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花钱:公共财政周期性病灶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67 浏览:33304

既然财政部负责人明确表态“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既然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2009年三年间,各级政府在当年年底分别突击花掉1.2万亿元、1.5万亿元和2万亿元.而在当下的2011年,财政部门不得不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的去向.那么,仅仅以此为据,将年底突击花钱视为公共财政遭遇各级政府部门以官之私利逆袭公益、公众、国家、上级,而导致的一场人为灾难,就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描述.


试想一下,多大的天灾人祸,才会损失数以万亿计,各级政府“年底突击花钱”就更加生动、怵目和惊心了.另一方面,将“年底突击花钱”看作是一个久治不愈的痼疾,也有诸多事实为依据,从病理角度讲,理所当然属于确诊.

公共财政领域这个周期性的病患,每当发作,纳税人纷纷表示关切,乃是势所必然,也是分内之事.毕竟但凡有点公民意识和公共财政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败家行为,分明是在挥霍国民的血汗,透支政府的信用,侵犯公众的利益,败坏国家的未来,实在是容忍不得.特别是在经济大气候已然冰冻,经济小气候开始飘雪,以及社会稳定而物价欠稳,思想和谐而生活维艰的情况下,公众积极知情、表达、参与、监督,不但是权利,而且是治病救人和自救的正义之举.

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关切中折射出了国民优异的素质―公众格外小心翼翼、实事求是―突出表现在不到特定的时间,各级政府年底突击花钱这回事鲜有人提及;同时,在没见统计数据披露,大伙也知趣地当什么也没发生而缄口不言,很有点官不报民不究的风度.

而且,面对一堆抽象得像无味的白水面条的统计数据,公众还积极配合舆论,到处发掘具体事例,权当可做佐料酱醋姜葱,以期能做成一碗打卤面,确保口感十足.

细节决定成败,故而,许许多多鲜活事例就这样浮出水面: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省直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花了3000万元,写下了市价1500万元的物品;北京市授意所属国企提前发放年终奖,以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7%的政绩目标;还有深圳花160万元翻修尚未验收的天桥;长春警方采购单价近3万元的笔记本电脑;广州修地铁节约了18个亿,招致“钱没花完、绩效不好”的批评等

更具体的细节也比比皆是捷报频传:有税务员抱怨年底写的人太多,“太多项目集中在年底开展”;有电影卡推销员四处宣传“年底预算花不完的都可以找我”;有科技人员在网络求助:“突击花钱到底应该写些什么,才让人感觉不太浪费资源”

其实“年底突击花钱”既是痼疾也是常见病,虽然有评论激愤地指斥已经“病入膏肓”,其实并非不治之症,相反,倒是病根清晰浅显、病状虽显著但病人不痛不痒,病情呈亢奋状而时紧时松.各路仁人志士纷纷主动请缨,主动对此痼疾开展一系列的切、望、问、诊,开出大同小异的药方,殊不知但凡是“年度突击花钱”的地方政府部门,压根感觉不到所谓的体制弊端,机制失灵,反倒是觉得自己机灵;大呼救助的人忧心如焚之际,他们没准正捂嘴窃喜呢.

如果撇开情感因素,将“年底突击花钱”的政府部门视为一个个为自己利益而奋斗的有机体,换位一想,不难发现这个痼疾恐怕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它们,“年底突击花钱”其实挺理性:既然能花等于能干,可以彰显绩效;能花才能拿得更多,为来年预算的丰裕打基础;节约预算不褒反贬,傻子才不“突击花钱”呢.公众只有临时抱佛脚咋咋呼呼,财政部也要年终临头才摆出严防死守的态度,落得个“上边吃紧,下边紧吃”的结果,既在意料中,也在情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