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63 浏览:58164

【摘 要】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在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并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招生公平化、提高学生待遇、金融支持创业创新、解放思想选拔优秀教师和变革管理体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驱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700万人,年均增长16.3%.这样快速的增长对高校的各项教育资源提出了严峻挑战,近10年来,关于教育质量下降的担忧与质疑从未停止.同时,高等教育学生就业矛盾日益凸显,且尤以本科生就业率为最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率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1.9%,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最后是本科生,为67.4%.这也大致反映了近年来的基本情况.高校教育质量问题和学生就业问题,仅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除此之外,在招生、待遇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领域还存在多项有待进一步改革的方面,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事业的终极目标,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

一是要坚持公平公正.这主要体现在招生领域,要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能让考生因地区差别而出现被歧视的状况.从高考、硕士研究生考试到博士研究生考试,公平公正原则要一以贯之.

二是要创造必需的经济条件,让学生无后顾之忧的、全身心的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当中去.当前中国各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能够从国家和学校获得的经济资助极为有限,总体上维系日常生活都存在困难,这导致贫困家庭学生或者不愿意继续深造,或者边学习边打工,虽然增加了阅历,却也分散了有限精力,影响接受教育的效果.

三是要充分重视学生就业.高等院校培养学生,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未来.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情况下,接受高等教育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支出.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工作长期无法改善经济状况,家庭因学返贫,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经济模式,提出“再工业化”防止经济向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同时,通过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推动创业创新型经济发展,以助力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是党在新时期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标志着我国确立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

高等院校作为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民经济源源不断的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配合国家顶层设计,进一步理顺学生培养和教学、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将工作的重点调整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来,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分流高等教育生源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07.46万人,就业学生588.07万人,就业率为96.81%,比同年度本科生高出近30个百分点,比专科生高出近18个百分点.毫无疑问,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过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立足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实际做出的重大部署.部分高校要根据市场需要,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保留师资力量强、教育资源好的高等院校,同时适度缩减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

(二)以各省当年考生规模按比例确定招生人数

首先,现行高考制度存在地区性歧视.全国高校按照管理归属大体可分为三类: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和市属院校.其中尤以部属院校的地区性歧视政策最为严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部属院校对所在省份的招生规模进行大幅倾斜,而对其他省份给予的名额很少.由于部属院校集中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且在全国的分布很不均匀,导致地区性歧视问题严重.这样在同一班级中的高考分数相差100分甚至200分以上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反映强烈.在下一步改革中,应推进部属院校年度招生名额以各省当年考生基数分配为主,以保证各省考生获取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其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试虽然不按生源地确定名额,但面试中存在对非重点院校本科候选人的歧视,越是综合实力强的学校,这种情况越明显.对于这种在主观上直接否定考生努力的做法,需要研究制定切实措施坚决制止.

(三)提高学生待遇解除后顾之忧

学生在校从事学习与科研期间的经济待遇,直接决定了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效果.高等院校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是社会精英人才,特别是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生源有效分流之后.按照目前我国的学制,正常情况下,本科生学习年龄为19~23周岁,硕士生为23~26周岁,博士生为26~29击岁.这已经进入了劳动年龄阶段,部分研究生可能已经结婚生子,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即使不考虑婚育因素,以目前平均几百元的月补助标准,仍很难实现生活的体面,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因而,应从总体上重视高校学生在学期间的经济待遇,避免学生分散精力,难以专心学业.按照学校管理归属,国家财政和省市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总体上保证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市与其同年毕业且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平均收入水平、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市与其同年毕业且就业的本科生平均收入水平、本科生在学期间每年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市与其同年毕业且就业的高中生平均收入水平. (四)金融支持毕业生创业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地区间、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很多家庭在支持子女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便一贫如洗,无力再为其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在创业创新型经济逐渐发展为世界潮流的今天,完全有必要对创新活力最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金融支持,鼓励其主动创业并带动就业.

具体操作上,可由国家财政委托国家开发银行为所有高校毕业生提供期限为4年且无息的创业贷款,每人4万元.从目前的就业规模来看,每年的额度在2800亿元左右,预期未来随招生人数的下降会有所减少.这会极大调动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当然,并非每位毕业生都会创业,对不创业的毕业生发放创业贷款,可以通过参股、再借贷的方式使创业贷款流动到有创业热情且缺乏资金的学生手中,弥补4万元资金额度不足的问题.

(五)解放思想选拔优秀教师

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要素.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秉持开放思维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不能自缚手脚,人为切断优秀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不能预设前提条件.教师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最重要的是授课能力和科研能力,对高校教师的招聘,也应将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然而,当前许多国内高校招聘教师的做法不尽合理.如,有的学校在招聘条件中要求,应聘者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习院校必须均为211和985院校.有的甚至直接指定全国最著名的几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甚至明确要求世界名校,其余一概排除在外.还有的学校,虽然并不明文拒绝某一类应聘者,但在实际招聘中,若毕业院校综合实力在本校之下的,一律不予考虑.如此种种,反映出国内高校在教师招聘上“贪名校、求洋校”的心态,反而忽视了对应聘者授课能力的现场考核和科研能力的科学评估.

(六)变革管理体制加速科研创新

科研是高等院校教学之外的另一重要任务.没有好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也就难以将创新思维、创新理念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国外一些知名大学要求教师必须在顶级期刊发表重要文章才能承担教学任务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以上考虑.国内高校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要求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如每年发表一定数量且达到一定层次的论文、主持和参与各类基金委托的项目等等.值得强调的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体制要求主持和参与课题没有利润,即所有经费全部用于课题研究,课题主持人和参与人理论上并无物质收益.

这种管理体制实际上脱离了现实.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套取一定的课题资金,生活会相当窘迫.随着近几年来对高校课题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监管的不断严格,很多高校教师花费巨大时间精力与监管方博弈,甚至出现了将课题经费设法转移到自己或朋友所办公司名下的情况.其结果,要么是大大削减了本该用于科研的时间,要么是直接毁掉了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造成了高校科研资源的巨大损失.


受制于财政压力,高校教师的工资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应尽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改革现有课题管理体制,允许课题研究者获取一定利润.鉴于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且具有创新意义的脑力劳动,建议将其利润率设定为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实现逐步上调教师工资的同时,将教师从与课题使用审计方无休止的博弈中解放出来,专心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产出效率,以更好惠及学生.