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要直面存亡之境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88 浏览:20848

近年来,“生源危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热词,处于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职院校则首当其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招生压力.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在急剧减少.未来10年我国18~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生源减少会加剧高职院校的竞争,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二是就业压力.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百姓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有研究者因此提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不能再以简单的就业率来衡量,而应该以就业力来评估.

三是教育内部的压力.部分本科院校在向高职院校学习,比如以高职教育的模式培养人才,要求学生有职业能力、部分教师来自企业等.现有的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将不再明显.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压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波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教育领域,随之而来的挑战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转型,人才结构需要调整.

高职院校只有适应这些挑战,才能完成自身转变.同时,未来的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选择将会更加精细,将来优质的高职院校,录取分数会高于办学质量不高的本科院校,而一些教学质量差的高职院校将会出现严重的生源危机.部分高职院校将面临重组.有专家预测,未来5~10年,如何应对一个生死存亡的处境,是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

一、生源持续下降导致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高职教育开始崛起的随后几年,与本科教育既同步发展又略胜一筹.2007年,高职教育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51%,第一次超出了本科院校学生;2009年,本科院校学生比重新超过高职,上升为5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1050万人.然而,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2009年生源数开始下降,到2010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并且这种连年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20年前后.

一方面生源下降,一方面高校招生计划仍缓慢增长.这一“剪刀差”直接导致了高考录取比例的持续攀升.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从2008年的57%逐年增长,2012年已有8个省、直辖市的录取比超过80%,其中若干省、直辖市超过了85%.这种超高录取比例,最先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很快又陆续出现在了以往“上大学难”的河南、湖南、黑龙江等生源大省.

录取比例的快速上升,对高校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据一些省的教育数据显示,安徽2010年在本科、专科层面,分别有10%、2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北京、上海的招生计划中本科招生比例已达60%左右;部分省份的专科录取分数线,平均每科不足30分.在高考生源数量大幅减少和质量大幅下滑、本科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保生源就是保饭碗”成了许多生源不足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动员大会上最让人心酸的一句话.

二、高职“注册入学”改革受质疑

生源危机来临,从教育部门到高职院校都在采取措施应对,比如提高对口单独招生的比例、试行注册入学、提高中职升高职的比例,政府强制本科退出高职等.这些措施中,高职“注册入学”作为新事物,在业界和媒体引起了很大关注和争议.

2011年,江苏省正式在高职院校中开始“注册入学”试点,政府部门解释是为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专家则认为是“为缓解生源不足的矛盾”.江苏省的“注册入学”试点,主要在民办高职院校,也有部分公办高职院校加入.按照规定,凡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且未被统一录取批次录取的文、理类考生,均可申请“注册入学”,院校对申请注册的考生提出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要求;省内取得中职学校书的毕业生,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后也可以申请“注册入学”,院校对考生技能和相关考试成绩等提出要求.凡被“注册入学”录取的考生,凭高级中等教育学校书报到入学.高考考生、对口单招考生、中职毕业生均可申请“注册入学”.


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信息,2011年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通过“注册入学”录取新生25580人,计划完成率81.6%.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职院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有11所,完成计划50%以上的有12所,计划完成不到一半的有3所.

从2011年起,福建省10所高职院校拿出部分专业搞“注册入学”试点.省教育厅要求高职院校申报的“注册入学”试点专业,是那些有较好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不太受考生关注的专业.2012年11月底,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具体退出的做法包括,本科院校从2013年起按不同比例调减或压缩高职招生计划;本科院校除农林、医药卫生等特殊专业外,不再招收成人专科学生.这些要求,被认为是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强有力举措.

“注册入学”彻底去除了学生入学的门槛,使高职院校拥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又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生源萎缩的困境.其实,国外很多职业院校早就实行了“注册入学”.美国“注册入学”的社区学院,每所学校在校生都达到几万人.但在国内,诸多试点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却在“注册入学”中遭遇了生源“寒流”的尴尬.

究其原因,不外有三点:一是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便宜没好货”,没有入学“门槛”的大学读了“没意思”;二是实行“注册入学”的院校多为弱校(或专业),即生源减少的最大受害者;三是“注册入学”被安排在高考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进行,导致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生源同时面临复读机构、培训机构、留学相似度检测、就业相似度检测等方面的激烈争抢,到头来高职“吃不饱”也就在所难免.

尽管绝大多数省份目前对于“注册入学”还处于观望状态,然而高职逐步推行“注册入学”是大势所趋.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9年,中职对口招生生源已占到高职招生规模的近13%,再加上5%的五年制高职,全国高职院校来自中职的生源已有18%.2012年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模约为300万人.如果800万中职生中有20%升入高职,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生源将近一半来自中职毕业生.2012年,通过单独招生、对口单招等非高考方式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新生接近100万人,约占新生总数的1/3.2013年,将要突破一半,接近150万人. 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即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分类招考政策.

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催生竞争压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我国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普通理工科院校也加入了这一培养行列.

2010年6月,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被提上日程.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61所工科院校成为首批入选高校.此后,又有133所高校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

“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启动的国家“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学术型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为主,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将达到50%以上.我国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比例从2008年的6%上升到2011年的30%,目前批准并设立专业学位硕士专业38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从本科生的“卓越计划”到研究生的“综合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都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所有这些举措,都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似曾相识”,高职院校不得不正视这种竞争压力.

四、技工院校让高技能人才培养多了选择

2012年2月,正是许多毕业生为就业奔忙之时,山东冶金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的毕业生胡,眼前晃动着济南的3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待遇都非常优厚.想不到这成了一些技校学生“幸福的烦恼”.

近年来,山东省对技工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整合,目前,技工学校数和年招生数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11年底,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总数达到39.7万人,当年招生14.8万人.技工学校高中以上生源占全部生源的38.84%,年培养高级技工约6.45万人.

在我国,技工学校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招生层次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社会再就业人员.技校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为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不等.合格的技校毕业生可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工学校书和初级、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0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国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十二五”末达到5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鼓励企业对高级工以上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照大专毕业生工资标准确定待遇.

技工学校已经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一方重要阵地,摆在高中毕业生面前的选择又多了一种.也就是说,有多路大军与高职院校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竞争.

五、高职教育改革寻径

上述种种变化清晰表明,高职教育本身以及外部环境的挑战,已为高职战线敲响了警钟!同时,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等作出相应的调整.

从整体来看,经过近10年的摸索,不仅“以就业为导向,以怎么写作社会为宗旨,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在进入规模发展后,求质量的提升,求特色的彰显,也已在高职教育界形成共识.面对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高职教育应该在如下方面深化改革.

第一,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教育部分管职业院校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管技工教育.如此各自为政,各成体系,不仅产生了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说起来重要与做起来次要并存等怪现象,还造成各地方的教育与人社部门关系不顺,有的矛盾还相当尖锐.如何理顺落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需要执政者的大智慧和大勇气.

第二,尽快出台《高校破产法》.

生源危机的无限持续,会使高职院校破产和资源重组成为可能.因此需要政府未雨绸缪,通过推动制定《高校破产法》,尽早建立高校退出机制,使高等教育资源实现最合理的重新组合.在高职院校的破产清理中,最优先保障的应该是在校生的利益,其次是教职工的利益,最后才是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第三,尽快出台和落实高职生均拨款政策.

2011年,国务院要求落实教育投入指标,2012年前实现教育支出占GDP的4%.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等文件,意在全面化解高校债务.2012年,各省已经落实本科学生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的标准;然而,高职高专学生生均经费标准却至今没有出台.国家应尽快提出并落实对高职高专学生生均经费的拨款政策,由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成本相对更高,所以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至少应等同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水平.

第四,建立高职教育的学位体系.

目前上中职、高职,就意味着很少有机会拿到更高一级学历.虽然有成人高考的专升本,但高职毕业生升本的比例很小.为改变这个现状,应理顺中职与高职间的衔接,增加高职升本科的比例.同时,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副学士”学位、高职本科学位,乃至高职硕士、博士学位.

第五,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社会地位.

目前,我国大量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人员占据着城乡的大多数就业岗位,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又影响到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在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下,技能型人才的贡献与待遇还很不匹配.职业院校书的“含金量”不足,也一直是职业教育不被家长、学生及社会认可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和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作者:《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版主编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