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427 浏览:119668

一、存在的问题

1.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转型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已从1980的191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但是,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1] 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2] 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9552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只有24367亿元.农村居民收入低、增幅慢,直接造成农村消费市场疲弱,加剧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整体不足,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无法使农村潜在需求变成现实消费.

2.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欠佳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政府的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向城市倾斜,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从而使得当前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费也远远高于城市.在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同,耐用消费品日益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热点的情况下,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就成为了制约诸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普及使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抑制农村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管理滞后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不法商贩肆意损害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把农村当成“销废市场”,把农村居民当成“销废者”, 种种不安全的消费因素也对农村居民的正常消费进行干扰:生活用品、食品到农资、药品,检测冒伪劣商品等充斥市场,这不仅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甚至还危害到农村居民的人身安全.特别是食物中毒,夺去了一些人的生命.这就使得一些农村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挫伤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热情,进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水平.

3.社保体系发展滞后,消费信心不足

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刚起步不久,存在着覆盖面窄、水平不高、层次较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2007年我国农村已经全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51.9万农民纳入了保障范围,仅占农村居民的36.7%,比例并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也未达到100%.由于政府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一直以来以农村居民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我保障模式使得农村居民对未来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大额刚性支出预期增加,特别是我国尚处于未实现现代化的状态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形势下;考虑到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富和收入水平的现实状况,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也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不明确,农村居民即使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压缩即期消费支出,提高预防性储蓄比例,从而使得农民消费信心不足而“不敢”消费.

4.政府支农力度不够,金融体系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高;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从绝对量上看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徘徊(大多数年份低于10%),并且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加上我国目前存在着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上存在着投入的内部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与使用绩效的科学评估、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任意扣留或挪作它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对农村怎么写作效率不高:一是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旨在怎么写作“三农”的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十多年来,至今没有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支农职能,只是将资金更多地投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再加上其他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提供的资金支持也相对有限,使得农业生产资金的筹集和积累重任就压在农村居民自己身上,农民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储蓄,而在目前农村居民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的储蓄会进一步抑制了农村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二是农村生活消费信贷缺乏.与商业银行的城市分支机构把消费信贷作为重点开拓的业务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县乡级机构往往基于资金“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很少提供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产品;而有些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资金规模有限,盈利能力低,面向农民的金融怎么写作一般是参考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没有结合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习惯等特点,更不愿涉足利润低、风险大的农民生活消费领域,因此也使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的提高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5.文化教育落后,消费观念尚欠科学

农村义务教育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大部分地方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且费用昂贵.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内容不符合农村发展要求、规模呈现萎缩趋势,农村文化设施极为落后,农民在文化教育上面的消费数量和质量与其自身期望值及社会发展要求差距很大,导致农村居民在文化教育上面消费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由此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为文化教育的落后,不少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知识、商品知识匮乏,进而影响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质量的改善、消费观念的更新.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民的消费观念尚欠科学,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在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存在,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比如:在一些边远闭塞地区,封建迷信活动比较盛行,不健康消费现象突出,如修庙造坟、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有的农民小富即安,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动力不足;相当部分农民思想保守、缺乏超前消费意识.此外,由于农民教育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使得他们对某些商品的有些功能不会正确使用,这也影响到了农村消费品的升级换代.二、对策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水平低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国内需不振的最主要原因.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尤其是要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性消费的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村居民能安心生产,敢于消费.一是要搞好相关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同时,通过再分配领域调整抑制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通过提高政府财政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水平,使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能明显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从宏观上保证分配公平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目的.二是要让广大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尽可能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国家要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增殖以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剪刀差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三是要建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涉农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把“科教兴农”、“科技富农”真正落到实处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需求实事求是来谋划、脚踏实地来推进.第一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有水喝、有清洁水喝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要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真正实现“路面硬化公路”“村村通”的目标,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便宜的客运网络.第三要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形成清洁、经济、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村能源体系.第四要加强农村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完善农村信息怎么写作网络,提高农村信息怎么写作质量,降低农村居民通讯成本,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怎么写作作用.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首先,生产企业要根据农村市场特点以及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增加农村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改善供应结构,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生产企业必须根据农村居民对产品性能、功能的要求,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消费业态;企业要根据农村居民“方便、简洁、经济、适用”的消费心理,缩减产品华而不实的“概念性”功能,减少不必要的附加劳动以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出适合农民消费特点、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能力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商业企业则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过去不重视开拓农村市场的思维,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商品销售网络,提高怎么写作水平和怎么写作质量,加强商品售前、售中及售后怎么写作,以增强农民购写信心.再次,工商、质检等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环境建设.要优化农村市场交易软、硬件设施,完善相关交易制度、信用制度,鞭策厂商提高怎么写作水平、构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等消费环境,有效防止检测冒伪劣产品“下乡”,打击“市霸”行为毫不手软,健全消费者的维权机构,努力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使农村居民可以放心消费、乐意消费、愉快消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部分产品“企业高积压,农村低普及”的问题.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还要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当前,要以怎么写作“三农”为宗旨,以“三社一市”(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怎么写作社、村级小超市)和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基础,以有带动力的大型公司、市场、商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通过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

3.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养老、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居民家庭在子女教育、疾病、意外事故、失业、养老等的支出预期相应增加,迫使其提高预防性储蓄水平,减少当前消费.而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使因就业困难导致不少农村居民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增长很不明朗,这就进一步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扩大.所以,要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覆盖面.第一要规范和落实农村“低保”制度.要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实现“无缝覆盖”,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第二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慈善事业.对农村弱势群体和生活困难者,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民间以及社会力量对他们予以及时救助.第三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居民保障类和应对未来医疗、失业等不确定性支出的给付标准.由此,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巩固“双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争取5年内在广大农村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要加快医疗改革进度,争取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要改革农村养老制度,把农村主要由“家庭养老”的模式转变为“国家+集体+社会+家庭”相结合,并以“国家、社会养老”为主,以减轻个人及家庭的养老压力.第四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全方位促进农村就业增长.由此,国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并发展各类劳务市场、积极收集并及时发布劳务信息来拓宽就业渠道,这样,通过扩大就业,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支出预期,不断提振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4.加大政府支农力度,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要从财政、税收等政策和制度上来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第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鉴于国家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大多数年份低于10%的现实,要从根本上扭转不断下降的趋势,争取在“十二五”末达到20%以上.第二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内部结构使之合理.第三要完善资金管理体制、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与使用绩效的科学评估,避免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任意扣留或挪作它用等问题的出现,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消费信贷体系.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虽有长足发展,但仍不普遍,特别是在农村还刚刚起步.2008年我国居民资产总值约为76亿元,而个人消费贷款(负债)不到4亿元,即负债率为4.9%.[2]因此,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资产负债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要着眼于我国农村庞大潜在的消费需求,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并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消费信贷体系,扩大消费信贷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提高覆盖水平.第一,推进农村消费信贷制度创新.要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增加农村消费信贷的品种和规模,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空间,推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尽快制定中国特色的《农村消费信贷法》,使消费信贷政策有利于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第三,逐步建立、完善农村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增强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鼓励、引导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购写力的转化[3].

5.繁荣农村文化教育,培育农村消费热点

消费水平、质量、意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当代,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消费智能化已成为一大趋势.没有高素质的人,就难以享受当代科学文化的丰硕成果.马克思早就说过:“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4]因此,当前要扩大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加速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真正落实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耕耘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争取在“十二五”末基本普及农村地区高中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其次,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以繁荣农村文化.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乡村的文化站、文化室等来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发展农家书屋.要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建设,并加速“三网融合”.再次,要在农村尽可能的发展消费教育.消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习惯.在有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建立消费教育基地,构建中国农村特色的消费教育体系,提高农村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民的消费知识、市场知识,通过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要根据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的需求,积极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满足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一是要引导农村居民科学进行住房消费.要在成都、重庆两地“城乡一体化”试点“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小城镇”经验的基础上,严控农村宅基地的审批,控制超标准建房和过低标准建房.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尹世杰教授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到今天已完全得到实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家.可以预见,文化教育的消费,必将越来越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重点.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在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资讯时代,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还非常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消费一定会在农村有一个爆炸式的大发展.第三是要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冰箱、彩电和空调在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销售市场.第四是要积极培育农村摩托车消费、汽车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实践证明,国家以“补贴、减税、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推进农村的摩托车、汽车、旅游消费效果明显,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此三项必将成为极大推动我国发展的消费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