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中的主体责任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22 浏览:20910

摘 要 :明确的权责体系是避免管理混乱、沟通不畅,确保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就村级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各主体的运行机制及其构建的目标责任体系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运行机制 责任体系

2008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实施以来,在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所面临的筹资筹劳,引导村民自决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公益事业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德惠市当前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具体实施情况的反馈,构建权责明晰、运行通畅的村民自决公益事业的运行体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政府导向的制度供给责任

自农业税费改革以来,村级公共物品供给陷入责任主体缺失、资金缺口扩大、管护主体失职的僵局.为打破这一僵局,政府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与财政奖补制度结合起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奖补.政府在制度供给中旨在更好的满足村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构建柔性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以村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为基础,制定大的规则框架形成导向,村民自觉参与细则的制定与内容的填充,发挥政府导向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强调政治的强项――村民自决热情高.政府导向的制度供给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手段与媒介,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优势,成为政府责任链条的源头.

二、村民、村两委的制度实施责任

首先,作为农村公共品与公共供给制度需求者,村民在根据自身的多元化公共品需求影响下应正确认识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实行,在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量不足与供给结构失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村民作为制度的接受者与利益相关方,参与细则的制定实施与内容的填充,是彰显主人翁精神的最佳体现.村级公益事业中的村民参与实施是迎合基层政治诉求的有效手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次,村两委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可以为本地带来的利益增加,加大对于制度创新的支持.村两委应向农民积极宣传这一制度,并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讲解,调动基层村民参与一事一议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意识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并非乱收费乱摊派,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从他们的长远利益出发,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村两委应尽量用通俗易懂探索通俗易懂,易为群众理解,便于基层操作的奖补办法,增强操作性,使得农民能够理解该机制的具体内涵和流程.作为上级意志的传达着与基层意志的传播者,村两委应结合实际,灵活变通承担起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

三、政府、村民、社会团体进行建设与监督责任

政府、村民、社会团体应积极参与到制度的运行与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在将“财政奖补制度”引入到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中时,政府对于自身的财政资金定位要准确,一方面为农村公共品项目提供适当比例的财政补助,另一方面给予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行政村和村民实行奖励.村民通过在参与自决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资金自筹比例获得了公共物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确立了这些项目工程的排他性,遏制了以往的“搭便车”现象,增加了村民参与建设与维护公共物品的热情.社会团体资金的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农村公共物品的缺口,同时引领了今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方向――公益事业资金的社会投入由当地的一些特殊产品的优先认购抵消.政府、村民、社会团体的资金投入比例应按照受益原则进行灵活调整,资金的拨付应由各方主体的相互督促与监督.


此外,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使用情况往往遭受村民的质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通过主体的相互监督,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社会团体投资于农村公共物品的建设引入了更富市场化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团体会参与到资金的使用监督过程当中,促使资金使用更加透明,项目建设保质保量的完成.总之,在资金使用与工程质量上的监督环节,政府、村民、社会团体之间形成相互制约,构建稳定的“铁三角”关系是责任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四、村两委、社会团体、村民共同使用和维护责任

严格遵守“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成项目的所有权归村民所有,使用权由村两委、社会团体、村民共享.在项目的养护过程中,村民应承担其主体责任,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管护措施.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有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项目的日常管理养护责任;有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在一事一议财政奖制度补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政府、村两委、村民、社会团体四方主体在各个环节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了政府供给制度,村民与村“两委”实行,政府、村民、社会团体出资出劳建设,政府、村民、社会团体监督,村“两委”、社会团体、村民共同使用和维护的运行机制,旨在明确各主体之间的界限与联系,避免权责不明、多头领导、协调混乱的局面出现.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