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避税活动防范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20 浏览:140781

税款征收与避税,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的义务,但是较重的税收负担,往往制约了企业更快的发展,于是避税成为了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避税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避税方式的不断翻新,虽然个人和企业获得了少纳税的好处,但却给国家带来了不利影响,避税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了国家公共财政的流失,从而导致了社会福利分配的减少,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等等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维护国家权益,体现税收公平原则,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对企业避税行为及反避税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避税含义的界定

企业避税是指企业利用税法上的差异或缺陷以及税法规定的优惠、免税政策,采取一定的形式对企业的利润、融资、投资等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在税收法制允许的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应税责任义务的规避.避税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延展:一是纳税人或企业法人是避税的行为主体;二是避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税负的最小化,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三是避税活动是经济发展、经济利益的诱使以及税法不完善的产物.避税与偷税、漏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种不合理避税方式应运而生及愈演愈烈,纳税人不合理甚至是钻法律漏洞的避税行为也给国家税务及立法部门敲响了警钟,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防范对策,对税法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二、避税产生的原因

经济利益的诱导是企业避税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变迁,大部分企业已慢慢过渡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企业的主观经济利益观念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复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和选择权日益加强,如何使企业实现利润价值的最大化也成为企业管理层和财务决策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

究其客观原因,税收法律制度本身的漏洞、不完善也使得有些纳税人的主观避税愿望通过对税法缺陷的利用得以实现.任何税收法制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就我国避税的发生而言,纳税人一般利用税收法制上纳税人可变通性以及课税对象金额上的可调整性得以实现.每一种税种以及不同等级的税率都是对其特定的纳税人给予的法律界定,特定的纳税人如果从税收法制的角度证明自己不是该税种或税率的纳税人,就可以达到规避或减少税额的目的.

三、企业避税的消极影响

1.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损害了国家的财政利益.企业利用税法上的漏洞采取各种方法避税,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了国家的财政税收的锐减.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那么国家在扶持地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环境的治理保护、国防基础建设等财政支出的份额就会相应减少,对于国家发展建设的消极性十分明显.同时,税收的流失,势必会让国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经济措施,以此来确保财政支出的需要,比如:提高税率、增加税种或出台新的税收法制政策,由此会导致税收制度、税收细则规定越来越具体并且趋于复杂,后续带来的是税收漏洞产生的可能性越大,避税行为更加有机可乘.因此,税法种类越繁杂,税率规定越细,税负越重,就会从根本上激发纳税人避税、逃税的.

2.助长了社会弄虚作检测的风气,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酿成了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失衡.一个企业只有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增产节约潜力来降低成本、加大产品结构调整,迎合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市场营销策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若少数企业为了一已之利利用税法的不完善,钻税法漏洞,来获取额外收益、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是损害了其他依法缴纳税款企业的利益,更客观上扰乱经济秩序,而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3.背离了我国税收激励政策,对外商投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近日有国家税务总局官员指出,外资企业避税现象非常普遍,使我国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我们国家在招商引资引进外资政策方面本身就给予了很大的税收优惠,外资企业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采取转让定价和增大负债两种方式来逃避税款.转让定价造成企业微利或亏损的账面检测象,采取“高进低出”的方式将利润转移到境外,导致资本的外流.外资企业利用税法的漏洞获得了利益,但却对我国再投资的秩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外资企业短期投资行为增加导致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势必会对我国的外汇收支结构和收支平衡造成影响.同时,外资企业的避税在账面上造成微利或亏损的检测象,客观上给其他潜在的外国投资者造成了投资环境不良的现象,进而打击了外商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决心,造成了潜在客户的流失,这显然与我国采用税收激励政策相背离.

四、实施反避税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企业账务的核查力度.税务核查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的税法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通过查帐、审查等方法对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相关资料的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的征管手段,税务检查是税务征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环节,通过税务检查,既可以加强税务监督,查处偷税、避税等违法行为,帮助纳税人端正经营方向,促使其加强经济核算,也有利于严肃国家税收法纪、贯彻国家的税收政策,确保税收收入足额入库.为了更好的减少避税行为,建议税务机关成立专门核查小组,增加对企业的查帐频率,同时提高核查小组人员的查帐水平和技巧,并邀请会计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协助查账.从源头抓控管,通过存根寻找纳税人,跟踪对原料进入与产品流出的途径进行检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监管,特别要加强对严重亏损企业以及账务管理混乱的企业的监管力度,依法有据的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措施,防止税款流失.

2.完善企业账务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操守.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行为越来越复杂,账务处理也越来越精细,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日渐明显,同时会计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由此产生了诸多新的会计技能和业务内容,比如:税务会计、清算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运用网络技术的社会责任会计等等.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给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运用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受自身政治素养、政策水准的限制,加上一些会计人员法治观念淡漠,职业操守缺失,以及来自企业管理层的压力,使得会计人员不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甚至与之背道而驰,导致会计行为扭曲,会计信息虚检测,欺骗信息使用者,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加强职业操守修养以保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能够胜任并履行其职责,才能尽量减少企业避税行为,最大限度挽回国家税收损失. 3.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健全反避税政策法规.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和生产已经实行自动化、程序化、软件化,企业账务处理大多采用专业账务系统软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税务机关若还单纯采用人工查帐等方法来检查监督企业的正常纳税,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步骤跟不上企业,会给税收征管和反避税工作带来种种难度.税务机关应该学习先进国家及地区,实行计算机化税务核查,使用反避税软件,从未申报、申报未入库、连续三个月零税额申报、连续三个月进项大于销项、应税销售额变化异常、销售额与税金不同步、进项与销项不同步、进销异常、税负变化大九项较为成熟稳定的指标投入运行,进行程序识别和分析,使计算机和专业系统软件的运用成为税务核查的主要工具,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反避税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4.严格对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随着科研技术及高新产业的发展,高新企业近几年增长趋势加快,各地政府大力新建高新技术区,高新产业园,同时以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众多企业的加入.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打着高新企业的幌子,运用各种方式充斥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队伍中,享受着国家税收优惠甚至是免税的政策,国家应该依法坚决撤销这种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并追回以往逃税的税款.

5.加强对涉外企业的反避税措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涉外企业数量在中国增长趋势迅猛.但涉外企业的避税行为相比于国内企业更难防范和治理.涉外企业的避税涉及范围广、技术先进,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对涉外企业实行查帐,严格执行涉外企业会计审计制度外,还要加强反避税立法,制定防范转让定价避税的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反避税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和相关单位有计划、有重点的收购低价出口的商品,以挫败以低价出口转让定价的企图,并加强与国家商检局的配合,重拳打击进口设备高价低报的企业.此外,防范避税除了在立法角度加以明晰外,还要进一步针对避税行为,与有关国家签订税务协定,增加税收透明度,努力加强国际反避税合作等.


避税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还属于初步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避税现象的突凸,避税及反避税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研究避税,其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析企业避税的机理和行为,促使国家进一步加强反避税立法,堵塞漏洞,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税法体系,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同时促进全社会提高纳税意识.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