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3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13 浏览:120409

摘 要 :中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业绩.对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异常波动,政府多次采取了大规模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危机问题.应该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密不可分的.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一、引 论

宏观调控一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经济学专业术语,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概念创造[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管理方式也在转型,宏观调控发挥着越来越令人关注的作用.

宏观调节的提法最早见于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表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文件提出:“越是搞活经济,越要重视宏观调节,以利于调节社会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流向,调节产业结构等”1985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指出:“等在于一些同志较多地重视微观放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贯彻党、国务院关于加强宏观控制的指示.”这是宏观控制首次正式出现在公开报刊上.1988年9月26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这次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等必须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五管齐下,进行宏观调控.”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其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宏观调节、宏观控制到宏观调控的过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克服市场调节天然存在的某些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中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的区别

在西方,并未将国家干预与宏观调控区别开来,但是,宏观调控仅仅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完全包含国家干预的所有内容[2].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界定、论述相比,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首先,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制度一般被认为是外生的,但中国的宏观调控被中国和政府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其次,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针对结构问题,但中国的宏观调控始终在强调结构的优化;第三,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还包括行政手段[3].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产物,其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训并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未来,中国经济体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继续完善,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4].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业已进行的几次大规模宏观调控.其特点是:(1)从1986年的宏观调控开始,政策当局注重运用相应的扩张性与紧缩性的政策工具对经济的冷热状况进行调节.(2)1991年宏观调控形成经济的“硬着陆”,其原因在于政策调整的力度过大.但此次的特点是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基本确立了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框架.(3)1992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是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4)199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第一次使用扩张性政策来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5)2003年以来宏观调控针对的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扩张带来的局部经济过热.决策部门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采取点刹车的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据此,有学者认为:“正是我们多年来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过剩生产力的产生,成功避免了经济过热,实现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5].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宏观调控巩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将改革持续推向深入[6].(6)200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计划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在不断向好的方向运行,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

我国经历了30几年的摸索和创新,宏观调控的中国特色还可以从西方媒体的评论中得到佐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宏观调控就“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和赞赏”[7].朱基指出:“我们的所有宏观调控措施都不是照抄西方模式,都是有中国特色的.”[8]具体来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 不拘泥于西方的传统,大大拓展了宏观调控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既有对经济全面过热的治理,又有对有效需求不足和局部过热的治理;既有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又有对通货紧缩的治理.从政策措施上看,有紧缩性政策,也有扩张性政策.从调控手段上看,有直接的行政手段,也有间接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既有全面的“一刀切”,也有“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从调控时机上看,既有最初的治理性的被动调控,也有近年来的主动调控、事前调控和预防性调控.

第二、 凸显了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表明了宏观调控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程中,我国的宏观调控重点是要解决在市场体制下所存在的市场缺失、市场失灵等问题.因此,反复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发展的障碍.

对于我国的宏观调控,西方主流媒体则称之为“macro-economic controls”.这都说明了中国的宏观调控确实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区别,只有那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才是我们最佳的路径选择.(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