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犯罪的网络诱因与防治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86 浏览:69516

摘 要 :当代社会网络游戏、网络严重泛滥,来自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发生的犯罪问题中与互联网有关者占有相当比例,抵制网络不良因素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重大课题.如何防范互联网因素诱发高职学生步入歧途,是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所要直面的严峻挑战,亟待社会各主体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网络游戏;网络;道德缺失;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1-0053-02

作者简介:仇兆波(1975-),男,陕西永寿人,法学硕士,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及法学教育;张军强(1970-),男,陕西富平人,工学硕士,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严丽丽(1972-),女,陕西周至人,硕士,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经济学.

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也引发和导致了各种违法行为和犯罪活动,根据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数据,自1986年发现首例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储户存款案件以来,我国以网络为诱因的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并且高职学生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一、高职学生的群体的界定与现状分析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在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中,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12年教育部统计高职院校1288所,普通本科844所,高职学生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横跨了未成年人(五年制高职学生)和成年人(三年制高职学生)两个年龄区域,这一群体在心智上还不成熟,属于法律上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较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吃力,日渐显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当今社会又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多元化信息、网络游戏行为、社交网络和低俗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化时,往往无法自控,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问题.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压力小,就业压力大;与中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一般远离家庭住校,脱离父母的管束;与成年人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阅历浅,独立性、自控力不强,成为网络犯罪的“易感人群”.以网络、网络游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亚文化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将虚拟的网络行为规则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引发了严重的以网络为诱因的各种犯罪问题.

二、高职学生犯罪的主要网络诱因分析

(一)网络诱因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异化而引发性犯罪

高职学生处于极其特殊的心理和情感期,网络对其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以往,源利用书籍、手抄本等传统媒介传播,速度慢,影响小.如今,网络传播成为主要的方式,其传播的速度更快且形式多样,特别是视频更具直观性.网络所产生的强烈的感官刺激正在摧残着处于性朦胧期这一特殊群体,严重危害着他们身心的健康.

另外高职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性道德观念,最易受到外部的不健康的诱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有两个因素:第一为内在需要,第二是外界刺激.互联网的大肆浏览刚好满足了高职学生这一阶段内在的生理需要,并使他们的感官及内在被肆意放大、迎合,使之不能自拔,进而通过犯罪去满足其低级心理和生理的满足,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性犯罪的直接诱因.

(二)网络游戏诱因导致高职学生人格扭曲而进行暴力犯罪

网上游戏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其充斥的暴力场景满足了上网者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刺激感受,使之在潜意识中对自己在搏杀中的非现实行为产生强烈的自我陶醉.反复的兴奋感,会使人在大脑中建立起真实的与攻击相关的技巧、情感、记忆等诸种烙印,网游的犯罪场力是双向的,庞大、并且仿真程度极高的网游场面为成长期的孩子提供了现实中从未有过的震撼体验,在这种虚拟的情境中他们可以发挥其个体的智谋并通过长时间的演练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并把网络上的技巧随意施加于现实社会.

网游将高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陷于其中,刚刚从高考、中考的极度繁重学习任务重解脱出来的高职学生对网游的推波助澜又使得网络游戏的参与者与日俱增.学生沉迷网游,不能自拔,误把在游戏中的虚拟自我当成现实,且把虚幻的情形理解成现实的社会关系,把虚拟世界的场景不自知的移植到真实的生活中来,这种虚拟与现实的扭曲从而使其出现双重人格.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误以为在现实中的暴力、杀戮行为与在游戏中一样不需要承担法律后果,这种检测性的认知引发其不自知的严重犯罪.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暴力型犯罪的直接诱因.

三、高职学生网络诱因犯罪与防治对策

(一)政府应着力构建绿络环境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研究高职学生网络诱因犯罪现状,调动法院及律师事务所积极性,梳理现有的高职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例,根据调查的结果,深刻分析在校高职学生移动互联网犯罪成因,有针对性的运用技术手段为全国高职学生筑起一道网络“绿色屏障”.用先进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理念占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领域.政府及全社会要加强建设能吸引和教育高职学生的主流网站,提供适合高职学生需要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当然也要鼓励各有关部门或个人开辟更多更好的、为高职学生所喜爱的网站,主要可考虑从校园网建设,学生组织和社团网站建设等方面多渠道提供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信息资源,满足高职学生对信息的渴求.

(二)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应全面分析在校高职学生移动互联网犯罪问题以及成因,针对高职学生阅历浅,独立性、自控力不强,在面对网络多元化信息、网络虚拟感情、网络游戏行为时,不能自控的情况,表现出来许多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针对性的开展高职学生“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规范其上网行为,引导高职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增强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常规性的为学生介绍好的教育类网站.学校还应利用团委和其他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优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其业余生活,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当中,健康成长.

(三)家庭应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规范高职学生上网行为也是家长的重要任务.家庭需要经常与子女交流在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各自的感想与见解,真实地掌握子女的内心世界.绝对不能简单粗暴的禁止孩子使用网络,当今社会,网络是学习与生活的工具,有独特的优势,禁止使用会适得其反,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还需要培养子女广泛的兴趣爱好,分散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鼓励孩子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情商.家庭要多关注子女的上网动态,对子女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总之,新时期防范互联网的负面因素导致高职学生犯罪是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我们要在总结部分高职院校防范学生互联网犯罪方面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更为有效的途径,利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水平,并结合学校和家庭的管理联防群治,使高职学生在有益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张春燕.暴力性电子游戏对高职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J].社会心理学科学,2006.

[2]储槐植.犯罪场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3]陈伟.网络游戏与高职学生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J].高职学生犯罪问题,2010(1).

[4]移动互联网“入侵”课堂的隐忧[EB/OL].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zgjyb//2013-03/30/content_91211..

[5]张淑平.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议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