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大战三星:律师赢了,消费者输了?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79 浏览:106889

对于全世界的铁杆“果粉”来说,8月25日是他们值得欢庆的“胜利日”.这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苹果与三星的知识产权官司落槌,陪审团作出了支持苹果的判决,三星须向苹果支付10.5亿美元的赔偿金.乔布斯的继任者—蒂姆库克在判决后给全体职员发送电邮称:“今天是苹果获胜的重要日子.陪审团认定三星行为是故意的(willful),并明确告诉大家偷窃(stealing)是错误行为,我们对此给予喝彩.”

“果粉”们把三星公司(Samsung)蔑称为“Samesung”,讽刺其只会原样拷贝(copy)苹果公司的设计和技术.《经济学人》杂志在评论此事时也用了个一语双关的标题—“CopyThat”.在英语里,词组copythat可以表示“收到(指令)”之意.显然,除了“抄袭”,这个标题还喻指苹果和三星的全球知识产权大战,其实硝烟刚起,远未结束.

那么,到底是谁copy了谁呢?这一判决对全球IT又有怎样的影响?

有趣的是,在判决此案的北加州联邦地方法院,主审法官是44岁的韩裔女法官高兰惠—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的首位亚裔女性法官.和奥巴马一样,高兰惠也是哈佛法学博士.经过9人组成的陪审团的认定,三星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多项设计均侵犯苹果专利,并以低于苹果售价的占据国际市场,侵权事实成立.

三星输了在苹果家门口的官司,而同日,在三星的家门口,韩国首尔地区法院也就苹果和三星之间的专利纠纷作出判决,却是“各打五十大板”:认定苹果侵犯三星两项技术专利,需赔偿3.5亿美元;三星侵犯苹果一项专利,需赔偿2.2亿美元.

同样,两大巨头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官司也旷日持久,互有输赢.可见,在谁抄袭了谁的问题上,在技术上进行判断和认定不容易,也很难用贸易保护或民族主义情绪来定论.就像如今其实已经很难认定什么是“日系”、“德系”、“美系”一样,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事件,对与错往往纠缠不清.

长期以来,三星和苹果亦友亦敌的关系,可谓是当下全球化商业的一个生动写照.三星一直是苹果产品核心部件的主要供应商,而苹果之所以中意三星,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其近乎苛刻的供货条件.据估计,苹果2012年对三星的采购额可能高达110亿美元.《朝鲜日报》曾报道,2005年,正是有了三星的合作,苹果才能以竞争对手产品的半价推出iPodNano,一举占据MP3江山.

亲密关系在iPhone、iPad面世后开始发生变化.而随着三星智能手机Galaxy的崛起,蜜月结束了.据市场调查,今年第二季度在北美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上,苹果公司销量为850万部,居首位(占有率33.2%),三星电子销量为600万部,位居第二(占有率23.4%).苹果的江湖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苹果的敌人其实还有一个—谷歌开发的安卓系统.加州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教授罗伯特莫吉思对《纽约时报》说,苹果打官司真正的对象其实是安卓系统.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生前曾狠批安卓阵营是“小偷”:“如有必要,我会利用直至死亡的剩余人生和银行里的400亿美元存款去摧毁安卓系统.对于盗窃而来的安卓系统,甚至可以发动核战争.”苹果公司独立开发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iOS”,并应用于iPhone,由此开辟了智能手机市场,但谷歌免费向智能手机生产商供应安卓系统后,实现了逆转.据市场调查,今年第二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安卓系统占有率为64.1%.苹果iOS占有率为18.8%,位居第二.

不过,在本案判决之后,三星公司很快在声明中作出“反击”:“今天的判决不应被视作苹果的胜利,而是全体美国消费者的损失.这份判决会导致产业创新停滞,今后消费者们的选择会更少,并最终为此承担更高昂的.”

以保护知识产权之名,行打击同业竞争之实—这是三星对抗苹果的火力点.这种观点也不乏支持者.美国著名科技月刊《连线》(Wired)引用了印第安纳大学法学教授李谢弗的观点,他说:“技术上大的飞跃是很罕见的;绝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细节上的微调.生产商们拿到一样好的产品,然后做出比之更好更廉价的东西是对消费者有利的.只是今天获胜的是专利律师们.”在谢弗看来,当大公司们更多选择诉诸法律而不是技术创新时,消费者是最后的输家.

也许不必这么悲观.在科技创新史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垄断寡头一家独大,似乎不可能有后起之秀击败他们.但最终的结局总是,新技术、新发明、新设计横空出世,一举击败寡头,新的霸主粉墨登场.如此循环往复.


一周高见

廖保平:大方撒钱不如大方减税

最近,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比如珠海市决定拿出8.9亿元作为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青岛市某区出台十条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决定每年安排10%的可支配财力,对全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扶持.此外,深圳、厦门、云南等地也有类似动作,不知道这算不算“地方投资7万亿元”中的一部分.

不过,在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滑、房地产行业受调控、各地土地财政吃紧、建设项目受影响、税收受到较大冲击、财政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各地财政扶持政策恐怕更主要的是为了“稳增长”,检测产业规划引导而行.“稳增长”不只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各地政府的现实问题.增长不“稳”,税收下滑.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为54932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同比大幅回落19.8个百分点,这是多年来所罕见的,对各级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大方撒钱能给企业打强心针,但优势比较,不如大方减税.首先,政府撒钱虽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仍不脱把政府当经营主体,以行政干预市场之嫌.减税则是尊重市场的做法,会大大激发经济活力,刺激企业增产开工,扩大就业,培植丰厚税源,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其次,直接撒钱是定点投放,只会让少数(重点)企业受惠,众多处境艰难的中小企业无此福气.如果把有限的扶持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都撒一点,又形不成扶持重点,起不到引导作用.而减税是普惠的,能从更大的面上去培育经济元气.同时,结构性减税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无形的引导作用.再者,政府拿钱去支持部分企业,这个钱要么靠多收税费来补充,要么要靠债务融资来维系,前者使困境中的企业雪上加霜,后者助推货币超发,最终都要转嫁到所有市场主体身上,貌似大方的撒钱行为有损不足而奉有余之嫌.合理的减税不存在收东家补西家,也不存在为获财政扶持而竞争,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