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169 浏览:93410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的经济衰退,欧美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巨大冲击.作为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量的减少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为了针对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我国2008年改变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短时间内能拉动经济,避免了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陷入全面的衰退,但过多的增发货币为后来的通胀埋下了伏笔.根据经济学的理论,货币的扩张并不能影响自然产出水平,多余的货币最终会完全反映到水平上来.在2008年至2009年通胀短暂地由高到低的波动后,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通胀率开始逐步走高,一方面,10月中国工业生产增速同比上涨13.1%,较9月增速略有下滑;另一方面,10月中国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从历史上通货膨胀的后果来看,通胀对于经济的危害是极大的,是一个关系到经济与社会是否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分析清楚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是制定合理的反通胀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综述

对我国通胀的成因,国内众多学者展开了分析.例如李斌(2010)从流动性过剩和不足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闵娜、付雯潇(2011)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通胀的成因展开了分析,得到我国目前通胀主要是输入性因素造成的结论.张成思(2009)从外生冲击、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现象.赵昕东(2010)利用结构VAR模型对通货膨胀的各种成因进行了分解.以上文献都对我国通胀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讨论,但存在片面性问题,要么仅关注通胀的供给影响因素,要么仅关注通胀的需求影响因素,而很少有文献能同时从需求与供给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对通胀成因的分析.根据经济学理论,通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需求因素,需求因素主要体现在货币的数量,一般用货币发行数量来衡量;另一方面主要是供给因素,供给因素主要通过产出的供给数量来衡量.这两种因素尽管都能推高物价,但是它们对经济冲击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需动型的通胀在引发物价高涨的同时,产出水平也会高于自然产出水平;但若诱发通胀的因素是供给冲击,对经济冲击的后果更加严重,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不但推高了物价水平,同时还会降低产出水平,造成高物价与高失业并存的“滞涨”现象.

现代关于通胀的经济理论的研究一般是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展开分析.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七十年代的滞胀现象发生后就不复存在了.弗里德曼后来修正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发现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简单来讲,弗里德曼的观点就是通胀不仅与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有关,而且也与通胀自身的预期有关系,并且能够推导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关系与总供给曲线是等价的.从总供给关系来看,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实际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关系,它实际上包含了工资制定关系与商品制定关系.工资制定关系显然与劳动力成本是紧密关联的,是由失业率、工会谈判能力、通胀预期等因素决定;而商品制定关系是由商品加成定价因子、原材料、工资成本等因素决定.因此,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包括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劳动力成本、反应市场垄断势力的加成定价因子以及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是单纯从总供给的角度描述了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因素,实际上,通货膨胀还受总需求关系的影响,总需求关系实际就是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关系.具体来说,总需求关系就是产出与实际货币余额、财政支出、税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将财政支出、税收等因素视为给定,总需求关系就表现为产出与实际货币余额之间的关系.为了简化分析,检测设这种关系是线性的,那么用变化率表示这种关系就是:通货膨胀等于货币增长-正常产出水平.正常产出水平是指因为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潜在产出水平的增长.因此,从总需求的观点来看,对通货膨胀有影响作用的还有货币增长率、产出水平、财政支出等需求因素.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在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中,我国通胀是受到供给与需求两个因素同时作用的.

一方面,货币的发行增长太快以及投资基础建设的财政支出过于迅速,这些都从需求面拉高了通胀水平.过去我国货币的超量发行是在世界各国中所罕见的,过去二十年我国广义货币供给的目标增长速度通常在18%,一直高于GDP的增速10%,现在我国的广义货币对GDP的比值已经达到180%,这些过度发行的货币不仅直接推高了通胀,而且改变了人民对于将来通胀的预期,间接地进一步推高了通胀水平.财政支出从2000年至2011年也经历了过快的增长,2000年至2005年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速为18.5%,而2006年至2011年的平均增速更是高达22.1%,这样的财政支出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正常增长水平,也从需求面拉高了通货膨胀.因此,反通胀的措施中,需求的控制尤为重要,控制货币的发行速度、削减庞大的财政开支都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的过快增长.特别是鉴于我国的国情,地方政府因为政绩工程的驱动,都有强烈的投资,而银行因为从属于政府缺乏独立性,往往为了配合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扩大放贷规模.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仅为以后的通胀埋下伏笔,还因为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低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例如金融危机时期,过量的货币增发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投资的低效率又造成了许多行业产能过剩,比如钢铁行业,前几年盲目的过度投资造成今天钢铁行业的巨额亏损,许多投资新建的工厂几乎都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从长远来看,在潜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增发只会等量地反映到水平上,推高通胀;而政府投资则会等量地挤出私人投资,使得私人经济的规模相对缩小,这几年“国进民退”现象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源自于前几年盲目的货币扩张与财政扩张. “国进民退”现象对于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首先,私人产业的收缩意味着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功能的弱化,而资源配置的扭曲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会扭曲收入分配机制,造成非常大的贫富差距.其次,私人资本的收缩会极大地减少就业岗位,造成就业难的困局.这一点从地域之间就业的差别就可以看出来,“长三角”地区的私人经济非常发达,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很充足,而内地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就业就要困难得多,所以劳动力往往是从内地流向市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另一方面,从总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际原油的飙升对通胀也起了显著的作用.首先,由于劳动工资合同的推行以及最低保障工资的实施引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因素最终传递到商品从而推高了通胀.我国自实行劳动合同法以来,规定企业必须购写员工的保险金,这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力的使用成本,而提高的成本最终会反映到商品中来.其次,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的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因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垄断联盟存在,大幅度地提高了大宗商品的,而最终原材料的上涨也会传递到终端商品,造成的全面上涨.例如,前几年国际铁矿石三大巨头组成了垄断联盟,使得铁矿石暴涨.还有石油垄断联盟欧佩克操作石油,使得原油在最近几十年翻了许多倍.70年代油价的飙升直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滞涨”现象.因此,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制定合理的劳动力工资增长幅度,减少对进口大宗商品的依赖是反通胀的有效手段.从政策层面来看,首先,使得人民收入增长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一方面,收入水平增长太慢无法拉动内需,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增长太快则会抬高物价,造成通胀的恶果;因此,实施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计划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我国必须转变高投入、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才能减轻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反通胀的政策措施

本文通过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发现过快的货币发行速度以及过快的财政支出增速都会造成物价的过快增长,产生所谓的经济过热现象;而劳动工资水平、原材料的上升会同时抬高通胀和压低产出,产生所谓的滞涨后果.概括起来,反通胀的政策措施应该包含以下几项:第一,适度控制货币的增发速度,减少财政支出的规模.这一方面能够改善人民对于通胀的预期,减少反通胀的成本,另一方面能够通过税收的调节增加人民的收入,改善目前内需不足的困局.第二,劳动力的工资增速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应该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盲目和过快地推高工资水平只会推高物价,造成推高通货膨胀的后果.第三,经济的快速发展从长远来看应该减少对于进口原材料资源的依赖,转变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高效率地使用能源和原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减轻国际大宗商品波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J].金融研究,2010(4).

[2] 闵娜、付雯潇: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模型分析[J].当代经济,2011(1).

[3] 张成思:外生冲击、货币政策与通胀持久性转变[J].管理世界,2009(7).

[4] 赵昕东: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解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