却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公众的意见.有时舆情是在谣言的蛊惑之下由于不明事实真相的人跟风,形成了一边倒的话语导向,虽然离事实非常遥远,但却可能产生很大的负能量.对此,政府应该及时跟踪,根据事态发展程度进行准确研判,进而以事实为根据进行舆情引导.再次,搭建新媒体的社会管理平台.“公共领域”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在他看来,公共领域就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在此空间内,公众能够自由表达与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和共识.网络公共领域也可以称为网络社区,网民们能够集中于此探讨、争辩相关是非曲直问题,这也是网络所独有的自组织形式.这个平台不可小觑,人们的观点看法呈现于此.通过激辨,通过权威人士的解读,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所以,政府要关注这个空间. ⒊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首先,通过新媒体信息建立预警机制.新媒体海量的信息,通过电脑软件能够扑捉信息背后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代表着一种社会情绪或隐含着某种社会问题,甚至可能触及现阶段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廉政、城乡融合、公民参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捕捉预警信号,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尽早识别潜在风险的类别、风险等级、风险的起因及走向.如果这种问题信号被忽视,其背后蕴含的危机继续酝酿,就可能产生事态被扩大的后果.因此,应通过海量信息释放的信号进行风险分析,针对不同的隐含的社会风险进行评估,尽早采取防控措施,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完善化解社会矛盾关口前移的预警机制.其次,建立网络异常信息处置回应机制.由于网路信息渠道畅通,因而各种信息特别是异常信息会经常出现.如网民的紧急诉求、格外引人注意的异常信息,很快便传遍网络,这些信息真检测难辨.对此,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随时对网络进行监测,一旦遇有异常即进行快速反应,责成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各种诉求,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最早于2009年就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处理突发事件“黄金4小时”理论.认为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是4小时,如果政府失语,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成为有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再次,建立善后处置机制. 善后处置是网络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环节.网民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而且关注的网民与该事件可能不是直接利益相关者,所以公共事件的处理结果必须通过网络给予公布和通知,从事态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到政府处置的措施和成效的总结,从相关责任人和责任机构的责任追究到政府的后续措施,从应对能力评估到相关网民心理安抚等都要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与众.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机,避免同质同类的公共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周宪,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0.

[2]孟庆梅.让网络成为地方工作的得力助手[EB/OL].中国网,2010-07-14.

[3][4](美)提姆·鲁克.应对数字鸿沟——计算机世界里的严峻现实[A].梁枫译.载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梁伟发.对广东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EB/OL].南方网,2011-11-18.

[6](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7]播.浅析新媒体时代公民的非理性表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8]杜骏飞.网络社会管理的困境与突破——‘“”解析[J].传媒,2008,(04).

[9]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01).

(责任编辑: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