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积极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56 浏览:20944

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显得更加突出,不仅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出现大幅下降,也困扰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如何来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引发的信贷风险,支持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认识产能过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然伴随着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经济依托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以及在加入WTO后的进出口快速增长,使中国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煤炭、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但近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为应对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投资过热问题,力求对已经失衡的投资导向型经济结构进行校正.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这种投资型产能已使得一些行业的运行状况十分严峻,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突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造船、电解铝、有色金属、光伏、航运、汽车、纺织、造纸、白色家电、工程机械等很多行业的产能都呈现出明显过剩或有过剩迹象.欧美等国家通常用产能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认为79%~83%之间的产能利用率为正常值,超过95%被认为产能不足,产能利用率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12年11月美国整体产能利用率为78.4%.据我国相关行业协会估算,2011年我国的粗钢产能利用率为80.46%、水泥的产能利用率为78%、电解铝的产能利用率为70%、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为75%、焦炭为73.79%、风电设备为59%,光伏制造为50%、多晶硅为43.79%.2012年预计产能利用率会普遍低于上年.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一产品或某类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实际的有效需求量,即供大于求的失衡.一定条件下的供给能力,能否满足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评价产能是否过剩的主要依据.这个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呈动态变化.部分潜在的有效需求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同样部分现实的有效需求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变为潜在的有效需求.所以供求平衡是相对的,需求可以拉动或促进供给增加,供给也可以引导需求、扩大需求、创造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反映供求的关键指标,是调节产能的关键因素.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会上涨,部分有效需求就会被抑制,使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减少;或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会下降,部分潜在的需求就会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来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持续上升,那就说明这个或这类产品的供给不足,产能不够.反之,持续下降,那么就说明产品的供给过大或有其它替代品,产能可能过剩了.在经济上行时通常表现为市场不断上涨,产能会随着上涨而快速扩大.而经济下行时,需求就会下降,下跌,当市场降到成本之下,发生了行业性亏损,就是产能过剩了.但已经扩大了的产能却不能随即相应缩小,部分产能只会被闲置.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还与竞争直接相关,影响供求的是竞争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只有一个,没有竞争,当然也就没有真正的市场或只有被扭曲的.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市场产品严重短缺,供不应求,反映出产能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能扩大了,产品丰富了,竞争成为了常态.只有产能扩大了才能增加供给,才有竞争的基础,没有大于需求的供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

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现象,部分产能闲置是市场经济效率的表现,也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只有通过竞争使部分产能闲置、淘汰,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效率.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进步就越快,效率也越高.只要投资是理性的,要求是有回报的,那么如有新的投资进入就说明这个领域仍有盈利的空间,说明产能并没有实质性的过剩.任何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不仅要投入成本(资本),更需要有动力和压力.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它使人们看到了市场,看到了机遇.竞争使技术工艺得到改进,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产成本得到降低,产品品质和怎么写作质量得到提升,可以带来社会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可见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通过竞争可以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创新产品.但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必然导致一些行业,尤其是基础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度膨胀.一旦投资减少,需求就会急剧下降,这些已形成的产能则只能被闲置.

产能过剩既是风险,更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机遇.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淘汰一些落后产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那些最先被闲置的设备或产能,大都是一些技术工艺相对落后、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工效相对低的设备或产能,也是最应当被淘汰、废弃的设备或产能.当市场需求较大时,这些设备或产能也会被开足马力投入生产,尽管能耗高、污染大,成本高,只要还能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就不会轻易主动淘汰.当市场需求减少,或有效率更高的设备投入运行,或竞争加剧时,这些老旧设备或产能才会被闲置、淘汰.

短缺会形成暴利,暴利又会导致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就会带来供大于求,最终形成产能过剩.不仅传统行业是这样,就是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新兴行业,如造船、液晶、光伏等行业,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现在都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产能过剩,设备闲置.如果银行融资过多集中在这些行业,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压力.

提出产能过剩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某一行业或领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再增加投资时要注意过剩的风险了,这作为投资风险提示是必要的.但要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对产能是否过剩,应当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尽量少用或不用行政的办法.以往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有关部门越是说某行业或领域产能过剩了,投资者对该行业或领域的投资热情就越高,因为限制越多说明其中的预期收益就会越大.如投资者对某些行业或领域的投资热情不减,就说明这里还是有盈利的空间,就不能说是这个行业或领域的产能过剩了,至多可以说有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像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基础原材料,只要成本能降下来,潜在的需求就会被不断地释放出来. 中国虽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尤其是基础原材料还比较落后,还很不适应加工制造业的深度发展,很多基础原材料的品质不高,一些高端的基础材料还得依赖进口.例如受宏观经济的影响,钢铁、电解铝等出现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建筑用钢、铝的需求减少了,普通钢、铝的产能就过剩了,但一些设备制造、特殊工程建设等领域所需的钢材、铝材则并不过剩,有些还比较紧缺,需要进口.再如我国的光伏产业由于90%以上的需求都在境外,受到欧美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受阻,国内市场还不太成熟,所以产能过剩.但即使像这样一个产能过剩的产业,现在仍有人愿意投资.因为新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已经使光伏发电的单位兆瓦成本从1.8万元降低到1万元以下了,而原有的设备和技术将面临淘汰.

需要指出的是,通常说的“两高一剩”中的“两高”即高污染、高能耗,“一剩”即产能过剩,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其性质完全不同.虽然“两高一剩”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风险,但在政策上和容忍度上还是有区别的.对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确实要加快淘汰,但对其中的优良企业仍应给予积极支持.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则要严格限制,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论是什么理由,都应当加快淘汰,有些还要责令关停.

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

银行既要严格把控住产能过剩而引发的融资风险,又要积极支持、帮助和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包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和技术工艺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改造调整.这既是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措施.

在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下,每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银行的融资,差异只是对银行融资需求的大小,期限的长短.如果对产能过剩行业简单化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仅会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而且还会对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这对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银行既要避免过于谨慎而失去市场机会,又要防止因过于激进,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融资过多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一,银行要设置行业的融资限额,防范行业集中度风险.银行的行业融资限额就是对一个行业融资的最大风险承受额,是避免行业融资过度集中风险的重要举措.每个行业的发展都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是整个经济运行的组成部分,都有一定的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有潜在的风险,因此银行对其都应设定行业融资限额,不能顺其自然,更不能盲目投放.实行行业融资限额控制,就是要实行总量控制,即便是行业中最优的客户要增加融资,行业融资限额也不能随意突破.还要在总量限额内不断优化结构,好中选优,及早退出风险相对大、收益相对小的融资业务.但对每个行业的融资限额并不是平均设定的,而是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及发展战略来确定.由于每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同、发展战略不同,融资投向的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整个经济呈上行时期,市场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能否对一些产能存在潜在过剩的行业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确定较审慎的行业融资限额,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具体表现,也是风险识别能力的主要体现.在这里要特别关注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固定资本占比大,且具有很强专用性的基础材料行业,由于其受产能过剩的影响相对较大,调整的成本较高,一旦产能闲置就很难压缩或改作他用,因此银行对这些领域的融资更要有严格的行业限额控制.事实上,行业融资限额的确定,并不只是看其现实的产能是否过剩、是否有设备闲置,还要看产能的质量、效率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发展前景等相关情况及其影响程度.银行要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就是对产能不过剩的行业也不宜设定过大的行业融资限额.

第二,确定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动态,前瞻性地对部分存在投资较热、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激烈的行业进行研究分析,全面了解行业风险状况,根据不同行业的产能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融资准入的标准和要求.银行既不能不顾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过度提供融资;也不能因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就对该行业内所有企业都不给融资了.而是要通过对行业特性的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管理等指标的深度分析,来确定本行对不同行业的客户融资准入标准和风险管理要求,控制对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的融资增长,提升对行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的那些引领行业发展、技术先进、管理优秀的企业;或产品结构比较好能适销对路、技术工艺先进、节能环保、生产成本较低,仍能保持盈利增长的企业,都应成为银行融资支持的重点.对单纯扩大产能、不符合本行风险偏好和信贷布局要求的融资不予支持.尤其是因某些地方政府的GDP偏好,依赖地方政府直接推动的,一些缺乏资源、物流、成本等优势的,低水平简单复制同类技术工艺来扩大产能且投资又很大的项目,则要严格控制对其的融资.对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企业要坚决退出;对虽然技术工艺先进,但管理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客户融资也要退出或不予新增融资.总之,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银行的信贷政策和融资策略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行业予以融资支持,对不熟悉的行业或领域要谨慎,不宜贸然大量投放融资;对熟悉的行业也不是不加区别的全都支持,而是要在其中选择一批优秀的企业或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企业给予融资支持;对优秀或有优势的企业也还要注意融资总量和同业占比;对行业地位一般的企业要从严控制融资的过快增长,就是风险较低的业务也要严格控制融资总量.

第三,创新金融工具,帮助产能过剩行业兼并整合.现在的产能过剩行业,从总量上看,确实很大,但从个体上看,生产规模又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生产经营成本高、效率低.这对银行来说,既是风险,又是机遇.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信息、资金、人才的优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校正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积极帮助优势企业利用自身的或技术优势、或产品优势、或资源优势、或人才优势等,实施跨省区、跨境跨国、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把优的做强、把好的做大,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提升单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仅是融资的相似度检测,更是信息的相似度检测,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其他金融资产怎么写作”创新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方式,积极帮助企业形成更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和生产经营规模,淘汰落后产能.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整合分散的产能,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社会成本,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产能过剩而引发的恶性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破产、劳动就业等社会问题. 第四,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经营转型.产能过剩与银行融资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融资风险.因此对产能过剩行业存量融资也不能简单处理,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发展的机遇和投资的价值,不宜消极退出、简单压缩.一是要对过剩产能行业进行分产品、分领域的结构细分,深入分析所采用的技术工艺、三废排放、能耗、产品的市场前景以及存货、产销率、市场等情况,密切关注经济波动、技术进步等因素可能带来的市场供求变化和对产能的影响.如目前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可以通过深度的市场需求结构分析,对产品进行细分,合理调整好产品结构.用同样的产能,同样的成本,生产出品质更好的产品、更多样化的产品,就会有市场需求;用同样的产能、同样的产品质量,有更低的生产成本,就会有市场空间.二是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先进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重点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来改善工艺、提升品质,创立品牌,加快优化产品的结构,加大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三是要采取积极的策略,通过金融工具和手段,帮助企业从主要通过资源投入、数量扩张、竞争转向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产品品质改善上来;帮助企业整合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由传统的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怎么写作型转变,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四是要切实保障产能过剩及潜在过剩行业存量融资安全.对信贷风险突出的过剩行业则要抓紧梳理和排查,对存在经营下滑、存货增长、产能利用率降低等风险因素的企业,要纳入潜在风险客户管理,高度关注,并通过锁定还款来源、落实贷款抵质押等风险缓释措施来保全资产.


第五,借助银行的优势,帮助企业积极拓展销售市场.银行的风险管理不能就银行风险论银行风险,而应从企业、从客户的风险入手来进行风险管理.客户的风险,也就是银行的风险.在加快压缩和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应在引导和扩大市场需求上采取必要措施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使产能的供给与需求趋于平衡.银行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风险,除了前面讲的一些措施外,还应主动帮助客户进一步拓宽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疏通销售环节.如采取供应链金融的怎么写作方式,把一些潜在的有效需求通过银行的金融怎么写作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这也是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如对风险可控,确有合理的实际用途,未来流充足的一些企业或个人,提供写方融资、应付款融资、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法人按揭贷款、个人经营或消费贷款等金融怎么写作,来扩大或增加有效需求,使一些既有的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也使一些潜在的有效需求得以实现.

国家需有配套的措施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目前所说的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的领域大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发展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这些基础行业,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也就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但对这些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的行业,不加限制又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经济运行效率的降低,会使经济陷入复杂的境地.

因此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综合治理,既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采取一刀切办法完全控死,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发展.而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深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要慎提产能过剩.产能过不过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身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量化定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行业的设备闲置、产品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既是竞争的结果,又是技术进步的客观现实.简单地采用行政手段界定和发布哪个产业的产能过剩,是很难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甚至还会加大产能过剩的程度.对产能问题要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来调节,过分强调控制产能过剩,并以此来限制新的投资者进入,就有保护落后、维护既得利益之嫌了.科学发展、保障就业不是不要竞争,只是要避免恶性竞争.竞争可以增强经济内生的活力、动力和压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对市场要素成本提高的适应能力,进而形成新的赢利空间.所以国家要慎提产能过剩,不能用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和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管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能问题,应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竞争来调节供求,平衡产能.

其次,取消具体项目的行政审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定标准,定规划,做监测等,不宜参与具体项目的决策.只要投资者是理性的,就不会把资金投向没有收益的领域;只要投资者是多元的,就不会出现传统意义上的重复建设.只要有技术或成本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就有投资的机遇,即使是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新进入的投资者仍有可能成为行业新的领军者.至于投资者向哪些产业增加投资,应当由投资者自主决策.事实上,现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涉及产能的扩建新建也都是经过审批的,显然这种审批制也没能控制住产能过剩.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能过剩,好不容易批了的项目,尽管预期的效益不好也是一定要上的.取消行政审批,不仅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还可以铲除掉一些滋生腐败的土壤.取消项目的行政审批后,国家主要是根据产业规划和布局,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方面来确定不同行业的准入标准,来促进产业在工艺、技术、装备、管理等全面提升,培育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比单个项目的审批要求更高.

第三,加大对产业信息发布的频率和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增大,国家应通过定期公布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各产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各类资源差异以及相关的政策等信息,来引导和调节市场供求.投资者可以根据国家公布的信息来自主决策.当前特别是要对市场竞争较激烈、产能过剩较明显的产品,加大需求的引导.国家还应通过披露行业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来促使产能过剩行业加快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的整体品质,并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尽可能降低,实现低排放、零污染、低能耗,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银行也能据此更多地了解各行业、各领域的市场信息,适时调整本行的行业信贷政策和风险限额,更好地防范行业信贷风险. 第四,明确产业政策,强化产业规划和布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既要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那些低端、落后的过剩产能向内地、向中西部区域转移,又要采取市场化的办法,把一些产业,尤其是一些能耗较高的产业转移到能源资源比较充足的区域,降低能源物流和生产成本.如高能耗的电解铝,在一些缺少能源资源的区域就不适合生产,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社会成本也高,资源使用的效率也低.可以把它引导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如在新疆生产电解铝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能源的运输量,还可以充分利用进疆运力放空的问题,把原料运进去,又可以促进新疆等能源丰富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把一些污染较大的产业转移到环境敏感度低的合适区域,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防止或避免一些高污染的项目向欠发达地区迁建复制.这样既便于采取措施,集中治理,降低治污成本,又可以通过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

第五,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和强制退出机制.在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的同时,构建和完善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破产退出机制,更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使进入与退出成为一个动态良性运转的过程,促进企业素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对现有产能要加快进行升级改造,尤其是那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工艺落后、单位生产成本高的落后产能要进一步加大淘汰力度,并要明确淘汰的时限.国家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提高或降低准入标准来调节投资.对市场竞争越是激烈的行业,越要提高行业准入的标准,包括能耗、环境保护的标准,促使企业增加投入来提高技术工艺或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国家还应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并按现行的管理体制,将此列入地方政府业绩评价的内容,以避免各地方降低条件来吸引投资.银行可根据国家发布的产业准入标准来自行决策是否给予融资,这可大大提高银行审查审批项目融资的效率.

第六,要充分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杠杆来调节产能.积极鼓励企业利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技术、先进工艺来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通过细分产品来扩大市场需求、创新升级或化解产能过剩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助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从而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中,通过调整改造,同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品质.对产能缺口较大,主要依赖进口的一些领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以鼓励其加快发展.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能、对低效的落后产能要收取惩罚性税收,以此来调节、控制和淘汰落后产能.这比单纯用行政办法来控制,效果会更好.同时还可利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机,通过税收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把一些产能转移到潜在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

第七,进一步完善银行贷款的行业投向统计.现行的统计制度都是按大口径的行业归口来统计的,如把钢铁(生铁、粗钢、钢材)、电解铝等行业的压延加工等领域也都列入了钢铁、电解铝行业,都被统计为产能过剩行业.如银行对压延加工领域发放贷款,就会直接统计为对钢铁行业或电解铝行业的贷款.其实压延加工与所要控制的产能已经没有直接关系了,这种统计并没有真实反映出银行贷款的投向情况.当然这其中的某些产品产能也可能有过剩,这就要统计反映那些过剩产品的产能.再如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都搞多种经营、综合经营,除了主业之外,都在发展非主营业务,有些非主营业务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但所有的非主营业务经过并表后,也都被统计在主营业务的行业中了,如银行对非钢产业的融资也都被统计在钢铁行业中.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细分统计,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