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支撑我们的“心灵成长”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829 浏览:94378

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我的工作比盖两层楼更伟大!”司占杰在一封信中试着这样说服父母.这个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付出与奉献的人生大于“两层楼”,一个80后青年的不等式让人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量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背起行囊,和妻子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参与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地存在于人性中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的“微善行”.

否定一个时代是容易的,在一个既有卢安克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吴萍以双手托举“最美”也有彭宇因撞人引发迷思的时代,能找出太多例子证明精神荒芜、信仰萎谢、价值凋零.然而,纵使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在小悦悦事件后扪心自问“我会吗”,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甚至你或许只是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期望一次转发能带来奇迹等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经济人”的检测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地赞美和颂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将要更加清醒,更有担当.


诗人写道:“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是的,不是一切.而这些报告曙光的星星、这些留在心上的歌声,将支撑着我们的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教育更应该成为“正的力量的沃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