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数据形成的潜操作规则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15 浏览:82310

摘 要 :财务业绩数据是了解企业的窗口,由于重要性,其形成的途径除运用业界普遍认可的显规则外,企业的管理层也形成了一套潜操作规则.这套潜规则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业绩幻觉,影响着市场的公平和效率.本文论述了财务业绩数据在各领域的使用重点及生成潜规则.

关 键 词 :财务 数据 指标 潜规则

随着市场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调整变化,游离于法规边缘却在业界盛行的会计操作规则层出不穷.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会计业界操作规则,隐藏在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规定之后,侵犯了正式会计操作规则所维护的利益.而会计业界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获得的利益.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众多不同领域的使用者“消费”潜规则形成业绩数据,使得会计潜规则具有长期的、强大的甚至稳定的对抗能力.

一、财务业绩数据的使用重点

财务报表数据有着众多的“消费者”,企业管理层利用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会计准则赋予的选择权等操纵财务业绩数据,迎合不同需要.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区域对财务业绩数据的使用重点也不同.

(一)股权投资者.主要关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性净流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数据.利润表往往是关注的重点,但现今相关利润表财务业绩数据支撑度已略显单薄,因为倘若实现的净利润没有经营性净流量流入,净利润不可靠;若实现的净利润没有导致净资产增加,净利润则是水中之月.故投资者较关注诸如净资产收益率这样关联多张财务报表且代表着投资回报率的指标.面对投资者的诉求,财务业绩数据往往需要粉饰较高的收益、净流量等.

(二)债权投资者.金融机构作为最普遍的债权投资者较为关注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周转率、负债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的比率、获取利息倍数等指标.资产负债表往往成为关注重点.考虑到自身利益,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债务能够收回,往往设定各项财务业绩数据的指标红线,同时在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时会在合同中加入责任条款来控制相关的财务业绩指标,如控制公司借入过多新债务、限制过多的流出等.为减轻债务违约的可能,企业为此粉饰出迎合需要的财务数据.

(三)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主要实施监管行为,但不同的监管部门对数据监管的重点不同.证监会对上市资格和IPO融资、再融资等规定了具体条件.上市资格可以看做是一种供求有缺口的资源,这种资源的获得必然有一定的门槛,证券监管部门衡量的标准主要是企业的财务业绩,比如净资产尤其利润等盈利指标.另外,关于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形成的因素较为单一,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则毫无疑问成为决定市场的重要依据.这些因素都是企业进行财务包装的动力.由此可见,财务业绩数据不仅决定企业能否获得上市资格,更关系到企业股票是否有一个理想价位从而最大限度的融资.再者,ST、PT制度使得徘徊在盈亏线的企业对财务报表数据的盈亏更加敏感,更有强烈动机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重装,以求耳目一新.税务部门关注的主要是利润总额、调整项目、应纳税所得额等.企业对此关注通常是逆向迎合,采取会计程序或实施会计选择来转移财富,以使公司表现出较低的获利能力.但降低税负的同时必然会对企业形象等产生负面影响,对此企业会平衡操纵数据.比如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即增加会计利润的同时不增加应纳税所得额.故税务部门关注的财务报表数据涉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四)企业管理层.(1)由于两权分离,管理层考核使得管理层尤其关注公司业绩,通常这些业绩指标关系着管理层的经济收益,以及其在企业的发展.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考核管理层的年度业绩指标,二是业绩平滑指标.年度业绩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利润率等,这部分指标主要考核预算达标情况.业绩平滑指标有发展增长率、环比增长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部分企业通过业绩平滑,可以树立企业健康发展的形象,再者,当收益实现,推迟收益的确认从总量上没有少交税款,但推迟缴纳的税款相当于无偿使用的一笔流动资金,从而企业享有了这笔税款迟交期间的时间价值.为了自身利益,当某些财务业绩数据不理想时,调整操纵应运而生.(2)管理层收购.企业若想要进行管理层收购,净利润等财务业绩指标关系收购,利润、净资产等财务指标会成为关注重点.管理层操纵财务业绩数据的目的是降低收购股权的,所以利好的财务业绩会被掩饰,收购完成后真实的利润会被回归.

综上,财务业绩数据在不同使用者、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使用重点.某些业绩指标的使用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不同程度的共存或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为了迎合不同使用者的诉求,财务业绩数据操作已然形成一套业界流行的潜操作规则,游离于法规边缘却在业界盛行.这套潜规则带来可量化及非可量化经济利益,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业绩幻觉,影响着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二、财务业绩数据形成的潜操作规则的表现方式

基于各种利益的驱动,作为财务信息载体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不同的财务报告数据,这些数据的形成有着潜在的操作规则,笔者列示如下:

(一)制造亦真亦检测的系列财务业绩数据.由于财务业绩数据的勾稽逻辑性,随意改动几个数据只是一个低级且易识别的手法.故为了支撑虚检测的财务报表,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虚检测财务数据.当然,由于原始凭证的单一性,几套财务数据合用一套原始凭证必然捉襟见肘,但炮制大量的检测原始凭证显然查重的工作量偏大,业界通行的规则是半真半检测的财务数据,真实的原始凭证与炮制的凭证(伪制临工工资、私人消费凭证混入企业费用等)分开装订,检查人员由于时间的有限性,检查时接触的是真的原始凭证,但大量的虚检测数据却被保护起来,在需要出现的时候出现.企业财务业绩信息拥有众多的使用者,企业在平衡各方使用主体的利益时费尽心机,而多套财务业绩数据是业界流行的操作方法.

(二)成立多家企业,按需转账.成立一个或几个关系企业,成为操纵财务业绩数据的企业的潜手段之一.这里的操作者通常会注意几点:一是关系企业而非关联企业,现有制度准则对于关联企业的业务已有一定约束;其次在关系企业之间的操纵频率不能太多,所以操作者往往会成立几家企业.既然是关系企业,资产购销、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皆可用来操纵财务业绩数据.企业利用关系企业的规模也可以操纵数据,例如关系企业核定是定额增收企业,以低价或是在定额增收企业上背书等方式转移利润至关系企业,利益凸显. (三)跳跃调整财务业绩数据的跨期.会计分期也成为财务业绩数据操纵的平台,一些企业通过操纵收益确认时点的暂时性差异调整财务业绩数据.如企业在没有交货的前提下提前确认收入,账面上表现为应收账款非正常增长,但这种非正常增长会被处理掉.另外,在融资租赁业务中,企业会将未实现的融资收益转化为销售收益,导致长期应收款虚增.企业甚至是在临近某个时点时,采取非常手段,虚增收入从而操纵利润.有时,企业为了达到目的,也会采取推迟收入确认时间,如通过空挂预收账款等.对于费用方面,比较隐蔽的方式是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即应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被作为资本化支出分期分摊.还有部分企业可以将利润从高税率年度(地区)转向低税率年度(地区),收入项目和费用类项目的确认时点成为调控的温床.

(四)科技创新,主推财务业绩数据.企业借着高新科技的概念进行查重和炒作,以换得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方面,最近三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一个硬指标,故企业每年研发费用归集大包大揽,存在较大随意性.再者,由于税率低,企业通常做出很大的业绩,为消化虚检测的利润,于是通过研发投入的名义,将账面的利润先行平复,再利用研发经费资本化的方式,维持账面的高利润.此外,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出口进行业绩查重,一来逃避国内监管,二来享受出口退税,将国内缴纳的增值税从出口渠道退回来,虽然实现高额的利润,但实际缴纳的税款并不多.

(五)充分利用会计与生俱来的可控性.财务业绩数据的可控性与生俱来,所有数据都建立在检测设估计之上及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诸多事项的估计无法量化,或者无法准确量化,例如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在没有报废前,无论历史经验,或是同行标准,都可能差之毫厘.故在此环境下,即使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根据主观意图而非公司实际情形选择会计政策来操作财务业绩数据已成为潜规则之一.当然历经多年的博弈,会计准则会对会计政策选择、相关会计事项的估计及变更也一直予以约束监管,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消除操作数据的行为,会计自身的基因为操纵财务数据提供了天然的屏障.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