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档案化”现象其原因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7 浏览:7232

摘 要:中国档案学是在总结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汲取行政学和管理学理论而产生,借力西学理论和信息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学科而发展的,具有极强可塑性.进入后保管范式以来,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去档案化”趋势.文章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视觉分析“去档案化”现象的存在,并基于多维视角来探析其产生原因.

关 键 词 :“去档案化”;中国档案学;学科发展

学科是以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分类的,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吴宝康在建设档案学科初期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对象与任务.任何科学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对象与任务,那么,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不可能的.”[1]中国档案学也不例外.胡鸿杰教授认为:“我们所研究的学科是中国档案学,这个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不论研究者有怎样的研究视角,都不可能离开‘中国’与‘档案学’这两个最基本的立足点.”[2]然而,进入后保管模式以来,中国档案学研究出现“冷热不均”.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信息化等进入“井喷期”,而档案保护技术、科技档案管理、档案事业管理等档案学传统理论则成为“研究冰点”,导致中国档案学的“档案”元素不断褪色.

所谓“去档案化”,是指档案学科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引进西学理论和移植、嫁接其他学科科研成果而使中国档案学科渐渐失去档案“元素”的一种趋势.“去档案化”源于我们对中国档案学缺乏“界定”,是中国档案学理论与“外来”理论博弈的产物.其出现又一次暴露我国档案学“家底”薄,原创理论少,难以扭转目前学界出现“档案泛化”危机.同时,也说明部分档案学者做科研时存在浮躁心理,过于追求“功利”,对整个档案学科的发展缺乏责任感.

1. “去档案化”的表现

1.1 档案学本科课程设置分析.档案学本科教育是中国档案学教育的主体,直接反映档案学科的发展状况.作为档案学专业教育,理应以档案学的课程为主.然而,据笔者对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五所高校档案学本科专业课程中含有“档案”二字的课程进行统计分析(如表一)发现,档案学专业课程中含“档案”的,分别占25%、25%、30%、61.5%、11.1%.其中,南京大学只有科技档案概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三门,却有四门属于信息类、计算机类学科,即信息分析、Inter实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虽然,只凭对部分高校课程的调查和对含“档案”二字课程的统计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本科课程出现“去档案化”倾向.

表一 本科课程设置统计表

1.2 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分析.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教育是中国档案学教育中真正意义“精英教育”.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直接反映档案学学生继续接受深造的基本素质要求,然而,通过笔者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2011年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可报考的24所院校(如表二)和5所博士研究生院校的初试科目进行统计(如表三)发现,有13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一门档案学类、一门非档案学类,即约占57%,而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学校则完全不考档案学课程,“去档案化”明显;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总体来说,比较重视对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考查,但从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发展趋势来看,也出现“去档案化”.

1.3 档案学博士毕业论文主题分析.档案学博士是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其毕业论文主题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档案学研究发展的方向.随着档案学理论宽度、深度的变化,考虑到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相对难以出成果、所受资助也少,越来越多的博士研究生选择易出成果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作为研究方向,更甚者,直接在毕业论文上抛弃“档案”.根据《2005年~2009年中国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分布统计量》,电子文件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分别占29.03%和24.19%,而档案保护技术(4.83%)、历史文献与档案编撰(12.9%)、档案学研究(3.22%)加起来也只占20.95%,博士论文题目不见“档案”二字趋势明显.[3]


1.4 学术研究关 键 词 分析.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档案学研究热点在不断发生转移.研究热点变化是适应时代需要,然而,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化、电子文件等方面,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缓慢.据笔者对2006年~2010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论文的主题分析(如表四和图所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档案学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15%)、电子文件(11%)、档案法规与标准(9%)、档案管理(10%)、档案史志与文献编纂(11%)上,而对档案学科、档案学研究、档案学理论、档案事业管理进行研究得较少,加起来也只占16%.从纵向比较来看,五年来,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法规与标准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并逐渐占据主流;对档案保护与技术、档案史志与文献编纂的研究比较平稳;对档案学理论、档案教育的研究热度明显下降,并逐渐被边缘化.

2“去档案化”出现的原因分析

“去档案化”现象是众多因素“合力”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趋势.其产生,除了对中国档案学“元问题”缺乏共识的深层次原因之外,还与中国档案学自身“根基”不深,中国档案学者自身的浮躁心理息息相关,同时,还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2.1 对“元问题”缺乏共识.中国档案学元问题是指决定中国档案学发展、制约中国档案学生命力的那些根本问题.[4]中国档案学“元问题”的解决是档案学科建设的前提,对其缺乏共识易使档案学的发展“脱轨”,一则表现为中国档案学失去本土特色,“去中国化”;二则表现在档案学发展中丢失学科特色,“去档案化”.笔者以档案的本质问题为例,谈谈对中国档案学“元问题”的认识.自“档案”一词出现于《起居注册》以来,学界对其本质问题的认识主要经历以下四阶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