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逃离科研”的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67 浏览:154087

近日看到一位老师对其得意门生逃离科研彻夜难眠,昨日又看到当事人在人人网上发文说明自己为何逃离科研,这两方面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沉思.

首先,关于眼前收益与长久收益的问题.

这次外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待遇问题.不可否认,物质的作用非常重要:小到个人,民以食为天,先解决温饱再谈理想;大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如今,许多刚毕业的学生要面临写房写车娶媳妇“三座大山”的压力,选择一个收入较高的职业无可厚非.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现在大部分工作都是按劳分配,即你的收入和你需要付出的劳动是成正比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选择的机会成本.我认为,本科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养成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而研究生阶段更应该是为将来做科研打下基础,就像是工作实习一样.博士后阶段就更加如此.花了5年甚至更久为科研实习,最后却没有做科研,虽然花去的5年时间是属于沉没成本,但会对你接下来选择的机会成本产生影响.

其实现在做科研虽然收入不比在企业多,但温饱问题绝对能解决.而这位学生在他的声明中提到,他不想做科研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兴趣了.这就引出了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兴趣.

其次,兴趣产生容易,坚持难.

兴趣非常重要,它能激发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兴趣,的确很难把工作做好.但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更未必是持续不变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学会逼迫自己,不能过于随性、太由着自己的想法来.这会带来许多问题.吃不起苦、眼高手低、不能坚持、三分钟热度等等现在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标签,都是由于我们缺乏自我约束造成的.当我们长期做一件事,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后,如果逼迫自己继续投入,相信会不断出现成果,这就出现了激发兴趣的新因素,从而促进良性循环.可以说自我约束就是一个催化剂,没有它,大部分人就中途放弃了,有的时候有可能离成功或再出发就只有几步路了.

第三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这位老师的博文中看到,程老师为他的学生提供了所有的路径,为他安排好了一切,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导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车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开,而不是导师开着车载着学生在科研的大道上飞驰.

有很多同学,最后沦为“学术民工”,都是因为总是依靠导师的带领,坐在“副驾驶”,享受着飞驰的感觉,真的要自己来“开车”的时候,就寸步难行了.

第四是什么才是正确的成功观.

这几天看到很多同学说,由于科研带不来自己所要的成就感,因此放弃.

许多人说这是个急功近利、浮躁的社会.没错,大量号称可以复制的“成功学”被年轻人奉为处世金针,他们殊不知,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们特有的环境和经历下的,有时甚至是被渲染夸大的.能复制的是这些成功人士的精神、能力和思维方法,而不是他们成功的本身.

短期就能得到的成果,要么是你天赋异禀、机缘巧合,要么是成果含金量不够.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然要苦干多年.一个研究生,在科学道路上还算是实习阶段的学生,就想着要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怎么可能那么快就实现呢?

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淡化,但其中反映的问题,是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的,这里反映了我们这代人的一些思维、精神和价值观上的缺陷不足,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硕士在读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