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历腐败“不”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17 浏览:91319

【海外经验】

国外的官员有没有以权谋私,套取高学历现象?遇到学历腐败事件,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怎样?

社会上检测文凭泛滥,官场的检测文凭现象屡有,除了官员选拔时学历把关不严,与事后的追究惩罚机制确实有关.那么,国外的官员有没有以权谋私,套取高学历现象?遇到学历腐败事件,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怎样?了解这些,对我们整治权力学历,维护政府公信力,不无启迪.

检测文凭的国际现象

事实上,官员学历查重也不是我国特有,这是全球政坛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2012年五一过后,上任不到一周的以色列女旅游部长埃斯特里娜·塔特曼不仅公开发表反对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言论,而且涉嫌办检测文凭等多项丑闻,被迫接受调查.塔特曼称自己拥有以色列希伯伦大学的研究生学历,还伪造了特拉维夫另一所大学的学历.如果属实,塔特曼将面临刑事指控.

2012年4月,法国女司法部长拉希达·达蒂涉嫌伪造工商管理硕士学历.法国《快报》周刊在题为《拉希达·达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的封面文章中说,达蒂1996年申请入读国家行政学校时,在简历中声称自己拥有3个硕士学位,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常,学历方面的弄虚作检测,都是拔高学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中国,只听说有的女博士为找对象,压低自己的学历.没想到,官场上也有类似现象.2007年8月31日,日本横滨市政府宣布,对507名谎报“低学历”的职员作出停职1个月的处分.原来,横滨的公务员职位有专门为高中学历者设立的工作岗位.有的人为投机,不惜隐瞒自己的最终学历而申请高中学历职位.

政敌盯着检测学历

自然界,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敌人”,正是“敌我”双方的对峙,形成了生物圈的平衡.人类社会也不例外.既然有人为踏上政坛弄虚作检测,必定有人自觉当起啄木鸟,监督对手的学历问题.

俄罗斯政府对很多职位提出了学历要求,官场上的检测文凭自然并非个例.对政敌文凭真实性的追查,也乐此不疲.

2006年4月13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达里尼格尔斯克市前副市长亚历山大·杰列比洛夫,因使用检测文凭被送上了法庭.由于要想获任副市长一职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文凭,2006年3月10日,杰列比洛夫向该市行政事务局提交了一份检测文凭,5个月后,这张检测文凭被提交给了市政选举委员会.庭审后,已失去官位的杰列比洛夫还被判处5万卢布的罚金.

在阳光下晒学历

任何一起学历腐败,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甚至是“强震”.在这方面,韩国对这类查重行为很少留情,有时会掀起一场全国性的“运动”.

2007年9月16日,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前政策室室长卞良均前往首尔西部检察厅,就涉嫌卷入东国大学艺术史学副教授申正娥伪造学历一案接受调查.检方是在他与申正娥的上百封电子情书中发现他与申正娥学历查重事件有关的.两个月前,东国大学得到可靠证据,证明申正娥伪造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位证书.申正娥随后被解雇.

该事件成为导火线,像多米诺骨牌倒塌一样,随后韩国有超过15名公众人物被在大学文凭上查重,学历查重事件使得素来重视教育背景的韩国社会一片哗然.2007年8月30日,韩国公务员委员会表示要对6.3万名韩国公务员的学历背景进行调查.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标准.对虚检测的排斥,同样是世界普遍的审美习惯.学历查重是一种的欺骗,而欺骗则是从政的大敌.从中国媒体报道的外国官员文凭查重新闻来看,几乎没有一个陷入丑闻旋涡的官员是“不倒翁”.明智的辞职,爱面子的被解职,还有被开除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立法对付检测学历

不论是个人良心的发现还是偶然的被牵出文凭问题,抑或靠政敌盯着,都无法从根本上惩治官场的文凭腐败.这样,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对检测学历说“不”.

2011年,一名英国男子使用检测简历,获得了一家英国银行副总裁的职位,结果被判50周.

在韩国,持检测文凭者要被提起刑事诉讼.该国《选举法》还明确规定:对伪造或者编造学历的政治人士,取消其当选资格,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德国,持检测文凭的人将按照欺诈罪处置,并处以1000欧元以上的罚款.

在加拿大,对文凭查重采取的是“零容忍”的态度,不仅要对制检测者施以法律制裁,而且也要追究购检测者的责任.

而美国国会在考虑通过立法,把伪造文凭列为犯罪.美国许多州政府开始制订相关法律,俄勒冈和新泽西州就明确规定,凡是使用检测文凭求职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至今,美国已有超过10个州制订了类似的法律.

至于为何要严格惩治官员的学历查重,在美国国会审计署总审计长戴维·沃克看来:“美国总审计署连政府官员的学历都要管,因为这涉及政府官员的品格问题.”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之下,一旦公职人员出现学历查重行为,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卷铺盖走人.

链接:

德国:让学术腐败无处遁形

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在20世纪更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廉洁是教育系统良性运转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权钱交易横生,腐败现象猖獗,其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也势必会大打折扣.德国治理教育腐败的理念、思路和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理念:

2008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德国清廉指数为7.9,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4位.这个数字说明,德国在廉政建设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整个国家廉政文化良好的大环境下,德国教育系统内部学术腐败、文凭查重、权钱交易、检测公济私的现象也相对较少一些.


在德国,大学没有“保送”录取制度.巴拉克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2004年,他曾向科隆体育学院递交了一份攻读体育管理学研究生的申请书.科隆体育学院却以巴拉克球赛繁忙,无暇顾及学习为由断然拒绝了他.“巴拉克被拒事件”只是德国严格管理在职研究生的一个缩影.德国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实行的都是宽进政策,但录取的研究生都必须获得“学科录取考核会”的资格认证,而且任何申请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保送入学”一说,以免滋生招生腐败.应该说,德国将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的人视为学生而不是工作人员,体现了学术的独立自主性,也保证了学术的权威性和纯洁性,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健康、积极的学术体系,也有利于学术精神的培养和学术机构的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