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87 浏览:123124

【摘 要】在工业化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理念、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并从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 键 词 】“卓越计划” 地方工科院校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37-02

在工业化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此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从教育部公布的试点高校名单中不难看出,其中既包括了如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具备雄厚工程实力的“985”重点院校,同时也囊括了湖南工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高校.这一举动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地方高校一般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卓越计划”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举措.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我校实际,就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和原则、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培养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现有资源,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氛围,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我校定位于培养“基础理论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工程”的“理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卓越计划班的教学,结合了学校的特色与传统,树立新的培养理念,实行“3+1”的教学体系,即在学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学习一年.

二、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第一,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更是高等教育怎么写作的首要目标,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统筹整个计划培养过程,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第二,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对实验课、实习实际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形成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创业与就业素质、职业迁徙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人才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把素质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第三,以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卓越计划”的主旨就是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因此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校园,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制订,必须联合企业资深人员,全程参与,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结合工程技术发展前沿,依托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基础,制订全新的富有工程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就是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我校为此聘请了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我校的教师,为学生带来了生动的课程以及一些实践经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成功地实施了“十百千万”计划,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科学安排第一课堂的实验训练、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五,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进一步推进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训练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对此可从四个方面予以规定和要求,确保各专业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一,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由教学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专业方案要符合通用标准要求,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依据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促进学科融合和课程体系整合,创建一批综合性、方法性和实践性课程,确保卓越计划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的实现.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位评估的要求,开出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我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块,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通过以学校党委书记的带队调研,第一次在我校成功地实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改革,大大地压缩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课时,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不少于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是学生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创新学分可通过下列途径获得: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此,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强调,学生获奖的项目可以计算相应课程的学分. 第三,建立循序渐进的“三层次(基础实践层、实践教学提高层、综合创新层)、三结合(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实现“全程贯穿、分层实现”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我校的董事会、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地考虑到这些优势,要求各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使卓越班的实践教学学分达到40%以上.

第四,毕业环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内容可以是工厂设计、车间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改造方案、实验报告、研发报告等.试点专业依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要求,制订相关专业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而我校也将会以此为重要契机,在推进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以若干优势专业为依托,继续实施工程教育模式和大学生创新质量工程,不断探索实践,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标准与目标,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积极寻求适合湖南省工程教育改革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为培养一大批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积累更多的经验.

〔责任编辑:骆虢〕

进行有机融合,将学生的成长视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义务.

3.成果共享

校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愿望、共同组织,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等特点,必然要求校企双方共同享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怎么写作等合作成果.由此企业有权优先录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品质;对双方合作开发的科技成果,企业享有优先使用权,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对双方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转让所取得的收益,企业有权获取其应得的部分.

4.责任共担

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企业的资金、设备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双方合作项目的效益,共同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等也存在一定风险.校企双方成为紧密相连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当风险降临时,双方将共同承担,从而使双方的风险降低,效益提升.

二、校企合作利益链的构建途径

1.背景基础

第一,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分析.十多年前,我国高职院校即走上了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之路,但时至今日校企合作的状况并不能让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流于形式,如人才培养会显著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可能仅局限于看一看、摸一摸,离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相去甚远.而在科研方面企业一般更愿意找实力相对更强的本科院校合作.从学校自身方面来说,虽然从思想上都一再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各种专业学科都离不开这个热门词汇,但真正落到实处形成效果的太少.一本教材把“第一章“换成了“项目一”,把“练习题”改成了“实训题”,这样的更改显然只是为了迎合趋势.再来看看高职教育自身面临的问题,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生源素质,正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会会长纪宝成所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这是事实,就连从事职业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中考时,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优先录取,剩下的去读中等职业学校;高考时,一本、二本、三本批次录取结束后,才轮到高等职业学校录取,职业教育根本成为考不上本科的备选项,很少学生是立志来读职校,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教研教改、专业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都是老师自己折腾自己,学生不愿意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真正提高.面对这样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发展,关键在于校企合作.

第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实力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企业人才包括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竞争.这些年来,我国的人才市场出现了两头过剩,中间紧缺的局面,企业面临“技工荒,招工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社会上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心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相吻合,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当代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需要极不适应.因此,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摆在我国行业企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

2.建立途径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校企合作既然符合政府的利益,执政者就应当制定政策引导和促进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体系、制度和章程等,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政企校三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从而为校企合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通过立法来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激励,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确立校企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如前所述,从现阶段来看校企合作的主要受益方是学校,而企业方面则会增加管理成本,影响生产效率,且有增大安全生产风险与泄漏商业机密的风险,所以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利互惠机制,特别是企业一方的利益保障.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财政专项资金,将校企合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对承担了校企合作教育任务的企业,可根据经核实的费用,实行对应的财政资助和税收减免.高职院校也应适当承担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费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要主动发挥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怎么写作和便利,使高职教育成为地方企业发展可以依靠的力量.有了利益的驱动,企业自然也会为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实验实际训练、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有益帮助.


第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失,政府应扮演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协调者和驱动者的角色.应当建立政府主导和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由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它是能协调满足多方利益需求和发挥各自作用的校企合作平台.集团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具体方案和监控措施以及校企合作双方受益的具体实施细则,使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科研、生产各环节.地方政府要有明确的管理协调机构,建立起指导运行机制来组织集团内校企合作相关的工作、协调双方的利益、发挥双方的优势促进共同发展,使校企双方利益主体产生联动,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当前医学院和医院之间的关系能提供很好的思路和借鉴.所谓的附属医院、定点医院和医学院之间实际上就是一种集团.只要在集团内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管理部门间、企业与学校间产生利益依存的关系,就能调动各方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长期性.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