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建设包装强国之路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36 浏览:154987

[摘 要 ]中国已经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但包装大国的“光环”掩饰不了中国包装产业暂时的柔弱.在迈向包装强国的道路上,中国包装产业需要直面现实困境,走绿色健康之路,实现包装生态化;走本土特色之路,实现包装民族化;走联合集群之路,实现包装产业合力化;走依法治理之路,实现包装产业发展有序化;走教育兴业之路,实现包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是中国包装产业实现自我超越,助推包装强国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包装强国 包装产业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061-04

2011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已达1.3万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包装大国.然而,规模不一定就是实力,包装大国的“光环”掩饰不了中国包装产业暂时的柔弱.目前,我国超过30万个的包装企业,90%为中小型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多,集群合力比较差,高端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行业整体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差,绿色包装进程缓慢等行业特点,牵制着我国打造包装强国的步伐.直面现实困境,实现自我超越,是我国由包装大国迈向包装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走绿色健康之路,实现包装生态化

近年来,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日益盛行,国内环保呼声也日益高涨,我国的绿色包装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环保型包装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但是,相比西方如火如荼的绿色运动,我国的绿色包装还只是刚刚起步.一些出口企业绿色包装势头比较好,而绝大部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包装企业,“绿色”的步伐却比较迟缓;经济发达地区绿色包装发展较快,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绿色包装发展状况堪忧.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正面临着比较突出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绿色包装产品的成本比传统包装产品往往要高出不少,在与传统包装产品竞争时,不具备优势,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市场竞争优势;包装设备、工艺、能源利用的绿色技术都还比较滞后,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态的包装技术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民众的绿色消费观念还比较欠缺,他们一方面因为经济原因选择相对较低的非绿色包装商品,另一方面又因为“面子”原因选择昂贵的过度包装商品,而对于真正的绿色包装却不乐于接受等正是这方方面面的因素制约着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

包装生态化,是包装强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包装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搭建绿色消费市场.二是企业自身要从发展可持续包装的大局出发,加快技术创新,开发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包装新材料代替传统包装材料;研发适应绿色包装的高新技术装备,促进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增强包装机械的自主开发能力;创新绿色包装工艺,实现包装减量化,提高包装制品的复用率和再生利用率.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做好绿色包装企业的扶持工作,依据财政部出台的《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管理办法》,以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科研机构和包装行业开展绿色包装项目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出台帮扶新政,积极引导包装界研发和推广环保技术,开发绿色产品,促进循环经济和绿色包装产业发展.

二、走本土特色之路,实现包装民族化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是当今设计的魅力之源.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最富于艺术特性的表现形式如绘画、书法、舞蹈、诗词等艺术形式运用到包装装潢设计上,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感,这无论对本民族消费者还是对于异民族消费者来说,都极有可能成为包装及商品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习俗,民族特色往往是设计的创新之源,设计师如果完全置民族文化、地域特征于不顾,一味追求大众化,追求所谓的“全球化”,就难以找准创新设计的出发点,难以在竞争激烈的设计市场中立足.近年来,中国包装在舍弃本土化、崇尚西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初衷也许是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然而,殊不知这反而让我们在国际包装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

诠释一件设计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的思辨及意蕴的解读.很多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往往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将民族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既体现出包装设计的时代性,又能折射出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至上的数字化时代,把握包装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地域文化之精髓,同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创造既符合当今人们审美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集实用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包装作品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我们的包装设计才不至于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潮中被简单地同化,继而让包装的魅力消弥于千篇一律的技术复制之中.唯有实现了民族化,包装的国际化才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内涵而成为可能.

三、走联合集群之路,实现包装产业合力化

实现包装强国的梦想,应以培育包装强企为基石.很多发达国家的包装行业都具备一定数量的大型包装企业集团,并且通过国际收购、兼并,不断形成新的跨国包装集团,而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包装骨干企业还很少.多而不大,大而不强,是我国当前包装企业的总体特点.泱泱包装大国,绝大多数仍然是小规模的“加工厂”,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很突出,企业技术老化,装备过时,工艺落后,资金短缺,在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中疲于应付简单的生存挑战.缺乏堪称“领头羊”的大规模、高水平的包装企业,既产生不了良好的集群效应,也无力开展大型的技术攻关,这便也成为制约我国包装产业快速发展的软肋.

在我国包装企业多而乏序的现实窘境下,加强引导,采用总量控制和重点扶持的措施非常必要.对于大量涉嫌重复建设的中小型包装企业,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在保障企业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国务院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战略部署,对那些产能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中小包装企业要加以限制或淘汰.当然,简单的优化和淘汰还不足以打造包装强企,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集约整合、联合发展的方式,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培育大型包装制品和包装机械企业集团,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发挥表率示范和样板作用.走联合集群之路,实现包装企业合力化,是中国迈向包装强国的必由之路.走联合集群之路,另一层含义则是要进一步完善包装工业产业结构链,相关产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要加快发展包装怎么写作业,如包装信息与咨询怎么写作、包装法律怎么写作、包装科技怎么写作、包装人才培训等,促进包装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我国包装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走依法治理之路,实现包装产业发展有序化

有法可依是包装产业发展有序化的重要保障,健全的包装法规,切实可行的包装标准,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商品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更是指导我国包装产业科学合理、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立法(标准),比如《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规范境内销售卷烟包装标识的规定》、《进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实施检验监管工作管理规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等等,直接或间接地对包装产品质量均作出了明确要求,对规范商品包装的生产、流通、销售以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发挥着重要的法律依据作用.但是,跟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包装法规相比,我国还有相当的差距,法规与标准不全面、不配套、适应性弱、可操作性差等现象比较多.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如果我们的包装法规建设严重滞后,包装制品缺乏正确的法规、标准的指导和约束,那么我们的出口品因包装不符合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法规而被拒贸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即使只是从国内市场来说,如果没有强制性的包装法规和产品认证制度,缺乏有据可依的政策干预和行政处罚,包装制品的违规生产就难以避免,伪劣包装、过度包装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将成为我们迈向包装强国的巨大绊脚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加强包装立法,加强包装标准的制定,是我们迈向包装强国的又一必由之路.一方面,应该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调研,以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为依据,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消费群体的消费力、消费心理等为依据,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包装法规与标准;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国际公共标准以及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现有的与包装相关的法规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及时跟踪国外包装立法的新动向,并做好吸收和转化工作,使我们的包装法规、标准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走教育兴业之路,实现包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包装强国,高质量的人才是又一关键.我国包装工业落后,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包装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现代包装科技知识的管理人才,而教育又是开发智能、培养人才的基础.培养高质量包装人才,科学的包装教育是根本.包装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还应该包括职业教育、包装行业员工继续教育以及各种类型的包装从业技术培训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包装高等教育建成了初步的体系,但无论是教学资源、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还是人才培养的层次,无论是跟国内其他行业的高等教育相比,还是跟发达国家的包装高等教育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很重视包装高等教育,早就开始培养包装技术科学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培养包装高级人才,并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培养体系,分别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始了包装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而我国包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迄今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包装的学科地位不明确,高等包装人才培养仅限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只能采取挂靠其它学科、设立相关方向的方式进行培养.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上,“包装工程”被确定作为“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但是在1997年国家修订公布的“目录”中,包装工程二级学科并没有增列成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包装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与行业对高层次包装人才的旺盛需求极不相称.另外,从我国的包装职业教育及包装行业继续教育来说,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企业界对新兴的包装教育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包装人才与社会应用领域的对接并不顺畅.

尽快改变我国包装教育的尴尬现状,首先,国家要在高等教育中赋予包装学科合理的身份和地位.只有确立了学科地位,教育的优势才可能充分发挥.教育部于1984年将包装工程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包装教育和科研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而为了高层次包装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在今后制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时,应该有“包装工程”的一席之地.其次,国家应对包装专业的师资培训、出国进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包装行业试办一些股份制大学,加强校企联动,把促进包装工业发展的科学研究和加快中国包装工业发展的人才培训结合起来.第三,是要大力发展包装职业教育及包装员工继续教育,强化包装行业职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包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扭转包装“大”国“职工多人才少”的现象,切实提升我国包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力.


打造包装强国,是一项宏伟工程,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经过几十年来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包装工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偏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等因素一直在制约着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装生态化、包装特色化、包装产业合力化以及包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的实现,也都依赖于一定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实现包装强国的基石,科技进步是动力,科技创新是灵魂,产学研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国的包装工业自始至终都应该注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和动力,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将产业做大、做精,切实推动我国实现由包装大国向包装强国的转轨.

(责任编辑: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