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62 浏览:22286

【摘 要】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因素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作用.

【关 键 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 扩张 协调配合

一、问题的提出

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面对欧债危机、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面对如何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的难题,有必要从全局着眼,从政府政策手段综合平衡协调的角度去考虑财政支出扩张性.财政支出扩张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政策手段运用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认识货币手段的主观目标和客观效应对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来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

二、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应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

由于我国本轮经济的收缩期与世界经济的收缩期叠加在一起,又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了收缩的时间延长和幅度加大.使得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既有短期性的,又有中长期性的;既有总量方面的,又有结构方面的.面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政策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很显然,只采用一项经济政策绝不可能实现目的,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难以独立承担起推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标和实施的措施、手段以及工具又是不同的,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存在着某些矛盾.在综合运用各项经济政策时,需要处理好这些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各项政策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够治理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使中国经济运行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银行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储蓄资源,都有可能引起基础货币供给扩张.在增发货币方面,理论上讲,两者可以同等程度放大,但问题是谁也无法承受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对财政支出扩张客观上起到限制作用.贷款增长幅度反映的是间接融资的储蓄动员效应的放大程度.现在我国的储蓄动员由于股票市场低迷、严控企业债券发行,起主导作用且操作简便的就是银行信用扩张.对财政来说,贷款增长会压缩国债发行空间.对高利润追求的本性使得机构投资者不会过多持有国债,银行当然也乐于放款.所以,不能认为财政扩张支出时发行国债没有硬障碍.而且,货币供给扩张时,资本市场会被激活,大量资金会流入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另外,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结构已发生变化,消费信贷成为居民重大支出的资金来源.从今后趋势看,房价如果下调,购房者会借低利率之机介入房市,此时,房贷规模自然膨胀.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储蓄动员,当然会压缩国债发行的空间,也会抬高国债发行成本.

因此,在全面启动增长上,货币政策显然有作用空间.货币政策的切入点是直接刺激市场投资需求,而市场主体积极性的强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货币供给扩张过程中,调低利率、放松贷款限制的直接效应是限制财政支出扩张.

2.财政政策具有结构特征,货币政策具有总量特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只有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把政府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做到在有效刺激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目标的实现.

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收入和支出来调节经济结构.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因此,财政赤字或结余都不能太大,这使得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反,财政政策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作用要大得多.市场机制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了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干预.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主要表现在:通过扩大或减少对某行业的财政投入,来“鼓励”或“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即使在支出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政府也可通过差别税率和收入政策,直接对某行业进行“扶持”或“限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结构的效果.

货币政策扩张的优势在于既可充分调动存量货币,又可直接增发基础货币,这对投资和消费的扩张具有无可比拟的诱惑性.其本质上是把更多的储蓄吸收过来注入到实体经济,反过来又使货币供应量按乘数效应增加.从总需求扩张诱导的角度看,利率下调对投资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吸引力最强.我国现行制度基本不允许实施财政贷款,财政对投资的支持,要么是无偿拨款,要么是贴息,但这两者资金额都比较小,而且不可能大幅扩张,因为财政支出主要是保公共产品供给.货币供给扩张恰好打消了人们对财政资金的期望.现在刺激总需求,从引导全社会投资和消费角度看,冲击力最大的还是货币供给扩张.但货币政策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银行运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调节社会总需求.可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是追求盈利的,其在带动资源配置方面要体现市场原则的基本要求,政府不能指望信贷资金能直接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投入预期收益率低的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产业.如果真有银行信贷资金做到了这一点,则其背后往往有财政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经济结构矛盾和总量矛盾,必须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

从财政政策调节看,对总供给的调节首先反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调节,如财政运用税收、贴息和投资政策,引导货币流向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对总需求的调节主要通过扩大或缩小财政支出,以结构调节为前提,以刺激和抑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银行投放货币和再贷款等手段控制基础货币量,通过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控制基础货币乘数,以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同时,银行在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基础上也会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运用财政政策启动经济较为直接、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往往起的立竿见影的效果,适用于公共性和难以取得直接回报的项目.货币政策需要通过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金融体系间接作用于社会,其效果的显现通常存在着一定的时滞,适用于那些在比较短时间内能够得到直接回报的项目.同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所需的技术改造和为解决就业所需的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主要不能靠财政手段,而要更多地依靠信贷手段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视其回报情况的不同,有的可用财政手段来启动,有的也可吸收非财政性的资金,包括信贷资金来实施.正因为财政手段与货币手段各有长短,所以两者必须紧密配合,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样才能相互扬长避短,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三、结论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我们应注意避免财政政策在作用的发挥上与货币政策发生冲突、相互抵销.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因素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作用.当货币政策已发挥出刺激需求作用时,可考虑压低财政支出扩张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