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2 浏览:8471

〔摘 要 〕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包括: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差问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反差问题,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反差问题;要大力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这包括:强化党和政府发展文化的职责,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外来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怀,要重视对新农村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制度创新,这包括:创新文化行业准入制度,创新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制度,创新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创新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供给制度.

〔关 键 词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21-0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必须实现制度创新.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 〕 为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提上日程.

一是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差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与此相比,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却相对滞后.虽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适应.反映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上,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明显高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反映到生产上,就是文化GDP比重明显偏低;反映到综合国力上,就是文化软实力明显比不上经济硬实力,文化走出去还较为薄弱.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发展力度.

二是高度重视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的反差问题.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出现,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呈现出了多元化、活跃化的态势.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文化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积极探索、大胆创造,大力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大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力度,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一直影响着这两个诉求的实现.问题之一,就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主体文化单位不但数量少,而且普遍规模较小,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活力与创新能力不够,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之二,就是我国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共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供给,就存在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两个问题.尤其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不均衡供给,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项目安排等的地域性、身份性有别,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在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三是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反差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是一种商品,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创造和生产要追求经济效益.但由于文化产品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它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引领风尚、教育民众、怎么写作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文化企事业单位在为社会创造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的时候还必须考虑社会效益.正确的做法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 〕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但考察目前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失衡,文化企事业单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情况大量存在,这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影响文化建设顺利推行的重大问题.

二、推动文化建设要大力创新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时间,基于改变物质文明不发达的现状,国家把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了经济发展领域,文化发展从属于经济发展.如今,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既往相比较,文化发展的迫切性和独立性要求已经显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文化建设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理念.

一是强化党和政府发展文化的职责.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整合社会文化资源、组织社会文化生产,推动文化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将沙化的社会凝聚起来,是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尤其是目前,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非政府文化组织和文化单位还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党和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文化发展责任.为此,党和政府必须对文化发展投入相当的精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予以推进.同时,党和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完善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他们不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因此,在谋划文化建设发展的时候,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我们必须要把文化建设的主体定格在人民群众身上,对其创造者和享受者的身份予以尊重,把文化建设当做重要民生工程来推进.一方面,要合理平衡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文化发展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怎么写作,把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独特性的文化想象力、创造力和消费力作为一种价值和财富来对待. 〔2 〕 另一方面,要组织、教育、引导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走基层转作风转文风,深切地去感知时代变化、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自觉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需求得到更好保障、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三是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实践的成果,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历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延续和发展来说,离开传统就会丧失自我,丧失根本;离开继承与弘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就难以延续,其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就难以保持.因此,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有高度的自信,要以高昂的姿态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去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四是对外来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怀.当今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交往已经日益频繁和深入,但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目前,文化力量的强弱已经日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呢?文化有自身发展规律,它是同一定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和传统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民族性特点的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来说,我们当利用全球化的机缘使自己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考察问题,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以促成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同时,还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大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开放、进步的形象.

五是要重视对新农村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松动带来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人群组织方式、居住方式和交往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从居住方式看,群体积聚的新农村代替了传统散居的村落,高楼组成的社区代替了传统的街道;从交往方式看,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走进了陌生人世界.这些变化,引起了人们文化消费途径、方式和内容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开始呼唤建设和发展与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新文化.顺应这一要求,我们在从总体上筹划文化发展的时候,必须重视新农村文化发展和社区文化发展.要重视和发挥基层文化能人以及群众中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鼓励优秀专业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要加强新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国家要承担起主要责任,同时也要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农家书屋、社区活动中心这样的文化设施;要广泛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创造生产与新农村和社区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精神文化产品,鼓励志愿者怎么写作基层文化建设.

六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文化发展方式.文化产业化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既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也促成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的发展有了内生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文化产业化也让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使文化发展有了一支个人创造力与团体创造力可以深度整合的专业团队,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有了可靠的人力保证.考察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虽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势头良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主体文化单位数量少,普遍规模较小;产业中公有制企业居多,民营和个体文化企业较少,外资参与更少,且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巨大的刚性文化需求面前竞争不足,引起了文化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和市场偏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愿望受到抑制,企业也没有因为消费扩大而获得发展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三、推动文化建设要实现制度创新

文化发展涉及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是文化建设有序开展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一系列涉及文化建设的制度,这些制度虽然为文化建设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一是创新文化行业准入制度.改革开放以前,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国实行的是一元化的政府领导和管理体制,文化行业对非政府和非公有制身份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非“一元化”的文化形态是封闭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步放开了这一限制,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上开始有了非政府文化组织和非公有制文化单位,文化的内容也开始多元.如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文化发展和一元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发展局面已经形成.但从非政府文化组织、非公有制文化单位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顺应文化自主发展规律,能够有效整合文化发展资源,满足多元化文化需求这几个方面来看,目前这一制度还存在发展创新的空间.为此,必须创新文化行业准入制度.首先要确立文化市场的主体.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游离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文化组织,尤其是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文化单位,虽然游离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却在某些领域进行着垄断经营.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攻坚,重点就是要打破这种奇特的二元结构模式,让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同时还要对非政府文化组织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予以确认,以营造政府、非政府文化组织和市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良性互动的文化建设生态.


二是创新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制度.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制度是指对国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把握和掌控,制定推动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各种文化主体的文化活动进行必要监督和管理的制度.这一制度涉及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2006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就对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进行了规范.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制度对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实际运行来看,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政府“越位与缺位”问题.越位,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行政干预过多,管办不分、政企不分、职能交叉和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等;缺位,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典型的就是忽视文化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以致一些恶俗文化滋生蔓延.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制度缺陷有关,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要对央地关系、政府间的层级关系以及政府与文化企事单位的关系加以明确.既要合理配置和平衡彼此间权利义务,又要实施双向扩权.政府和上级政府要明确怎么写作文化建设的责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文化发展的职能,尽量减少对地方政府、下级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预.而地方政府、下级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也要专注具体工作的推进,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创造生产好自己的产品. 〔3 〕

三是创新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扶持、银行贷款支持等财政税收金融手段为文化产品生产和怎么写作提供资金,以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有些问题亟需解决.比如,目前我国大量中小型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受资金和税收问题困扰,尤其是历史和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缺少资金支持的问题.再比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国税为基础的国家财税体制和以地税为基础的地方财税体制.这一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国家能够从宏观层面解决全社会总体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怎么写作的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了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解决本地公共文化怎么写作问题的权力.从这一套体制建立的初衷看,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但现实当中也出现了政府层级之间、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分割文化财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如今已严重影响到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一方面要对财政支出的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尽量减少财政支出用于投资的部分,增加财政支出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部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对财政支出的融资进行调整,除个人所得税之外,考虑将国企包括文化领域的国企作为融资对象,让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供给制度.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供给制度是政府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怎么写作对象,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的制度. 〔1 〕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特征决定了均等的向全社会提供基本的、便利的公共文化怎么写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由政府单独提供.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制度有了松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了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的筹资由政府承担,强调公平;而提供则更多由市场承担,强调效率的供给模式.这一模式试图将效率与公平兼具,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也出现了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形,尤其是在城乡分治、财政分权的体制下,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地方对公共文化怎么写作的财政资金投入不一,导致了不同区域、不同地区尤其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公共文化怎么写作方面的差异.面对这一差异,人们呼吁对这一制度作出调整的声音越来越大.未来我们必须对此作出调整,把制度追求的目标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 .这就需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精品文化战略,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此为抓手来数量与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的二元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